标题 | 打造中国特色舞剧的多维探索 |
范文 | 黄田田 【摘 要】《粉墨春秋》创作团队以创新为宗旨,突破了舞剧固有的以一对恋人的爱情为叙述主线的故事结构;在舞美上构思精巧,将时代精神与戏曲元素融为一体;舞蹈语汇也力求改变,与戏曲舞蹈相结合,创作出多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舞段。 【关键词】舞剧;《粉墨春秋》;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J8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26-02 舞剧在中国发展已逾百年,尤其在新中国成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舞剧”这一“舶来品”被逐渐打上中国烙印,形成“中国特色”。舞剧《粉墨春秋》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该舞剧是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华晋舞剧团继成功打造精品舞剧《一把酸枣》后的又一力作,该剧以民国初年为历史背景,以一个梨园戏班的几经沉浮为线索,以中国古典舞为主要表演风格,借鉴中国戏曲及山西地方戏曲的诸多表演形式,将师徒父子情,兄弟手足情,男女爱情,江湖恩怨集于一身。舞剧《粉墨春秋》突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用现代艺术手段演绎中国戏曲发展的故事,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编导更是大胆创新,从故事剧情到动作设计,无不透露着浓郁的“中国风”。 一、打破固有舞剧故事结构,探索多变风格 西方的大部分芭蕾舞剧作品,如《关不住的女儿》(又名《无益的谨慎》)、《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舞剧故事结构都是围绕一对恋人,尤其是女主角的人物主线进行阐述和梳理,以求立体反映人物(尤其是女主角)形象和性格特点,传达舞剧故事主题。而舞剧《粉墨春秋》通过阐述一个梨园戏班的兴衰,将梨园师兄弟三人的故事线交叉并行,也不再拘泥于以女首席所饰演的角色的性格成長,来铺排舞剧结构。 舞剧前三幕以二师兄与三姨太的恋情和大师兄的命运为线索,后两幕以黑豆(小师弟)继承师傅衣钵,潜心修行,最终带领戏班再创辉煌为故事线索,不再让一个人“一镜到底”。二师兄与姨太太的恋情引起军阀的嫉恨之心,刚正不阿的大师兄也因此惨死枪下,这导致了戏班的分崩离析,也迫使黑豆担上了复兴戏班的重任,最终,黑豆在燕儿的鼓励下带领戏班重回巅峰。由此可见,舞剧前期以二师兄的爱情为明线,小师弟的人物性格成长为暗线,后期以二师兄的爱情悲剧和大师兄、师傅的相继离去为推动力,以小师弟人物性格的成熟作为主线的剧情“浮出水面”,这样的人物间关系呈现出“多米诺骨牌”的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此的结构设计也使舞剧结构更有层次感,剧中矛盾冲突更加突出,更富戏剧张力。 二、舞美的节制使用与戏中戏的巧构 在这个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少人沉迷在灿烂的高科技中无法自拔。然而舞剧《粉墨春秋》在舞美上的设计十分节制,不一味追求高科技和光与影带来的视觉震撼,而是从舞蹈本体出发,使舞美服务于舞剧内容。“巨大的‘台中台为舞剧的复合效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让演员在‘剧中剧里获得了得心应手的空间感。巨大的人造布景舞台,在给观者带来颇为新鲜的视觉感受的同时,又与舞剧的故事发展十分吻合,让舞台的空间处理获得了非同一般的视觉效果,从而为舞剧的整体艺术处理加了不少分”。 “戏中戏”这一场景其实在舞剧中并不罕见,张艺谋导演在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便已有了“戏中戏”的设计,《粉墨春秋》的巧妙在于对“戏台”这一巨型道具的充分利用。二师兄和三姨太的第一次见面就是在戏台上,随着戏台的旋转,两人渐渐走到了一起,随着灯光由暖变冷,其他角色都慢慢隐入黑暗,这一对相恋多年的人儿互诉衷肠。转动的戏台也展露出不同的光景——挂着戏服、摆着油彩的后台呈现在观众眼前。此时的戏台将舞台分割成两个不同的空间,一边是卖力演出的演员和不停叫好的观众;另一边是两个相知相爱却分隔多年恋人的内心剖白。 像这样巧妙的空间分割,多次出现在舞剧中:黑豆悟得美猴王的精要,重振戏班后,师傅、大师兄和二师兄再次出现,为黑豆穿上美猴王的战袍与翎冠。编导在同一舞台空间创造出两个并存的时空,表明黑豆既继承了师傅衣钵,也没有辜负大师兄和二师兄的期冀。这一虚实结合的处理将舞剧情感推到高潮,震撼人心。 三、舞蹈语汇“本土化”,与戏曲元素再结合 众所周知,西方的芭蕾舞剧中有大量的“无声的语言”——哑剧手势。这些动作的使用可以在不影响舞蹈本体审美的同时,帮助编导叙述故事情节,帮助观众理解情节梗概。如手心向上,手臂向前延展,表示“你”;双手交叠抚于左胸表示“爱”等等,这已经成为芭蕾舞剧的程式化语言。然而,与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情感的西方人不同,中国人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含蓄、内敛,我们的情感表达往往是一种迂回曲折的过程。因此,《粉墨春秋》摒弃了西式惯用的过于直接的哑剧动作,从中国人的生活体语出发,提炼出了诸如双手绞缠衣摆、恭手之礼以及欲左先右的表现害羞的身体动作等,使舞蹈动作既能充分表达给观众编导意图,又十分契合故事本身的时代背景。 戏曲与舞蹈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国粹的戏曲融合了音乐、舞蹈、朗诵、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粉墨春秋》紧贴舞蹈风格和主题,提取戏曲中的元素,生动编创了须髯舞、踩跷舞等既有戏剧特色又赋予舞剧可观性的舞段,这些舞段不仅仅是发扬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编导刻画人物内心的重要工具。如二师兄表演的《杀四门》,这是二师兄在梨园的最后一场戏,是追求爱情还是成就大义?一曲《杀四门》道不尽二师兄内心的挣扎与彷徨。编导抛弃了原本京剧《杀四门》的唱词,把具象的四堵可移动的城门放上舞台,大量删减原本京剧中武生亮相的动作,改为边走边动作。这样,一曲舞蹈版的《杀四门》应运而生,城门的穿梭中军阀、三姨太交替出现,二师兄不断纠结、挣扎最后溃逃。 四、中庸思想影响下的“大团圆”结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意为合适、合宜,而“和”则是和谐,中和之美要求协调好内部的各种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提倡适度的和谐,以期达到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这种“中和之美”就是孔子中庸哲学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也是对后人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因此中国人往往偏爱大团圆结局。无论生活的时代多么的灰暗,也无论主角们的命运如何悲惨,在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主人翁们总是能够历经磨难,最终迎来大团圆的结局。 舞剧《粉墨春秋》也是如此,舞剧背景是建立在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期,正是最动荡不安的年代,军阀执掌百姓的生杀大权,在军阀的残暴统治中,老百姓苟延残喘。在这样的局势下,顺喜班这个有名的戏班子依然能够平安生存并且让戏班子里的人们都能过得十分安逸,自然是老班主经营有方的结果。然而,在这个暴力统治的年代,即便安分守己也会被灾难覆灭,随着一系列事件的爆发,顺喜班分崩离析,死的死,逃的逃。黑豆没有了顺喜班的光芒,艰难度日,在小师妹的鼓励下,他因为一群小猴子迸发灵感,演绎的齐天大圣生动形象,博得满堂彩,最终重振师门,光复顺喜班。这种轮回式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舞剧所特有的形式,西方芭蕾舞剧故事结局多追求一种内心的平静与皈依,而中国的舞剧故事更在乎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中国的编导和观众都更希望看到笃定的美好结局,这正是儒家思想在在中国传承千年的印记。 从舞剧《粉墨春秋》可以看到,中国的舞剧并没有局限于西方芭蕾舞剧的固定化程式,也没有将自己限制在划定好的艺术门类之中,而是不断寻求突破、不断给其注入“中国元素”,使中国的舞剧历久弥新,不断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于平.粉墨人生的舞剧言说——大型舞剧《粉墨春秋》观后[J].艺术评论,2012,(4):70-72. [2]江东.悲欢人生粉墨相伴——看舞剧《粉墨春秋》[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9):17-18. [3](战国)曾参,(战国)子 思.大学中庸[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189-1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