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明代白话小说羼杂时调小曲原因探析 |
范文 | 籍会英 【摘 要】古典小说形成以诗词为主要穿插内容的韵文传统由来已久,至明中后期,小说羼杂的韵文内容和文体均趋于多元。小说不仅羼入诗词,还穿插时调小曲。小曲能够进入小说家视野被频繁征引,绝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小说作者的有意经营。小曲本身的审美趣味、小说作者对小曲的推崇以及读者尚奇尚新的阅读心理是时调小曲进入白话小说的三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白话小说;时调小曲;原因 中图分类号:I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170-02 古典小说穿插韵文的现象经过不断积累与发展,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小说模式,其荤荤大势成为古典小说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古代文人一直视诗歌为正宗,小说是“小道”,“君子弗为之”,因此,小说作者为了提高小说的地位,有意无意地将诗歌羼入到作品中,这种倾向发展至明清蔚为大观,呈现出炫才倾向。“有诗为证”的固化模式影响了小说家对穿插内容的选擇。晚明社会受主情思潮的影响,这种对主情思想的追求反映在小说中,即是小说作者羼入诗词数量下降并开始援引新的文体——小曲进入作品。 “时调小曲”是指明清两代流行于民间的俚俗歌曲。就小曲来说,它能够在兴盛之时迅速进入小说这种文体,并且以其数量可观成为一种文学现象,这与小曲自身的审美趣味、显达文人对小曲的赞赏与推崇以及读者尚新尚奇的阅读心理是分不开的,下面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时调小曲进入白话小说的原因。 一、小曲俚俗直白的审美趣味 小曲之所以能够长期风靡并进入小说这种文体,与小曲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小曲是民间俗文学,它能够原汁原味地表现市井细民的喜怒哀乐以及生活状态,且语言俚俗直白、感情真挚,极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而小说是通俗文学,主要面向市民大众,明代市民喜编唱时调小曲以娱乐遣兴。明范濂《云间据目抄》载,“歌谣词曲,自古有之,惟吴松近年特甚。凡朋辈谐谑,及府县士大夫举措稍有乖张,即缀成歌谣之类,传播入口……而里中恶少,燕居必群唱《银绞丝》、《干荷叶》、《打枣竿》,竟不知此风从何起也。”范氏揭示了时人喜编时调小曲传唱的情形。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的则更为详细,“嘉隆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乾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纽丝》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渐与词曲相远,不过写淫媟情态,略具抑扬而已。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二曲,其腔调约略相似。比年以来即是指万历年间,万历后《挂枝儿》、《山歌》等小曲又风行起来。与《野获编》成书年代较近的《金瓶梅词话》和三言二拍中均出现了沈氏所载的《山坡羊》、《锁南枝》、《挂枝儿》、《罗江怨》等小曲。 根据《野获编》的记载,嘉靖年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银纽丝》等较为流行。《金瓶梅词话》成书在嘉靖—万历年间,《金瓶梅词话》作者在小说中羼入小曲时,取用最多的是《山坡羊》有12支,《寄生草》和《罗江怨》有4支。“三言”成书在万历后,因此对曲牌《挂枝儿》的征引较多,《醒世恒言》第三回有4支《挂枝儿》。一种文体在某一时期的流行与风靡,会影响到小说作家对穿插内容的选择。小曲既然能够风靡大江南北,不论男女老幼皆喜传唱,那么小说作者在创作时,若想吸引更多的读者阅读小说,就不得不考虑受众即读者的审美趣味,在作品中增添市民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以供读者消遣娱乐。小说羼入诗词能够吸引文化层次较高的读者,而那些粗通文墨、文化程度不高的下层民众喜浅白直露的文体,为了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小说作者在穿插内容时要做到雅俗共赏。语言俚俗质朴,不事雕琢的小曲不仅十分流行,为民众所喜爱,而且还适应白话小说对穿插内容和语言“俗”的要求,这就为小曲进入小说提供了市场。 二、小说作者对时调小曲的接受 除小曲本身的审美趣味能够迎合读者和白话小说文体的需要是小说援引小曲的一个重要原因外,明代小说作者对时调小曲的高度赞扬与推崇,也是小曲能够进入白话小说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小说作者不仅是小曲的推崇者,而且还直接参与小说的改编与创作,是小说的创作者。他们是社会潮流的领军代表,他们对时调小曲的揶扬赞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般知识分子、普通市民的思想和行为,并决定了小曲进入小说这种结构模式能否在社会上迅速流行并为读者所普遍接受。 通俗文学代表人物冯梦龙和凌濛初二人高度标榜小曲。晚明时期,冯梦龙对通俗文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并且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不仅编辑整理话本小说三言,而且还辑录了民歌集《挂枝儿》和《山歌》。冯梦龙在《叙山歌序》中云:“虽然,桑间濮上,国风刺之,尼父录焉,以是为情真而不可废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之遗欤?……若夫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其功于《挂枝儿》等,故录《挂枝词》而次及《山歌》。”冯梦龙站在民间的立场辑录这些小曲,将这些小曲视为民众心声的表达和情感诉求的工具,充分肯定小曲的情真语挚、不虚伪矫饰。稍后的凌濛初在《谭曲杂札》中也对小曲予以极高的评价:“今之时行曲,求一语如唱本《山坡羊》、《刮地风》、《打枣竿》、《吴歌》等中一妙句,所必无也……”凌氏所说时行曲即是指文人拟作的散曲,在凌氏看来,这些拟作的散曲远不如时兴小曲那样流行、受欢迎。 二人对小曲的肯定态度,影响深远。他们既是小曲的推崇者,又是小说的整理辑录或创作者,在辑录小说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小曲融入到小说作品中,显示出对小曲的偏好。二人在整理“三言二拍”时就直接穿插时调小曲,有时还根据小说情节内容需要拟作小曲。“三言二拍”中融入的小曲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直接征引时兴小曲 如《警世通言》卷十二引《吴歌》、《醒世恒言》卷十八引《吴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的“小词”,我们选《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这首“小词”来看:缘法儿尽了诸般的改变;缘法儿尽了要好也再难;缘法儿尽了恩成怨;缘法儿若尽了,好言当恶言;缘法儿尽了也,动不动变了脸。 此首小词见于冯梦龙所辑民歌集《山歌·缘尽》,曲词内容并无多大变化,只最后一句“缘法儿尽了也,动不动变了脸”与《山歌·缘尽》有出入,应是小曲在传抄或传唱时不可避免所产生的讹误。这首小词与前后情节内容并无关系,但凌濛初却将其羼入到作品中,可看出凌氏对小曲的偏爱。 (二)根据情节内容拟作小曲 三言二拍中的小曲绝大多数是小说作者根据情节的需要而进行的拟作。兹选一首《挂枝儿》为例:小娘中谁似得王美儿的标致,又会写又会画又会作诗,吹弹歌舞都馀事。常把西湖比西子,就是西子比他也还不如。那个有福的汤著他身儿,也情愿一个死。(《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 西湖子弟编唱《挂枝儿》来描写莘瑶琴的才貌双全以及众西湖子弟对莘美色的垂涎,这首小曲是依据情节的需要而产生,西湖子弟文化层次不高,这首词是小说作者借西湖子弟道出,但其实就是作者冯梦龙的拟作。 冯梦龙、凌濛初两位作家不仅充分肯定小曲的价值,而且还在小说中穿插这些时兴小曲,在自觉不自觉间也会影响小曲的传播与流行,影响一般读者对小说羼入小曲这种模式的接受。正是这些显达文人对小曲的揶扬赞赏,才为小曲进入小说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才使得小曲进入小说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三、读者尚新尚奇的阅读心理 “文学作品的传播,最终是要作用于读者受众,只有接受者接受后才能实现作品的价值。”“接受者通常分为消费性读者、批评型专家、创作型专家”其中消费性读者又可分为普通民众和文人。明代中后期社会受王学左派、主情派等思潮的影响,“好货好色”成为社会的主流,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引起市民的竞争之风,只有新奇的东西才能吸引市民的眼球。这种新奇心理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而且还体现在审美趣味上。王骥德《曲律》云:“人情厌常喜新”,“市民读者的尚新尚奇的阅读需求,同样引起白话短篇小说作家的关注”。小说作者在创作时就不得不考虑市民尚奇尚新的心理,并且尽可能地以“奇”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凌濛初以“奇”字来命名小说,抱翁老人选录三言二拍,书名为《今古奇观》,还有艳情小说《一枕奇》、《浪史奇观》等均是以“奇”字来命名小说。小说作者不仅以“奇”字来命名书名,而且还注意从日常生活中撷取新奇素材,三言二拍中均有大量描写新奇的题材,写主人公的意外奇遇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赵伯升茶肆遇仁宗》、《玉堂春落难逢夫》;强调奇人奇事如《拍案惊奇》卷一“从来希有,亘古新闻”、卷六“果是情心,罕聞罕见”、卷十四“国朝嘉靖间有一桩异事”等诸此话语,这在《石点头》、《型世言》等小说中亦有体现。《石点头》第一回“你道奇也不奇”、“这事虽奇,却还有根有苗”、第四回“变出一段奇奇怪怪的新闻”等;《欢喜冤家》第五回用小说中的人物来总结奇事:“好奇,九月开花是一奇,打劫女人是二奇,梦中取鞋是三奇,蒋青之报是四奇,三才自杀是五奇,反得厚资是六奇。”刘玉笑道:“分明陈平六出奇计。”晚明商业的繁荣极大地刺激了市民和文人对新奇阅读心理的追求。小曲作为当时社会流行的曲调,被称为“时调”,时即是时兴、流行之义。好奇尚新是人的本能心理,这种时兴文体能够以其独特的审美趣味令人耳目一新,且小说一直以来都是以诗词为主要穿插内容,小曲作为新兴的文体,也是“新”的表现,将其作为穿插内容符合读者和作者猎奇时尚的心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论,小说融合小曲是小曲自身的审美趣味、显达文人对小曲的接受以及读者尚奇尚新的阅读心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文学现象,当然,原因不仅以上所说这些方面,主情任真的社会思潮、书商的干预、“好货好色”的社会风气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这三个方面予以论述的原因是:这三方面实际构成了以小曲文本为中心,作者、读者三位一体的关系。小曲这种文体进入小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这些存在于小说中的小曲水平参差不齐,但将其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明)范濂.云间据目抄[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2](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明)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明)凌濛初.谭曲杂札[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J].江汉论坛,2006(5). [6]博平县志[M].卷四. [7]王言锋.市民尚奇心理与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题材的选择[J].怀化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