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归家之路
范文

    冯卓正

    【摘 要】《家》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最新作品,2012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最佳图书。本书描绘了钱·弗兰克,一个越战退伍军人,在遭受童年家庭创伤、社区种族歧视及战争前线所带来的身心打击之后,寻得真实自我的故事。通过对往事的一一细数并寻找和救出妹妹茜,弗兰克找回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男子气概并且治愈了自己的心灵创伤,通过对痛苦回忆的正视,兄妹二人找回了属于自己自信、独立、快乐的心灵家园。

    【关键词】创伤;疗愈;爱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226-02

    托尼·莫里森,著名美國黑人女作家,1949年以出色的成绩考入当时为黑人专设的霍德华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毕业后又入康奈尔大学专攻福克纳和沃尔夫的小说,并以此获硕士学位。此后,在德克萨斯南方大学和霍德华大学任教。1966年,担任纽约兰多姆出版社的高级编辑,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记录了美国黑人三百年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归家之路——莫里森小说“家”中钱氏兄妹的创伤与疗愈,来源于莫里森小说Home《家园》对心灵家园及房屋、社区等物质家园的探讨和追寻。就文学创作而言,莫里森对“家”“离家”和“回家”主题的探索可谓贯穿始终:《最蓝的眼睛》描述了截然不同伯的三种家(佩克拉的“家”、克劳迪亚的“家”、儿童读本中的“家”);《秀拉》中,童年时期不同的“家”境对应着奈尔和秀拉不同的人生;《所罗门之歌》里,奶娃从北到南的旅程是她精神上的回家之旅;《宠儿》中,塞丝从“甜蜜之家”到蓝石路124号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奴隶制度下“家”对黑人的意义的考向;《天堂》中,鲁比镇和修道院可谓作为避风港的“家园”的化身。

    2012年5月,莫里森发表她的第十部小说,直接以《家》为题,通过对主人公弗兰克和妹妹茜的“家”“离家”和“回家”经历的诗意描述,再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美国黑人对“家”的渴望、背离与回归。

    纵观莫里森的小说,“家”和“爱”都是较为鲜明的主题,家庭凝聚力亦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如在《最蓝的眼睛》中,同为黑人女孩的佩克拉和克劳迪亚,却因为成长于不同家庭而拥有着不同的命运和人生。良好的家庭气息和凝聚力使得克劳迪亚虽成长于贫穷的黑人家庭却拥有乐观向上的品质和自信阳光的心态,而生长在缺乏爱与凝聚力的家庭的佩克拉却自卑,自负甚至麻木,才导致后来走向疯狂。又如在《家》中,钱氏兄妹自小便生长于缺乏凝聚力的家庭中,家庭的散乱无法给兄妹生存的力量和支撑,才使得兄妹俩逃离家园,另谋幸福之路。耐人寻味之处在于,兄妹二人并未在逃离的旅途中寻得幸福,而是团圆之后,在彼此重聚之后的信心去面对人生。相比以往作品,《家》具有较为积极的含义,给黑人同胞以生存的信心和鼓舞。

    一、创伤的来源——“破败的家园”

    (一)童年创伤。弗兰克和茜从小就生长在一个缺爱的家庭,孩童时便随着父母逃离故土,寄居在祖父母家中。祖母是个尖酸刻薄之人,在种族主义的社区,黑人女性遭受来自种族、性别的双重压迫,尤其茜的祖母,在双重压迫之外,又经历了婚姻失败,她把怨怒、愤恨转移到最弱小、最无反抗能力的茜身上,言语上的暴力、侮辱,给茜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创伤,在本该被呵护的年龄,茜的自尊心却受到践踏,这也为后来的安全感缺失埋下了伏笔。

    (二)缺爱的家庭。家庭教育是孩童成长的关键,其中父母的爱,家庭的凝聚力都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茜的父母是麻木的,长年的奔波劳碌让他们没有经历去给家庭制造爱和温暖,寄居在祖父家中,得不到祖父母及邻居的关怀与呵护,尤其在弗兰克参军之后,茜更是无法找到心灵的抚慰。缺爱的家庭让茜失去了内心的归宿感,便埋下了时刻想逃离的种子。

    (三)种族主义的社区。茜和弗兰克在很小的时候就面临过目睹黑人被埋的现象,在种族主义的社区,黑人是时刻经历着威胁与歧视的。茜想要逃离,寻找自己的自由,把爱情当作走向幸福的第一步。弗兰克想要逃离,用参军的方式试图摆脱家庭的舒服与压抑。童年创伤、家庭、种族等因素让钱氏兄妹缺失了对家庭的归属感,自我的信心树立缺失和安全感的缺失,归属感没有了,就会想要逃离。

    二、钱氏兄妹创伤的复原——归家

    (一)重建安全。在救回茜之后,兄妹之间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归属。精神创伤夺走了受害者的力量和主控的感觉,复原的指导原则在于恢复其力量和主导权,复原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创伤患者的安全。回到故乡好,茜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感,邻居的热心,社区的和谐,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和故土。弗兰克也在照顾茜和与亲人邻居的相处中找到了久违的亲切。祖父亦不似从前那般冷漠,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亲人的形象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兄妹的团圆带给彼此生存的力量和自信,这是幸福人生的基础。

    (二)重建联系。处理了创伤的过去后,创伤患者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开创未来:她哀悼过被创伤毁坏的旧我,现在必须重建一个全新的自我;她的人际关系受到创伤的考验后,永远的改变了,现在必须发展新的人际关系。从前,给予生命意义的持久信念受到创伤的挑战,她必须寻找新信念。此乃第三阶段的任务,完成这些工作,即是创伤者重生的时刻。在小说里,茜回到故乡并接受救助后,敢于做真实的自己,渐渐地勤劳、自信、独立起来,并承诺自己不再接受任何人的包揽照顾,包括哥哥,这份独立、自信、坚强饱含了对人生热情的充实,兄妹俩在不断地磨合中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找回了自己的“家”。

    (三)回忆和哀悼。朱迪斯·赫尔曼在其书《创伤与复原》中这样写道:“当患者重组自己的历史,并感受到投入生命的新希望和新精力时,第二阶段的主要工作算是圆满达成了,时间的齿轮亦恢复运行。”在故事结尾,茜和弗兰克重新埋了小时候目睹被活埋的尸骨,悼念亡灵,茜再次悼念死去的胎儿,代表着对过去真正的释怀,而弗兰克,在悼念战友和战场上被自己杀害的小女孩时,自己也逐渐走出战场上的阴影。在过去被正视的同时,兄妹俩与自己也和解了。存在于内心多年的死结总算揭,新的生活便可注入。

    三、結语

    《家》是迄今为止莫里森最后一篇作品,莫里森对黑人的种族问题和生存之道一直饱含深情。本文用创伤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探讨了钱氏兄妹的离家、归家之路。创伤迫使他们逃离家园,然而最终又带着创伤回到家园,并得以治愈,可以看出,治疗创伤的最好方法是正视而不是逃避,内心的归属感远大于外在的支持,当然这种强大的自信心是离不开亲近之人的支持的,家庭的爱和凝聚力,社会环境的和谐都是个人成长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迪斯·赫尔曼.创伤与复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田亚曼.母爱与成长:莫里森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田亚曼.拼贴起来的黑玻璃—弗洛伊德精神视阀下的莫里森小说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赵思琪.贝尔·胡克斯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赵承智,曹晓鸥.101个心理治疗难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6]薛玉凤.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7]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托尼·莫里森小说的黑人女性创伤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8]蒋欣欣,舒建.友情·爱情·亲情—论《家》中弗兰克的创伤[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9]“家”与“回家”: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创伤和疗愈

    [10]Morrison's 'Home' Is Where The Heart Is.New York Amsterdam News 103.19 (2012): 20.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Web. 26 Dec. 2016.

    [11]Evans, Shari. "Programmed Space, Themed Space, And The Ethics Of Home In Toni MorrisonS Paradise."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46.2/3 (2013): 381-396.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Web. 26 Dec. 2016.

    [12]IBARROLA, AITOR. "The Challenges Of Recovering From Individual And Cultural Trauma In Toni Morrison's Ho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14.1 (2014): 109-124.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Web. 26 Dec. 2016.

    [13]Jesser, Nancy. "Race, Trauma, And Hom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African American Review 45.3 (2012): 469-470.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Web. 26 Dec. 2016.

    [14]Judith Herman, M.D. Trauma and Recovery. Basic Books.1997

    [15]Toni, Morrison. Home. Vintage. 2013

    [16]MONTGOMERY, M. L.re-memoring the forgotten war: memory, history,and body in Morrisons home CLA Journal, 55.4(2012): 320-334.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Web. 26 Dec. 2016.

    [17]Irene, Visser.Fairy Tale and Trauma in Toni Morrisons Home. Multi-Ethnic Literature of the U.S.44.1(2016):148-164. Project Muse.Web. 26 Dec. 2016.

    [18]Jesser, Nancy.Race, Trauma, and Hom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