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戏曲文学研究的影响 |
范文 | 雷家琪 【摘 要】“结构主义”这一概念源于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它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法国,继而迅速地席卷了欧美地区,并渗透到文学研究领域当中。本文则结合具体实例探讨结构主义思潮对戏曲文本研究产生的影响,即去意识形态化和强调理解作品在于把握结构、系统乃至深层的规则。 【关键词】结构主义;戏曲文学 中图分类号:I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238-01 近年来,关于文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而源于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结构主义思潮在上世纪就已经广泛渗透到我国的文学研究界。根据索绪尔的观点,我们重新审视戏曲文学,也有了新的发现。 一、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基本要点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关键在于,他对“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所谓“言语”(parole)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语言的具体的、特殊的使用。日常的交谈、各种场合下的言语实践都属于这个范畴。所谓“语言”(language)则是一种抽象存在的、语言的形式法则体系和互相关联、具有自我规定性的结构,他的语言学理论的任务就是要从各种纷繁复杂的言语实践中抽绎出一整套规整的语言形式体系。 所谓“共时性”与“历时性”也是索绪尔区分出的一对概念。“共时性”是指,将语言符号系统“作为时间截面上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①“历时性”则指的是在语言符号系统的历史发展中对其进行研究。比如说,“红色”这个词之所以得到确定,并不是说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与之对应的“红色”,而是说,通过与同一时间的黄色、白色、蓝色等其他颜色相区分,“红色”才获得它自身的意义。正是通过一种关系,各个关系项才得以确立。脱离了这种关系,语词自身就不能获得意义。其次,索绪尔并非没有认识到语言符号变化的历时性特征,他也并不认为语言符号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正因为语言符号是随着历史变化的,才要对它进行“非历史性分析(ahistorical analysis)”。② 二、结构主义文论的主要批评方法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和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方法上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具体地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去意识形态化。这一特点是对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继承。它们并不关心文学作品具体讲了什么、具有怎样的内容,而只是关心文本内部的形式特征和法则,进而建立起来一整套文本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系统。在这里,我们来分析几个京剧传统剧目的叙事情节。看过京剧《武家坡》、《汾河湾》、《桑园会》的人们会发现,尽管这几个剧目有差别,但在大致的情节上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我们可以把这三个剧目中的男主人公称为A,把女主人公称为B。这样,A和B都遵循着相似的行动逻辑:A因事外出——B在家守节——A返回家中——A调戏B试其贞节——B据理相抗——A和B说明真情——A与B团聚。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结构主义来说,这几个剧目讲了什么根本不重要,反映了古代社会什么样的价值观也并非其考察的重点(而这,正是意识形态批评,或者文学社会学批评所关注的重点),重要的是,把剧目的叙事本身当做一个可以分析的文本,找出构成这个文本的诸要素并发现其中的关系和序列。 第二,强调理解作品在于把握结构、系统乃至深层的规则。结构主义文论认为文学发展的历史不是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而是由文学系统内部主导因素的变化引起的,是由这个系统内部各个功能之间的序列、关系的变化引起的,强调的是系统内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在研究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题材时发现,之所以元杂剧能够广泛表现生活,明清传奇却“十部传奇九相思”,某种程度上不在于两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而更多地可以从戏曲内部裂变找到根源。中国戏曲作为“曲本位”的一门艺术,唱腔在作品表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杂剧的基础是北曲,曲风慷慨激昂,适于表现悲愤、昂扬、壮阔的情感;传奇的基础是昆山腔,昆山腔“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擅长传达细腻、柔美、缠绵的情绪。不同的曲风——这一戏曲艺术的内部裂变,从根源上决定了作品题材的类型。 三、对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及批评的评价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及批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扇大门引领着人们进入了一个别样的、与传统的文学批评大异其趣的世界。不可否认,结构主义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部的结构以及隐藏在纷繁复杂的文学言语背后的诸多关系。但是,它也有显著的弊端,就是:切斷了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与人类情感的紧密联系。 文学隶属于艺术,而艺术作品所表现的乃是“美”,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在某种程度上贬斥了这种情感诉求、悬置了体现于文本内部的价值判断,仅仅为人们呈现出一个个的“深层结构”,那么这些结构的背后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结构建立在怎样的社会基础之上?这些内容都是结构主义没有为人们回答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历史批评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文学活动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解。 注释: ①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3. ②乔纳森·卡勒.索绪尔[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