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人文生态的影响研究 |
范文 | 汪玲莉 【摘 要】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具有文化主导优势的文化传播载体,在非遗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的整体人文生态也起着良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人文生态以及高校人文生态释义的基础上,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人文生态的关联阐释,由此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人文生态产生的系列影响。 【关键词】人文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0-0170-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文化沉淀,因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面临濒危的现实处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作为思想汇聚与文化传承的场所,不仅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进入而丰富了自身的人文生态。 一、人文生态及高校人文生态的释义 人文生态代表着人类与其所处环境产生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具有社会属性,人类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是属于人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人化的生态系统,其人文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之上。自然人文生态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人文生态则可理解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定义下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氛围。因此,人文生态是指一个以自然生态为物质基础的人的精神与文化系统。 高校作为人们教学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围,也可将其看作一个人文生态,这一人文生态也包括自然与社会两部分。高校的自然人文生态包括反映校园人文特点的各建筑、园艺、生活娱乐场所等;高校校园的社会人文生态则反映着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包括高校的教育理念、特色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等方面,此外更是包含着高校内的各人群交往交流以及各项活动所产生的人文文化氛围。高校自然人文生态与社会人文生态的交互共生,便也产生了学校各具特色的人文生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人文生态的关联阐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载体,其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将其看作一项文化资源纳入高校视野,于高校而言不仅仅是研究面与教育面的拓展,更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双向互动的作用。 以高校人文生态的含义来看,高校的自然人文生态包含着自然人文生态与社会人文生态,在高校的自然人文生态方面,许多高校在校园景观建设、校园各色建筑装饰等方面都融入了非遗元素,例如在校园陈列的非遗元素工艺品、地方高校建设的非遗陈列馆、非遗展示馆等景观与陈列建筑等,这一系列举措都丰富了高校的自然人文生态。 对于高校的社会人文生态而言,非遗进校园不仅仅是教育研究方面,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非遗项目在校园建立传习所、学生进入地方非遗进行深入学习传承,都是非遗文化与高校之间进行的双向互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人文生态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入高校领域后,不仅对高校的人文生态产生了影响,且高校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发掘其文化价值,更是对其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对于高校本身而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逐步兴起建立,是高校教育学科的拓展。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可以发挥其信息智能、专业普查、非遗规划以及人才培养的作用。地方高校则可具体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地方特色非遗研究与教育。从目前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教育传承已经深入各类高校,且各有侧重。 对于高校内群体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学科视野,同时各项非遗教育的开展也为非遗研究、保护与传承输出人才,实现双向作用。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后,其学术研究与教学传承便处于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之中,如今,不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保护中心在各高校中成立,且高校已经开始培养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本硕博各层次专业学生,高校各类非遗课程也逐步开展,学科建设愈发完善。整体而言,高校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传承等各项工作。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校的人文生态进行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因人类的活态传承而愈发具有人文精神。高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育传承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高校中的非遗元素,也培养了学生热爱非遗、保护非遗以及传承非遗的热情,由此,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建立非遗博物馆、组建非遗传习所等各类形式的教育活动也能持续开展,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高校人文生态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入而更加丰富多元。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以及实现高校的多元文化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文靜,姜弘.高校“非遗”教育传承优势及问题[C].国际会议,2013.11. [2]陈孟昕.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综述[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12. [3]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发展宗旨及研究方向[J].美术研究,2002(3). [4]焦能.人文生态学视域下的和谐校园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