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英汉手部动词演变为言说动词共时对比研究 |
范文 | 斯吕歆 余笑 【摘 要】英语和汉语中均存在手部动词引申出言说语义的现象。本文选取英汉手部核心动词,从共时层面考查对比其演变为言说动词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看汉语手部动词的演变发展快于英语;第二,英汉手部动词词义演变遵循“手部动词>口部动词>言说动词”模式,且“口部动词”阶段还可再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三,大部分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为表达中性含义的言说动词,汉语中演变为肯定倾向言说动词的手部动词最少,英语中演变为否定倾向言说动词的手部动词最少,这一演变过程是隐喻映射的结果,也体现了人类的感觉和认知规律。 【关键词】英汉对比;手部动词;演变;共时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183-03 一、研究背景 动词隐喻在日常语篇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名词隐喻(Cameron2003;Deignan 2006),其研究可追溯至Torreano(1997),但是一直未受学界重视。手部动词表示手部具体行为动作,是各种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众多学者非常关注手部动词的跨语言研究(如马云霞、宝玉柱2012;范晓玲,黄青山2017;陈德琳2017;杜玉凤2017)。目前英汉手部动词对比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在手部动词语义信息承载量上,两种语言呈现较大差异;汉语手部动词侧重于工具、工具的状态以及受事格而英语手部动词侧重于力度、速度和心理状态(杜玉凤2017)。第二,在词汇化模式层面,英汉手部动词共享“动作+方式/原因+X”模式,但是汉语动词偏爱“工具状态”和“用力方向”,英语动词偏爱“用力强度”和“施力速度”(孙成娇2015)。第三,在认知机制方面,英汉手部动词均出现“实词虚化”现象(孙崇飞2013)。目前的对比研究多选取手部动词某个次类如“拿”类动词展开,研究视野有限;其对比多关注词汇化模式和语义,研究深度有限。 很多学者(如曾艳青、吴怀智2000;董正存2009;马云霞2010;马云霞2012;张雁2012;朱青2014)早已关注到汉语手部动词可以引申至言说动词这一语言现象;Traugott(1991)也发现英语大约75%的言说动词来源于包含手部动词在内的空间语词(spatial terms)。不少学者(如董正存2009,张雁2012,谢书颖2013)指出对比这一语言现象在语言类型学上有重要意义,但是鲜有人尝试。本文拟从共时层面考查对比英汉手部核心动词词义引申至言说词义的现象,总结其异同。 参照吕艳辉(2008)的标准,本文所研究的手部核心动词分为两类:一级核心动词,其释义包含“手”、“手部”或手的一部分;二级核心动词,其所指动作需要手部参与方可完成。言说行为指吐词表义、发言为声的行为,体现这类行为的动词即言说行为动词(Speech Act Verb)。本文所选取的手部动词均可在字典中检索到言语领域释义及用作言说动词的例句,说明这些用法已成为使用者日常会话与思维方式的一部分。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共整理出英汉手部核心动词各14个,如下表所示。 二、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至言说动词共时层面对比 董正存(2009)指出,当手部动词不再依赖于其他言说动词(短语)或不与言语名词宾语搭配,能够独立表达言说义时,就发展成言说动词。英汉手部动词发展为言说动词时基本上遵循如下演变模式: 手部动词>口部动词>言说动词 其中部分手部动词会直接发展成为言说动词,省略“口部动词”这一阶段,故此阶段用虚线框标注。结合语料我们发现“口部动词”还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即: 口部动词(无言说义)>口部动词(含言说义)。前者指手部动词发展出与口部动作相关的含义,如“拉长声音”,“heaved a sigh of relief”;后者指手部动词还需和言说动词(短语)或言语名词宾语搭配表达言说含义,如“操各种方言”,“passed a friendly remark”。 我们发现,英汉部分手部动词在共时层面呈现出跨阶段状态,如汉语手部动词“提”和“抖”,横跨“言说动词” “口部动词(无言说义)”两个阶段,既能独立表达言说含义,又可描绘发音动作的变化,英语中的“raise”亦有同样的特点。此外,汉语手部动词“拉”和英语手部动词“hold”横跨“口部动词(无言说义)”和“口部动词(含言说义)”两个阶段,二者都需和言语名词或者介词组合表达言说含义,同时又可描绘发音动作。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研究从共时层面支持了董正存(2009)的结论。 英汉手部核心动词中均有一半已發展成为言说动词;有3个英语手部核心动词已成为含言说义的口部动词,而汉语则有7个;有6个英语手部核心动词已成为无言说含义的口部动词,而汉语则仅有3个。从总体上看,在演变成言说动词的过程中,汉语手部核心动词的演变发展快于英语,几乎所有汉语手部核心动词均已发展出言说义,而有一半左右的英语手部核心动词还处在口部动词(无言说义)阶段。 三、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至言说动词语义层面对比 英汉手部动词均从手部动作义引申出言说义,按照言说义我们将此类词分为三类:肯定语义倾向的、否定语义倾向的、语义倾向中性。这里说的肯定、否定倾向,是指动词词义所反映出的说话人对言说内容本身的态度倾向。文中所采用中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英文语料来自《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 (一)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至言说动词(肯定倾向) 1.悬挂类 (1)操各种方言的人杂居在一个城市之中。(《语言学纲要》) (2)到了黑格尔,提出了绝对理念。(《哲学导论》) (3)I'm glad you raised the subject of money. (4)We hold the view that all nations should be equal. 2.移出类 (5)Dont give me that rubbish about having a headache. (6)The man smiled at the girl and passed a friendly remark. 3.控制类 (7)He got his sister to help him with his homework. (8)My teacher pushed me into entering the competition. (9)The talks will continue until a conclusion is reached. 英漢悬挂类手部动词如“操”、“提”、“raise”、“hold” 原指使人或某物停留在某一位置,引申至言语领域表达“提及、涉及”的概念,言说者表达对某事的看法或关注,引出新话题或主题,如例(1)-(4)。 英语移出类手部动词如“pass”、“give”原指使人或某物自内而外移出,引申至言语领域表示“表达”的概念,强调言说内容的阐释和展开,如例(5)-(6)。英语控制类手部动词如“get”、“push”、“reach”强调动作发出者对动作接受者的掌握和控制,引申至言语领域表达“说服”或“实现某一言说行为”的概念,如例(7)-(9)。其中“get”和“push”的宾语不是言说内容而是听话人,在交流中言说者处于强势地位,其劝说行为对人或物做出影响和改变,这是汉语手部动词很难实现的。 (二)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至言说动词(否定倾向) 1.拉扯类 (10)现在我们不去掰扯那些细节。(《鲁豫有约》) (11)I could hardly drag the children away from the party. 2.击打类 (12)然而,他却打官腔地说道:“我不能反映,我只能执行决定。”(《1994年报刊精选》) (13)其实光说好话的人都是拍马屁的。(《1995年人民日报》) (14)公开弹劾蒋介石,并列举了他种种独裁事实。(《蒋氏家族全传》) 3.移位类 (15)她发展到把这种事向媒体抖了出来。(《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6)窦娥只好含冤招了供。(《中华上下五千年》) 英汉拉扯类手部动词如“扯”、“drag”涉及手部不同方向的施力动作,隐含侵略性,动作接收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受到攻击、打击,引申至言语领域后此类词常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涉及的言说内容往往不被重视,如例(10)中的“扯”;或者所指言说行为令言说对象较难接受,如例(11)中的“drag”指劝说孩子们勉为其难地离开聚会。 汉语击打类手部动词如“打”、“拍”和“弹”也含有否定语义倾向,其言说内容常引发不愉快的反应,如例(12)-(13);或者常常表示攻击性的言说行为如例(14)。汉语移位类手部动词描绘手部位置变化,如“抖”和“招”,引申到言说域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例(15)-(16),能明显感受到说话人不赞同的语气。 (三)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至言说动词(中性) 1.施力类 (17)他清清喉咙,提高音量继续说下去。(《龙枪编年史02》) (18)“江淮在吗?”她的声音抖得好厉害。(《琼瑶 雁儿在林梢》) (19)老武提高嗓子拉长声音喊道:“喂,上面放哨的是谁?”(《吕梁英雄传》) (20)We all heaved a sigh of relief. (21)In order to be an opera singer one must learn to be able to hold a note for a long time . (22)Her voice shook with emotion. (23)I can throw the sound of my voice wherever I wish. (24)Don't raise your voice to me. (25)A public speaker needs a voice that carries well. 2.指向类 (26a)你能够举出自己曾经对工作中或工作以外发生的一种情况吗?(《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26b)你想跟老板打个小报告,检举他很差的方面。(《名家对话职场7方面》) (27a)他还为我指出了所有的因果关系。(《超越时空:20世纪最卓越的两位心智大师的对话》) (27b)有些年轻的游击队员看到了沈虹之后,索性指指点点地议论了起来。(《红岩》) 3.触碰类 (28a)他开始与冯·诺依曼攀谈起来。(《当代》) (28b)晓荷马上把高第攀扯出来。(《四世同堂》) (29a)尚老先生对春华的及时点拨,可谓一句千金(《1994年报刊精选》) (29b)在孔祥熙的唆使挑拨下,上海的银行家处于被动挨打的态势。(《宋氏家族全传》) (30a)顾二妈坐在女儿侧面,两人在拉家常。《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30b)自己做的事,为什么要拉扯上别人?(《倒序现汉词典》) (31a)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育活动的特点。(《教育学教程》) (31b)侯选人在广告中互相攻击漫骂和揭短。(《1994年报刊精选》) 4.处置类 (32)The meat was - how shall I put it? - a little overdone. (33)He cast himself as the innocent victim of a hate campaign. 英汉施力类手部动词往往可以用来描绘话语音量和音频等副语言特征,这种语义表达总体上是中性的。其中“抖”和shake均可描绘音频特征,如例(18)和(22);“提”、“拉”和“carry,hold”均可描绘音量特征,但在表达音量特征时,“carry,hold”更强调发声动作的延续性,如例(21)和(25);而汉语手部动词则描绘动作的瞬时性,如例(17)-(19)描绘个人具体的瞬时音量变化。此外,英语施力类手部动词还可以描绘言语行为的力度和速度,如例(20)中的heave强调音速偏慢且力度偏大;例(23)中“throw”指“使嗓音听起来像来自他人或别处”,描绘言语行为中较抽象的音质特征,这是汉语手部动词难以实现的。 汉语指向类手部动词如“举”、“指”原指对某人或某物的凸显,引申至言语领域表达对言说内容的展开或凸显,但是却产生肯定和否定两种语义倾向,如“举”既可以表示对某一言说内容的提及,如例(26a),也可以表示反对和否定,如例(26b),“指”可以表达对某一言说内容的凸显,如例(27a),也可以表示对某人或某物的负面看法和情绪,如例(27b)。汉语触碰类手部动词“攀”、“拨”、“拉”和“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28)-(31),这类词原指人和外界的接触,引申至言语领域往往强调言说者和外界的交流沟通,这种交流沟通可以是肯定的也可是否定含义的。 英语处置类手部动词原指对某人或某物的放置处理,引申至言语领域表达言说者措辞的方式和用词,这种用法往往是中性的,不会出现肯定或者否定倾向,是较为客观的,如(32)-(33),这是英语手部动词引申为言说动词的一个特点。 从总体上看,大部分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为表达中性含义的言说动词,汉语中演变为肯定倾向言说动词的手部动词最少,英语中演变为否定倾向言说动词的手部动词最少;演变为言说动词后,英汉大部分手部动词的宾语为言说内容,但是英语控制类手部动词的宾语可以是人;演变为中性言说动词后,汉语指向类和触碰类手部动词往往兼有肯定和否定两种语義,但是英语处置类手部动词则表现出中立和客观的语义倾向。 英汉手部核心动词引申为言说动词后,抽象的言说内容被隐喻性地当作言说者手中可以掌控操作的实物,言说者可对其施力以完成各种动作。这一演变是隐喻映射的结果,体现了身心之间的密切联系,即“以身喻心”( Sweester 1990: 28-32)。 这种映射也表现了具体语义和抽象语义之间的关联。身体动作在人类的感觉和认知中非常重要,用身体行为表达抽象的言说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身体与内部感受之间的平行性或类似性推动的(Sweester 1990:45)。 四、结语 本文选取英汉手部核心动词,考察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至言说动词的异同。我们发现在演变成言说动词的过程中,汉语手部核心动词的演变发展快于英语,而有一半左右的英语手部核心动词还处在口部动词(无言说义)阶段。在语义层面,大部分英汉手部核心动词演变为表达中性含义的言说动词,其宾语为言说内容,但是二者在语义演变中均体现出个性和特点。这一演变是隐喻映射的结果,也体现了人类的感觉和认知规律。 参考文献: [1] A. S. Hornby.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 Lynne Cameron. 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 [M].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2003 [3] 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2006 [4] Lisa A Torreano, Understanding Metaphorical Use of Verbs [M]. 1997 [5] Traugott, E. C, English speech act verb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J]. New Vistas in Grammar: Invariatiance and variation. 1991: 387-406 [6] Sweetser, E.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8-45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马云霞.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J].当代修辞学,2010,(05):63-73. [9]董正存.词义演变中手部动作到口部动作的转移[J].中国语文,2009,(02):180-183. [10]马云霞.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的词义演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04):89-96. [11]范晓玲,黄青山.中亚吉尔吉斯族留学生汉语核心手部动词偏误分析[J].语言与翻译,2017,(04):83-88. [12]张雁.从物理行为到言语行为:嘱咐类动词的产生[J].中国语文,2012,(01):3-16. [13]杜玉凤.英汉常用手部动词语义场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14]吕艳辉.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手部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5]曾艳青,吴怀智.“扌”(手)部动作动词的意义伸展与转用[J].2002,(10:02):103-106 [16]孙崇飞,钟守满.手部动词“拿”义及其认知机制[J].外语研究,2013,(03):41-47. [17]马云霞,宝玉柱.汉语、蒙古语中的身体行为动词与言说义[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02):112-117. [18]孙成娇.“拿”类手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4):22-28. [19]董正存.动词“提”产生言说义的过程及动因[J].汉语学报,2012,(02):41-46. [20]陈德琳.汉语印尼语手部动作动词比较分析及教学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17. [21]朱青.汉语“提”类言说动词研究——从手部动作义到言说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2]谢书颖.从手部动词到口部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