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观演关系:从剧场到新媒体 |
范文 | 范紫霄 【摘 要】观演关系是戏剧活动流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与演已不再局限于剧场中,在剧场之外的日常生活中、在网络一体的虚拟介质下也充斥着观演关系。在观演关系的不断变化中,效果不再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本文试图梳理从剧场到新媒体时代观演关系的变化,在空间转换中,观演关系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关键词】观演关系;剧场;新媒体;日常生活 中图分类号:J80-0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33-01 在戏剧的诸多环节中,观与演尤为核心。传统艺术戏剧的地点非常明确的就是剧场,观众与演员之间有着严格的分界线。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意识到周围有人在看,希望塑造一种预期形象,那么在看与被看之间就存在着一种观演关系。而在新兴的网络直播平台中,主播通过弹幕与观众进行沟通,在虚拟介质的传输下,主播与看客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新的观演关系。本文试图梳理從剧场到新媒体时代观演空间的转变对于观演关系的作用,从剧场性到社会性的延续之中观演关系的改变。 一、剧场效应下的观演关系 空间是戏剧观演关系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在传统的艺术戏剧中,剧场的特定环境下,演员与观众之间即时的、有效的、彼此作用的沟通和交流。在传统的剧场中,舞台和观众席的分界非常清晰,观众与演员心照不宣地进行有机的交流。演员塑造角色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观众的反应,而观众的反应又直接地推动着演员的表演,在确定的空间中观与演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种对垒。 演员表演,是整个戏剧活动中的主体部分,别的戏剧创演环节因素都因为有了承载剧旨主体的表演才有了作为戏剧创演因素的存在意义。①好的演员能够遵循剧作家和导演的创作意图,对自己的角色有着清晰的定位,表演准确、生动,并且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来引领观众跟随角色进行领悟,观众遇到好的表演,自己也会被深深地吸引到戏中,跟随演员的情感,仿佛忘了自己置身于观众席,同演员一起参与其中,精神高度融合。这种情况下,观众就是这出戏的参与者,反之,如果演员不能准确地诠释角色,观众也会随着演员一起出戏,就不能形成良性的交流。 传统艺术戏剧的观演交流,其实都被固化在“场”之中,空间密集情感集中,个体非常容易卷进群体情感的漩涡。并且这是一次独特的没有办法重复的事件,从观众进入剧场演员开始表演开始,观演双方的交流与对垒都在剧场之中进行,这个空间相对来说比较狭小,并且更强调“效果”这一衡量标准。 二、日常生活中的观演关系 剧场与生活并不是相互分离的,在剧场之外,还存在一种表演——社会表演。明智的人会在不同的场合,看不同的对象来决定不同的表演风格。②在社会表演学中,观演关系的载体不局限于剧场,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形成一种观演关系。 舞台上的演员要想塑造好自己的角色,首先要神似,然后进一步地挖掘心理、才能塑造好一个角色。好的社会表演也要进行精心的构思,而且更要从心理动机入手来把握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表演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如果想要营造一种形象,我们就要控制自己“给予”的表达。就比如说,男孩会在心仪的女孩面前刻意地表现自己是一个好男孩的形象来引起这个女孩的注意。这就构成了“一出戏”,在这出戏中,有演员、有观众、有空间,并且进行了有机的交流。 在社会表演中,观众不再是被迫接受戏剧结局的人,观众甚至会形成另外一个剧班,并通过表演者来能动地反映自己的行动。演员有时会故意保持神秘来隔绝观众,不希望观众对自己的表演体察入微,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哈姆雷特,就如同皇帝是每个人幻想的样子,表演者会故弄玄虚出仪式化的东西来隔离观众,由于观众属性问题,观众常常会给予配合,表现出恭敬的样子。 日常生活中的演员不再是单纯地去扮演某个角色,社会功能性更加重要,观众也不仅仅只是欣赏者,观众本身也有可能是表演者。在这种观演关系中,观演者本身也不再仅仅局限在表和观之间的效果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 三、新媒体下的观演关系 随着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在虚拟的传输介质中,一个名叫“网络直播”的app闯入我们的生活。这种网络直播发展速度极快并衍生出一种新型的职业——网络主播,这种通过弹幕和观众交流的职业带来了一种更新形式的观演关系。 不论是在传统的剧场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观演关系总归是活体的交流,而在网络直播平台中,这种交流变成了在虚拟介质中运作的,为演员和观众的交流蒙上了一层面纱,前台与后台的分界不再那么明显。网络直播平台上的主播依然会设计自己所要呈现的角色,比如是清纯可人还是热辣性感等等,但是这种预先设定的脚本充斥着不确定性,因为不同于剧场之中约定俗成的规定,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交流体是面对面并且唯一的存在,在网络直播中,主播们的“即兴”占据了更高的比例。 在虚拟介质另一端的观众由于网络这层面纱的遮盖,窥私欲被无限扩大,主播们迫于职业压力不得不投其所好。看客们和直播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看客们急于更深入的了解,而网络直播者则为了迎合,在这一进一退的表演中真实性引发了我们的怀疑。并且表演者一味地迎合,从社会表演学的三大矛盾来看很容易引起自我被角色占据的风险。 在传统剧场中观演关系最为明朗,侧幕条就是界限,观演交流集中在场效应之中;在日常生活中,表演者不仅要有预设的剧本还要有即兴的能力,效果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网络直播中,虚拟介质传输的神秘面纱下,表演者会面临一味迎合沉迷角色而丧失自我的风险。 注释: ①吴卫民.戏剧本质新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114. ②孙惠柱.社会表演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