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形势下地州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应对策略刍议
范文

    刘山青

    【摘 要】地州市高校地理位置偏远,其学报在办刊过程中,又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优质稿源不足、编辑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所以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学报应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品牌栏目;并以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依托,创办特色栏目;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高校学报才能突出重围而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地州市;高校学报;困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197-03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由于国家发展的需要,各省地州市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陆续成立了高校,随着教师科研成果的展示需要和职称评审须发表论文的要求,各高校成立了学报编辑部,创办了学报。40年来,各地州市高校学报在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形势下,互联网快速发展,传播媒介形式和内容及传播渠道发生彻底改革,受众的阅读形式和习惯也随之改变。为了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的大趋势,综合运用多媒体表现形式,国家相应做出了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调整和决策。随着国家出版制度改革的推行,地州高校学报进入了改革深水期,学报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人们必须思考与研究的迫切问题。

    一、地州市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

    地州高校因办学地设在地州市,地理位置较重点大学偏远或特殊,成立时间不长,办学时间较短。因此,学报优质稿源不足,加之办刊经费紧缺、编辑队伍不稳定等原因,更是举步维艰。

    (一)优秀稿源不足,学术水平不高

    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要求高校学报主要为本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服务。地州市高校学报通常只有一刊,为综合性期刊。学报的“综合性”决定了学报在展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时,栏目设置必须兼顾各个学科,因而形成栏目“大而全”“广而杂”的状况。栏目设置过多、过细,导致“栏目雷同”“千刊一面”的局面,因而没有竞争优势,不能显现学报的特色。

    地州市高校由于起步较晚,科研力量较为薄弱,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立项的不多,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水平较高、创新性强的科研成果很少;受高校的科研评价、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纷纷将论文投向水平较高或核心的学术期刊,致使本校高质量的稿源流失;不能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甚至是平庸凑数的论文投向本校学报,又导致校内学报出现关系稿、人情稿、领导安排稿等现象,内稿投稿把关不严。而对外稿的作者而言,其投稿要充分考虑刊物的级别和类别,并不是盲目的,而有针对性的。视其写作的目的,或是评审职称,或是年度科研工作任务考核,或是对某领域有研究兴趣而希望发表后产生社会效应,其首选当然是核心期刊,或是具有特色栏目的期刊,而地州市高校学报通常不具有这种吸引力。

    (二)学校资金紧缺,办刊经费紧张

    地州市高校起初的管理体制是“省地共建共管,以地为主”,资金由地级财力负责投入。由于地级财力有限,地州市财政对学校的建设投入较少,仅仅能维持办学的基本费用,学校对学报的投入只是划拨工作人员工资和满足基本办公条件而已,经费少之又少,生存艰难。随着国家经济和教育的体制改革,地州市高校收归省管,其体制也转变为“省地共建共管,以省为主”。改制后,虽然加大了资金投入,但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同时加强了对高校的管理和监督,对高校进行了合格评估及晋升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软硬件等办学条件的检查。各学校为了过关和达标,竭尽全力投入经费,部分学校在此时还欠下了银行贷款,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学报经费又“雪上加霜”。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实力,将教学、科研摆在第一位,与此相关的学报编辑部归为行政部门或教辅部门,而将本来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础建设上,对学报的投入严重不足。学报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三)编辑队伍不稳定,综合素质难以提高

    地州市高校办学历史较短,而学报编辑部归为行政部门或教辅部门,成为了学校“第三世界”,地位较低。由于编辑工作的“深层次加工”的性质,对编辑的能力要求比其他岗位的人员要高,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编辑素质及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不是两三年的就能培养出来的,也不是从某个高校刚毕业就拥有的,是需要长时间的工作积累和学习才能具备的。地州市高校编辑人员往往是在学报编辑部设立时临时抽调1-2人组成,其人员中大多不是编辑专业人才,编辑队伍素质整体不高。后续在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方面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这其中也有不少编辑通过学习、培训和科研使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成为具备编辑综合素质的人才,并在编辑工作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但这些人通常是做出成绩后就走入领导岗位而离开编辑工作。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习和交流等提高能力的机会自然给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等一线人员,时间和经费都不可能挤给编辑人员,编辑的素质也就难以提高或提升缓慢。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学校制度支持或重视程度不够,学报编辑部一方面留不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引不来高水平人才,没有优秀的编辑队伍,编辑部的工作实绩更不容易被认可,编辑为了找到职业认同或更好地发展,纷纷转岗或调走,编辑队伍也就不可能稳定。

    二、地州市高校學报发展的应对策略

    地州市高校学报要解决生存与发展的困扰问题,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解决好学报内向性和学术性的矛盾。具体说,就是抓住制约学报发展的主要矛盾,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学报健康发展。

    (一)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办品牌栏目

    高校学报是为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服务的,是开展国内、国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由此,学报既要服务校内,也要面向社会。在2002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袁贵仁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报告要求“希望所有学报在保持现在高校主办的格局下,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科研优势设立专题栏目 ,走专题化的发展道路。”[2]地州高校学报必须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而定位,要有创办品牌栏目的意识,确立一至二个品牌栏目,以点带面。地州高校要充分发挥本校知名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的作用,聚集人力、物力、财力,将学校在学术研究领域里处于较高的地位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成为较高地位的学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找准定位,精心策划,及时在学报发表他们的学术成果,逐步形成栏目的特色和优势。

    地州高校学报要有突破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闭门造车”的思想,根据学报品牌栏目的定位,积极组织吸收外稿。在对待外来的优质稿件时,以优质的服务为作者着想,加快处理外稿的时间,缩短审稿的周期,优先刊登属于学报品牌栏目类的文章。这样优质的稿件就会越来越多,学报的质量就越来越高,从而提高学报的影响力,而学报的质量和影响力越高,对优质稿件的吸引就越大,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以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依托,创办特色栏目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曾指出:“办学报不能只是一个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反映本校的优势,本地的优势,不要求大求全。”[3]地州高校学报要避免“大而全”“广而杂”“栏目雷同”“千刊一面”的状态,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所处的天时、地理、人和的优势,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文化为依托,在栏目设置上充分凸现地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特点。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当地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它打上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作为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和文明的高校学报,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本地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发展与传承、研究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地州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宗旨。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文化专题研究,关注本地的社会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地方文化,开设地方文化特色栏目,发挥自己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形成学报的特色,最终形成学报的优势。

    (三)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数字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与出版业高度融合,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学术生产和传播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查询信息的方式,数字期刊已逐步占领了学术期刊出版、传播和利用(阅读)的主导地位。而地州高校与名校、重点高校相比,在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学术影响力差距较大,地州学报处于“前有追兵,后有拦截”的重重围困的境地,学报要在此境遇下求生存、谋发展,地州高校就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建立长效机制,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地方经济文化科研队伍建设、学报编辑队伍和编辑综合素质建设。

    1.加强学科建设和学科队伍建设,带动学报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新时期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是高校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和必由之路。地州高校必须认真研究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地方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人才需要的实际,制定一至二个学科或三至五个专業作为学校重点培养、重点建设、重点发展的目标,在高校里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力。在建设学科或专业时,重点加强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学校应积极地从重点高校吸收学科建设需要的毕业生,加强现有的教师培养力度,建设一支一流学科的教师团队。学科与学报的关系,就像水源与水的关系,有了影响力的学科,水到渠成,学报就有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稿件。

    2.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促进学报特色化。新形势下,地州高校如何将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知识创新优势运用到服务本地经济发展与助推社会进步中去,使学报真正成为沟通地州高校科研教学与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桥梁,是地方高校学报为把握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而必须认真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要做好此项工作,地州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必须组建和培养一支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和扎实的科研能力的科研队伍;科研人员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敏感度,保持着探知自然界和社会之谜的强烈志趣和心情,具有勇于探索的良好心理和精神状态;科研工作者不迷信前人理论,不迷信学者和专家的权威,不迷信众人之言,敢于怀疑常识,怀疑权威;热爱本职工作,愿意扎根地方教育和科研事业,对本地经济、文化和民风民俗等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有一这样一支科研队伍,其研究成果必然是具有地域性的高质量的论文,学报也就有了高质量的“佳品”可以刊登,显示其特色性。

    3.建立健全编辑队伍,提高编辑综合素质。在信息海量、传播媒介多样化和刊物林立的“互联网+”时代,期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地方高校学报要想占有一席之地,求得发展,除了要有丰富和高质量的稿源,坚持不懈的科研队伍,还必须要有优秀的编辑队伍。说到底,高质量的学报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员素质高低是决胜的关键。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4]习总书记把人才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2007 年 10 月 20 日举行的“首届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论坛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首发式”上,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发言指出“大多数中国大学的学报都是学术垃圾的生产地”[5],可见编辑人才素质的重要性。地州高校更是应该重视编辑队伍建设,配备完整的编辑人员,不断培养和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8: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