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 |
范文 | 【摘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设计了“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椭圆 ?定义 ?标准方程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9-0121-02 1.教学分析 1.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A版《数学1-1》(选修)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圆,并且对用坐标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椭圆的学习既是进一步用坐标法研究解析几何的进一步学习,也是后续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础,因此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会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做数学实验的动手能力;渗透方程思想、逻辑推理和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数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课堂片段 2.1情景引入 如图,用平面截共顶点的其中一个圆锥,所得截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进行情景引入,既渗透了数学文化,也告诉了学生为什么椭圆归属于圆锥曲线。 2.2探究新知 活动: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分别固定在图板的两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1)在这一过程中,你能说出移动的笔尖(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吗?其轨迹是什么曲线? (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 (4)两个图钉重合在一点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5)当绳长满足什么条件时,动点M形成的轨迹是椭圆? 学生活动: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準备的图板等实验用具,让学生自主操作画图过程,一边画图一边思考上述问题。 活动:如上图借助几何画板探究椭圆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再运用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引导学生回到以上问题,通过这些探究过程,使学生对椭圆的定义有个直观感知,然后从以上活动成果中抽象出椭圆的定义。 椭圆的定义(文字语言): 我们把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作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作椭圆的焦距。 椭圆定义(符号语言): {M||MF1|+|MF2|=2a(2a>|F1F2|)} 问题: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设计意图:回顾利用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等坐标法的四个步骤求曲线方程,为推导椭圆方程做铺垫。 问题:如何建立坐标系,使求出的方程更简单? 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 教学反思: (1)本例教学,整节课体现出了以问题驱动教学的原则,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整节课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一个又一个问题解决上的。 (2)本例教学中,既有数学实验的体现,也运用了信息技术,都是为了学生直观感知椭圆而设计的,可以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也注重了椭圆概念这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便于学生从这些活动的结果中抽象概括出椭圆的概念。 (3)本例教学中,椭圆标准方程过程的推导和例题,是解析几何中比较典型的数学运算,这类运算中,需要学生明确运算对象,理解运算法则,明确这类运算的算理,才能很好的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绍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1-1(人教A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彦强(1986-),男,甘肃秦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