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阿来小说《蘑菇圈》中的藏族文化与生态意识
范文

    徐志豪

    【摘 要】阿来是一位由藏族文化孕育的、“用汉字书写藏族文化”的作家,更是藏族历史与文化的一位观察者和记叙者。在《蘑菇圈》中,阿来通过对笔下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画,对不同民族行为与观念差异的比较,为读者书写了一幅藏族文化的多彩画卷,揭示了藏族人民代代相传的生态意识,展示了作者阿来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阿来;《蘑菇圈》;藏族文化;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207-02

    现代人盲目掠夺、过度攫取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失衡: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在这个工业大生产、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无数人在欲望面前选择了沉沦,这也导致了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阿来,这位一直用冷静的双眼观察藏族文化前进方向的藏族作家,同时也是茅盾文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用他的《蘑菇圈》写下了对生态严峻境况的思考,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母族文化——藏文化在历史条件下该走向何方进行了新的探寻。凭借这样一部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阿来于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也印证了主流文学圈对当代社会生态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阿来本人写作素养的认可和赞赏。

    一、比比皆是的藏族特色与文化

    作为生长于四川藏区一个小山寨中,却能走出大山并最终步入神圣文学殿堂的一位作家,《蘑菇圈》的作者阿来身上更为突出的实则是被深深烙入灵魂的藏文化印记。基于这样特殊的藏族文化背景,《蘑菇圈》这部中篇小说自然蕴含着藏族特色与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①基于这一广泛的定义之上,徐国宝将藏文化概括为“在青藏高原的地域范围内,以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成员之一的藏族为主体所创造的一种文化形态。”但这两则定义用来解释《蘑菇圈》中的“藏族文化”都是不适合的,前者偏重从社会实践角度对文化进行解读,忽略了藏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是藏族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事实;后者则限制了藏文化的创造主体,忽略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客观情况。藏族人民并非只聚居在青藏高原区域,四川就是中国的第二大藏区,阿来正是出生于四川一个藏族小山寨。基于藏族文化的特殊性,笔者对藏文化的广义定义如下:“以藏民族为主体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具有藏民族文化特征的一切事物的总和。”而在《蘑菇圈》中,藏文化可以被划分为两类:自然地理文化与人文社会文化。

    文化作为无形的物质只能依附于实在的事物上,在阿来的笔下,自然事物被赋予了藏文化的特征,转变为藏文化的载体。而一系列具有藏文化特征的自然事物最终组成了《蘑菇圈》中的自然地理文化,表现出藏民族文化的特征,为读者展现了藏民族的独特风采。无论是自然地理方面如岷山这些连绵起伏的山脉,还是“蘑菇”、柳树、杨树、雷电和风雨这些在藏民族生活区域之外亦随处可见的自然事物,在阿来细腻独特的笔触下,都被赋予了浓厚的藏文化色彩。但在阿来的笔下,自然地理文化又不仅仅是作为《蘑菇圈》的叙事背景而存在的,而是情节的推动者甚至是参与者,共同推动着《蘑菇圈》的情节发展。

    《蘑菇圈》的开头从蘑菇起笔,种类丰富的“蘑菇”们曾是自然之神的赏赐,却在工作组进入机村后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地位转变。松茸作为机村人所认知的“蘑菇”中的一种,曾是机村人面临饥荒时赖以生存的一种食物,后来却摇身一变,转变为上流社会追捧的高级食材,这松茸引得机村人疯狂采摘,最终将民风淳朴的机村搅得天翻地覆。而与疯狂的人物群像形成对比的是《蘑菇圈》中的斯烱,她将蘑菇与饥饿的画眉鸟共享,则是阿来将藏文化赋予画眉鸟这一普遍自然事物的典例,折射的是斯烱也是阿来所认可的众生平等的朴素思想,这一主题在《蘑菇圈》中贯穿始终。

    人文社会文化作为藏文化的主体,在《蘑菇圈》中占据篇幅众多,而宗教文化则是其表达的重中之重。藏传佛教作为流传在藏族人口汇聚区域的主要宗教,在《蘑菇圈》这首藏文化的史诗中,与之有关的描写自然占据了众多篇幅。但阿来《蘑菇圈》中隐藏的又不仅仅是人们对藏族宗教的一般印象,他记叙的是藏族人宗教信仰在面对消费主义入侵后的动态变化,思考的是藏文化在时代浪潮下的何去何从。作者安排斯烱的哥哥法海作为藏族宗教信仰的代言人,故法海的人生经历也不仅仅只是其个人的浮沉起落,更是象征了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归宿。阿妈斯烱将法海称为自己的宿债,则是宗教轮回因果思想的直接体现。而法海被囚禁、放羊、恋爱乃至再度回到宝胜寺,成为寺中举足轻重的僧人,乃至法海的人生实则是藏族宗教信仰在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跨越中的缩影,是藏族人宗教信仰的一段历史剪影。

    但藏族宗教信仰所属的主体——藏文化,作为“以藏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根植在藏族人民生长的土地之上,当然不仅仅是显现于宗教文化,其他还反映在藏族人民的礼仪、饮食乃至日常一切外在行為之中,可惜囿于篇幅,笔者不能一一分析。但藏文化作为一朵生命力极其强盛的格桑花,无论岁月如何迁徙,始终如同性格坚韧顽强的阿妈斯烱一般,顽强而炽烈地开放着。

    二、贯穿始终的生态意识与反思

    阿来曾自言创作“山珍三部(《蘑菇圈》《三只虫草》《河上柏影》)”的动机,“病态的消费,造成了我们在精神跟物质之间的失衡,我们几乎放弃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要求”,而“对大自然的无休止索取”,更是“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

    在《蘑菇圈》中,伴随现代文明而来的消费主义席卷了机村,而对消费主义泛滥造成的生态失衡的关注则是贯穿《蘑菇圈》始终的主题思想。阿来将《蘑菇圈》的主人公斯烱塑造为一位面对时代大潮却始终坚守本心的藏族传统女性,更是通过斯烱跨越将近半个世纪的一生作为《蘑菇圈》线性叙事的线索,将斯烱与其他被消费主义裹挟的机村人进行对比,凸显斯烱对传统的坚守,表达藏民族代代相传的朴素生态意识与对生命的尊重。

    《孟子·梁惠王上》有言:“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强调的是欲望的节制,“以时入”强调的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这一淳朴的生态观念放之今日依然适用。机村人在未受现代文明入侵时,遵循的就是人与自然相处最质朴的规则。他们按照羊肚菌的生长规律采摘几朵,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烹饪,对自然慷慨给予的馈赠表示感谢,而这美味的蘑菇,机村人往往吃上一两次就够了。节制欲望、尊重自然的规律——这是机村人代代相传的生存法则,可这又不仅仅只是机村人与自然相处的生存模式,更是藏民族千百年来探索、传承下来的生态智慧。

    伴随着现代文明而来的消费主义引发了人们的贪欲,面对身价一天天高涨的松茸,机村人最终变得疯狂。他们甚至悄悄跟踪阿妈斯烱,会“提着六个铁齿的钉耙上山”,将那些“像是个没有长成脑袋和四肢的胎儿”般的小蘑菇们采摘一空,仅留下“蘑菇圈被六尺钉耙挖掘后的暴行现场”。而对于人们沉沦于欲望的现象,阿妈斯烱总结得异常精准:“不会了。今天就是有人死在大家面前,他们也不会感动的。或者,他们小小感动一下,明天早上起来,就又忘得干干净净了!”可以想见,这价格水涨船高的松茸让机村人何等疯狂。

    读者会不禁疑惑于《蘑菇圈》中一系列悲剧的根源所在。是工作组带来的代表着“新”和“先进”的现代文明和与之相伴的消费主义吗?答案是否定的。消费主义乃至现代文明都不是引导机村人走向疯狂的元凶。机村人能够依靠松茸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依靠的正是“改革开放”“信息交流”“交通建设”,依仗的是“二十四小时内把松茸送上异国的餐桌”的现代物流体系。故机村堕落的罪魁祸首实则是现代文明的失控,现代文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这片曾经的生态乐园上失去了束缚,如同脱缰野马般肆意狂奔,最终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

    可惜的是,面对蘑菇圈最终被发现、被偷走的结局,斯烱毫无办法,她无能为力,只能搂着儿子胆巴道一声:“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但斯烱的坚持在这个消费主义横行、人民追逐利益的时代真的“无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作者恰恰是通过斯烱坚守本心、苦苦支撑的行为与同村人疯狂攫取、耽于利益的行为两两相较,表达作者对生态和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唯有节制自己的欲望、真正尊重自然,人与自然才能真正共生,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而这一思想作为《蘑菇圈》的主题,贯穿始终。

    三、《蘑菇圈》的历史记叙与启示

    《蘑菇圈》的主要舞台是机村,机村是被设定为四川西北部高海拔山区的一个村庄,但是一个虚构的村庄,它是阿来创造出来的。“机”是一个藏语词的对音,“村”则意为种子或根子,是藏语中一种方言中的词。从“机村”名称的意义进行理解,它就是阿来故乡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也是他灵魂的归宿。阿来对故乡的情感是充满矛盾的:从厌恶改观为理解,独特的人生经历对阿来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故其《蘑菇圈》也是一部历史叙事的作品,有三年困难时期的记叙、藏族宗教在现代文明前的节节败退、改革开放下的时代大浪潮……而笔者前文与《蘑菇圈》有关的内容,无论是藏族文化的表达,或是生态意识的体现,本质上还是阿来对自己母族文化——藏族文化历史进程的记叙。

    阿来用他冷静的双眼观察着藏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发展,用笔书写藏族文化在面对现代文明入侵后的众生百相,以及一些人对传统的苦苦坚守。故《蘑菇圈》可谓是现代文明入侵下的一曲生态悲歌,是对藏族文明前进历程的记叙。而尊重自然、节制欲望的思想不仅是人与自然相处应当遵循的法则,更是饱受现代文明弊端困扰的当代人应当慎重思考的命题。

    注释:

    ①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辭书出版社,1986,1515.

    参考文献:

    [1]阿来.蘑菇圈[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2]徐国宝.藏文化的特点及其所蕴涵的中华母文化的共性[J].中国藏学,2002(03).

    [3]孙德喜.原生态文化的挽歌—论阿来的中篇小说《蘑菇圈》[J].阿来研究,2015(02).

    [4]阿来.我为什么要写“山珍三部”[J].阿来研究,2017(01).

    [5]于国华.生态文学的典范:阿来的“山珍三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