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通俗歌曲演唱方法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马龙 【摘 要】在新媒体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分析探索科学的通俗歌曲唱法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演唱者如何能用科学的方法演唱,从而有别于已有成套科学理论体系的美声唱法和饱含丰厚沉淀的民族唱法,成为了研究的话题。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实际演唱情况,从通俗歌曲的理论基础知识出发,重点将演唱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演唱技巧及综合训练进行重点阐释。 【关键词】通俗歌曲;演唱方法 ;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60-02 一、通俗唱法理论知识 (一)通俗唱法 伴随着社会发展,民众欣赏习惯发生了巨大转变,而通俗歌曲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并被其所接受。通俗歌曲演唱有别于传统民族唱法,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发展,已经具备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充分彰显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国内有部分高等艺术院校、中职院校等,已经将通俗唱法发展成一门专业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什么是通俗唱法呢?就是在遵循声乐艺术和相关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以情感为理论核心,以口语化为前提条件,将情感、声音、形体动作等各方面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演唱方式和方法。 (二)通俗歌曲的风格类型 1.进行曲型。进行曲型的歌曲,其突出特点是明快、豪放,如我们所熟悉的《亚洲雄风》《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等,其节奏明快,旋律朗朗上口,演唱中并不需要过多拘束,表现出自然状态就好。 2.抒情型。这类歌曲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而民众也比较喜欢这种类型,其特点就是稍慢、旋律跌宕起伏,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同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你怎么舍得让我难过》,这首歌可以说是一个歌手的自述,掌握了一定的演唱技巧,就能够唱好这首歌。 3.宣叙型。宣叙型的歌曲同西洋歌剧中的宣叙调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其演唱过程中的音调与我们熟知的音调有很大差别,其带有戏剧朗诵方面的情感,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就能够发现其旋律性不强、句子不规范,演唱时像是在诉说一件事,例如《一场游戏一场梦》《梦醒时分》等。 4.劲歌型。劲歌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迪斯科和摇滚歌曲,例如《站台》《颜色》等,此类歌曲节奏感极强,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好的劲歌型歌曲能够有效缓解听众压力。 5.舞蹈型。这是指各种舞曲节奏形态下的歌曲,也可以将舞蹈型通俗歌曲简单概括为圆舞曲和探戈,在无特殊情况下,圆舞曲大多为3/4拍或者是3/8拍,其节拍强弱节奏比较明显,在演唱过程中应当注意其流畅性和舞蹈性。 6.戏曲型。戏曲型通俗歌曲与戏曲的唱腔和板式有着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前者是根据后者发展而来的,例如《重整河山待后生》,这首歌就是根据京韵大鼓改编而来,也就是说,在演唱时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戏曲演唱功底,倘若缺乏这一关键性因素,很难将歌曲蕴含的情感呈现出来。 二、通俗歌曲演唱中特殊的声音技巧 (一)通俗歌曲演唱中的声伴气技巧 通俗唱法同传统美声、民俗唱法相比较有本质差别,前者可以在通俗歌曲演唱中充分运用声伴气技巧。传统的歌唱方式要求两条声带在发声过程中,最大限度“整体闭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出铿锵声音。但是在通俗歌曲演唱过程中融入声伴气技巧之后,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样让气流通过没有完全闭合的声带,同声音一起发出,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声伴气技巧侧重于表现声音处于漏气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气与声趋于完美的组合方式。 就目前状况来看,有海量的通俗歌曲作品在演唱过程中采用声伴气技巧,在抒情歌曲中表现尤为明显,例如我们熟知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在仔细欣赏之后发现,几乎每一句都采用了此种技巧,无形之中拉近了与听者的距离。 (二)通俗歌曲演唱中的叹音运用 通俗歌曲中的叹音特指叹气时发出的声音,叹音相对于通俗歌曲中其他唱法来说应用比较广泛,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将叹音技法应用到相关歌曲中,应当强调情感力度作用的长音或长腔处,例如《嫂子颂》中有句歌词“嫂子借你一双小手捧一把黑土先把鬼子埋掉”,其中“子”字就充分运用了叹音技巧,要求演唱者咬字坚而不僵,强而不燥,情感力度要逐渐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三)通俗歌曲中装饰音的运用 通俗歌曲中的装饰音就是装饰旋律,在通俗歌曲中倘若不能运用装饰音,那么演唱效果将会大打折扣。通俗歌曲演唱中比较常见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颤音等。在无特殊情况下,装饰音大部分都是由辅助音构成,演唱过程中必须将时值放在特定范围内,在记谱中基本不占拍子的总时值。也正是因为这样有许多作品在谱面上并没有标注,无形之中这也是对演唱者的一种考验。任何一个拥有高超音乐素养的人都不会只注重歌词表面意思,而是会对词曲进行深层次揣摩,以求将歌曲本身意蕴全面表达出来。 (四)通俗歌曲中颤音的运用 颤音因何而来,其主要是因为唱歌发声时,气流处于流动状态,而声带比较松弛,基于这样一种状态下,产生颤音。其是情感中的流动线条,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感的再延缓。因而在实际过程中,应当根據歌曲的风格特点分为强颤音、弱颤音、渐强颤音等。以强颤音为例,所有民歌型、戏曲型、抒情歌曲型甚至一些民间普通歌谣,都存在着颤音,例如《小城故事》《真的好想你》等,倘若在演唱过程中对部分歌词进行颤音处理,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通俗歌曲演唱中假声的运用 通俗歌曲中的假声就是在高音处声带边缘振动,胸腔瞬间不产生共鸣,假声技巧性比较强,需要拥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假声并不是在任何歌曲中都能够运用,在实践后就会发现,有很多地方是无法唱出假音的,因为其只能够在高音地带唱假声。例如辛晓琪的《领悟》这首歌,其中有句歌词是“别再为爱受苦”,其中“爱”就是经过假声处理,充分表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挣扎,因而在通俗歌曲演唱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是否能应用假声。 (六)通俗歌曲演唱中哭腔的运用 通俗歌曲中的哭腔,是指演唱发声时胸腔瞬间不起共鸣,而声音倾向于高位置的假声,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情感共鸣,与“哭着唱”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有好多歌手将哭腔运用到演唱中,效果显著。例如周华健的《让我欢喜让我忧》,充分调动了听众情感,甚至有的听众听完之后流眼泪。再有就是,哭腔能够表现悲伤情绪,对于一些抒情类歌曲,倘若不运用哭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并不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通过歌声表现出来。 (七)通俗歌曲演唱中哑音的运用 哑音是通俗歌曲演唱中的又一重要特征,从演唱的角度出发,其违反了声带运动规律。在无特殊情况下,人处于睡眠状态时最容易出现哑音。换一种方式来说,哑音是由于声带在短时间内未闭合,所以没有音高,也正是因为这样,哑音具有特殊性,简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哑音只能够在每个字起因时使用;二是哑音并不能够在高、低音时运用;三是哑音只能“哑字”而不能“哑腔”。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掌握哑音运用的技巧,根据作品内容适当运用。 三、通俗歌曲演唱的综合训练 (一)通俗歌曲演唱中话筒的使用 话筒在歌曲演唱中充当“第二张嘴”的作用,在演唱过程中,科学合理运用话筒,能够提升歌曲的可听性,使得歌曲更加真实,可以帮助劲歌式的音乐作品表现和更加刚劲有力。另外,话筒能够美化人的声音,也能够掩盖演唱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如果话筒没有科学合理使用,会破坏演唱效果。 要唱好通俗歌曲,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掌握与之相关的使用技巧,可以将其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呼吸的控制;二是音量的控制。例如,音量控制方面,歌曲都拥有此起彼伏的旋律,自然而然在音量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在演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低音区的声音听不清而高音区的声音异常刺耳的现象,无形之中凸显了控制音量的重要性。在无特殊情况下,通俗歌曲在低音区所使用的是轻声演唱技巧,如颤音、声伴气、哑音等,基于此,演唱者不能将嘴贴近话筒,而要使声音处于轻松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低音区的声音听不清的现象。 (二)通俗歌曲演唱中的面部表情 在演唱通俗歌曲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面部表情都是演唱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因为这些动作表情都是其对作品的理解,这些动作、面部表情能够提升听众对歌曲的认可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面部表情是人内心最真实的情感,面部呈现的喜怒哀乐都是内心本真的表现。那么如何在歌曲中更好运用面目表情,值得深思。这就要演唱者依据作品的内容特点去感受和体会。例如《酸酸甜甜就是我》这首歌,单从歌词上来说简单易懂,旋律动听,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应当呈微笑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给予听众一种清纯、甜美的感觉。 (三)通俗歌曲演唱中的形体动作 通俗歌曲种类繁多,不同歌曲所采用的形体动作也不相同,例如,劲歌式歌曲,倘若只是为了娱乐,只需要伴随歌曲旋律做些简单动作即可。如果是进行舞台表演,就避免不了歌舞,为了获得更好的演唱效果就必须进行排练。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各种动作与舞蹈相融合。 新形势下,通俗歌曲满足了民众高层次需要,通俗歌曲主张情真意切,平易近人,本文详细介绍了通俗歌曲类型和声音技巧,要求演唱者依据作品内容选择合适的唱法技巧,演唱方式多变、自然,为更多民众接受和认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通俗歌曲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參考文献: [1]叶建芳.通俗歌曲浅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S1):10-12. [2]张孝伟.灯光音响技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0,(02):34-38. [3]王伊陆.论舞台灯光的功能[J].黄河之声,2012,(19):78-80. [4]谢冰华.论歌曲演唱中的声情并茂[J].祖国,2014,(02):37-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