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以丑为美:论审丑意识在动画创作中的视听呈现
范文

    于晓 许建康

    【摘 要】“丑”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是动画作品视听呈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审丑意识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给动画这个虚拟的世界带来了更多的哲理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动画视觉和听觉呈现中典型审丑意识的分析,探究其艺术内涵,从而达到抑丑扬美,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目的,为以后审丑意识得到更好的应用在动画创作中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动画创作;审美;审丑意识;视听呈现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54-03

    一、什么是审丑意识

    何为丑?如果把美定义为和谐,丑则是不和谐或反和谐。翁贝托·艾柯在《丑的历史》中指出“丑比美更具有现实意义”[1]。自人类产生意识以来,丑就是真实存在的,它代表着畸形、扭曲、不健全和一切与人类积极向上相悖的意义。德国美学家罗森克兰兹认为“丑不属于美的范畴,却属于审美的范畴,艺术需要接纳丑,从而获得更多的可能性。”[2]审美领域中“丑”的存在自然会引起审丑意识。所谓审丑意识,是指在人类审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确立起来的对呈现出“丑”属性事物内在的审美体验。

    人类对丑的认知在经历了丑美相对、以丑衬美、以丑为美到今天丑在美学中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当代审丑意识不仅仅指欣赏和审视丑陋的事物变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视角。丑与美、审丑与审美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自然里丑或令人不悦的东西,在艺术中也可以被描绘得十分美丽。审丑意识出现在文学、绘画、影视等多个领域,在动画艺术表现中同样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动画中的丑用陌生化的视觉体验给予观众审美上的快感,让观众乐在其中。新时代语境下,动画的审丑性已经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将审丑与审美恰当地应用于动画中,才能创作出商业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动画影片。

    二、动画中“审丑意识”的视觉呈现

    动画中丑元素的视觉呈现是一种外在的审丑,可以将其分为夸张怪诞的角色造型、丑化现实的场景设计和极端压抑的画面色彩三部分。动画中“丑”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动画的艺术风格,同时增加了动画的精神内涵,为我们认识世界开辟了新的视角。

    (一)夸张怪诞的角色造型

    审丑属性的角色造型通常使用夸张、变形、异质同构等表现手法,创造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新异或丑陋的形象。夸张和变形是动画角色塑造中经常使用到的方法,可以分为局部和整体两种方式,过分的夸张变形会使角色形象变得怪诞。在整体的变形夸张中,过于纤细或矮小的角色身体比例,都可以呈现出奇异的、不符合大众审美认知的怪诞形象。局部的变形夸张则是创作者通过加强角色身上某一特征的刻画,扭曲、变形达到畸形的程度,从而让角色不符合传统的审美,创造出来的丑陋的形象。如在面部塑造时重点夸张具有特征的某个五官,弱化脸上其他的器官,呈现出不和谐的面部形象。这种突出角色特征的丑陋,往往会揭露角色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性或职业特点。以法国动画影片《疯狂约会美丽都》中主人公查恩为例,从他青蛙一样鼓起的腿部肌肉,暗示出了他赛车手的职业。

    异质同构也是动画角色创造常用的方法,拟人化的异质同构具有不同物种进行嫁接的特点。马头人身的波杰克,脑袋像吹风机一样的小猪佩奇,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畸形的生物,在动画中变得“丑却可爱”。异质同构的运用产生了怪物的角色形象,这类角色通常具有人的行为特征,又给予观众个性与新鲜感,其独特性满足了以往动画所缺少的感官刺激。怪物角色的丑陋、恐怖或是滑稽,更深程度地反映了现实,为观众打开了幻想之门,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角色。动画中的怪獸形象有些是以丑衬美,丑陋的外表下蕴涵着美丽的心灵,如《怪物史莱克》中的史莱克。而有些则是以丑审丑,用丑陋的外表来映射角色道德的缺失,如《大圣归来》中的饕餮。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应用,丑萌的角色形象逐渐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是时代潮流下形成的新的审丑造型意识。这类角色的动作一般不符合常规的运动规律,用笨拙搞笑的肢体语言让观众觉得滑稽和有趣,从而带来不一样审丑体验。极度夸张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演对于角色的性格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猫和老鼠》中像弹簧一样可以随意拉伸的身体,生气时眼睛里冒出的火焰,撞晕后头上冒出的星星。这些在现实生活中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出现的角色动作,在动画世界里显得生动和有趣。

    (二)丑化现实的场景设计

    动画中的场景不单单是背景,同时也是剧情叙事的一部分,场景细节的刻画与角色身份剧情的发展和动画的整体风格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审丑性在动画场景中体现的场景不是以唯美、秩序、干净美好为标准,而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对场景进行戏剧化的凝练丑化,将生活中常见的丑陋、拥挤、混乱的场景经过高度凝练艺术化的处理而显现在动画艺术创作之内。例如中国动画导演刘健的系列作品《大世界》和《刺痛我》中,场景不再是美丽的城堡,干净整齐的街道,取而代之的是嘈杂的工地、夜总会、破旧的楼房、地下室。这些拥挤杂乱的场景对影片的整体氛围起到烘托作用,经过艺术化处理的现实场景更具有代入感,容易引起观众联想和共鸣。导演蒂姆·波顿的动画电影擅长使用古堡、墓地以及长着奇怪树木的森林,哥特式的场景设计让作品具有强烈的黑暗色彩。

    具有审丑属性的动画场景设计,往往采用超现实的手法,创造不符合透视关系的扭曲的场景。这种设计方式通常以梦境为载体,利用拼贴、重组、颠倒、转化、膨胀、空中造型、一体多意等手段,把现实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荒诞组合,使其变得“面目全非”,从而营造充满奇幻感的阴差阳错的场景效果。熟悉的场景经过扭曲,给观众带来一种新奇的丑的体验。超现实的场景塑造手法通常伴随着失衡的画面空间构造,动画创作者运用不同的空间形态营造氛围,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审丑性的空间会带给观众不舒适的心理感受,“拥挤感”的空间给观众窒息和紧张感,狭小的画面会让人感到压抑,“空旷感”的空间则会带来孤独和绝望的感受。场景通过视觉上的失衡,对观众的心灵进行冲击。

    (三)极端压抑的画面色彩

    动画中色彩表达是表现作者主观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单纯和谐的色彩会给观众带来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具有审丑性的色彩则会引起观众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体验。创作者采用过于“高调”或者“低调”的色彩搭配方式,建立“丑”的画面色彩语言。过于明亮饱和的颜色可以快速地吸引观众的视线,带来不快、不安、焦虑的感受,同色系高饱和度的颜色组合在一起会让观众联想到性、欲望和梦境,有利于创作者情绪的传达。在今敏的《红辣椒》中以红色、绿色为主的高饱和度的色彩向观众展示了在梦境中变化的空间,具有刺痛感的色彩描绘出现代人焦虑的内心世界。由于高饱和度的色彩容易引起视觉疲劳,所以这种配色方式通常出现在实验性质的动画短片或表现创作者个人情感的片段中。

    灰暗低饱和度的色彩常用来渲染压抑、阴暗、肮脏的影片氛围,在战争、死亡等题材上运用较多。鲜艳的红色是活力的象征,而暗红色传递的通常是负面信息,代表血腥和死亡。冷色调的蓝色给人带来的是寂静、孤独,黑灰色则给人恐怖、悲哀的情感体验。《僵尸新娘》在描绘活人世界时采用了大量的冷灰色,地狱则使用鲜艳明快的色彩,黑色幽默的色彩语言是对影片中冷漠自私的活人世界和善良欢乐的地狱生活的映射。此外,动画中反面人物也多采用昏暗、阴冷的色彩来表现,《睡美人》中黑女巫身穿黑紫色长袍,每次出场时画面色彩基调变得阴暗恐怖,从侧面烘托出邪恶的角色特征。观者只需观察人物身上色彩的运用,就可以对角色进行定位。

    色彩的审丑性与民族国家历史不同也有很大的关系,东西方人对同一种颜色的情感认知会有些许差异。红色作为我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已经成为中国风动画的象征,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批优秀的动画影片,都将红色作为主色调。反观在国外动画创作中,红色常带有刺痛感,象征危险和紧张。创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创作具有民族特征的动画作品。

    三、审丑意识在动画中的听觉呈现

    动画中可以把背离传统美的,能够引发听众极度紧张、恐惧与恶心等情绪的配乐方式定义为具有审丑性质的配乐。这种具有丑感体验的音乐在创作中多用于表现消极、负面情感以及各种非理性的深层次心理。配乐中的效果音效可以通过乐器的演奏模拟人物内心特定的音响,将人物在特定气氛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千与千寻》中千寻进入异世界后背景音乐采用急促的交响乐来展现主人公恐惧无助的内心世界,音乐中融入嘈杂的人声、空间噪声等音效,增加了动画的真实性和画面叙事内容的生活气息。

    配乐的审丑性还表现在不符合大众听觉感受的,实验性的音乐形式上。不同于一般商业动画紧密配合故事情节的音效,许多实验动画作品的背景音乐是非线性的,没有形成连贯的线性发展趋势,具有机遇和不确定性。常常会采用工业机械粗糙刺耳的噪音,通过声音的裁剪、拼贴、叠加,形成一种另类的声音形式。观众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于画面本身,仔细感受自己在思想、情感、精神方面发生的变化。加藤久仁生的《苹果事件》,影片从开始到结尾都贯穿着和剧情发展毫无关系的刺耳的蜂鸣声,配合超现实的画面,有效地增加了观众的焦虑感,是创作者自我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抒发。

    除了配乐,在表现血腥暴力等情节时,反派人物的对白也具有审丑性。他们的声音通常会变得阴羁,台词内容阴暗晦涩,给人毛骨悚然的感觉,动画高度的假定性为粗俗台词的存在提供了空间。动画台词还具有意识流的特点,《红辣椒》中梦境游行的人疯疯癫癫地胡言乱语“无花即无果,万事皆空,不如无为”“夜晚是做梦的白天,光明是做梦的黑暗” ,这些看似荒诞的语言,实则蕴涵着哲理,在幻想中反映现实。除此之外,动画对白也经常使用角色内心独白的方式,暴露人物最真实和隐秘的想法,有利于动画对人性本身的探讨和题材个性化的表达。

    四、动画中“审丑意识”的艺术内涵

    (一)具有审丑属性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

    动画中角色的塑造不再以个人英雄主义的单一的人物性格为主,开始追求在社会环境下有认同感和个性化表达的角色。李斯托威尔指出,丑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有自身的优点,那便是表现人格的阴暗面”[3]。具有审丑属性的人物性格在塑造时会将人性丑陋的一面进行强化,从而引发观众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反面角色在动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具有“内外皆丑”的特点。这类角色是由欲望引发的人格恶化,有着自私、贪婪、残忍等性格特征。像《大圣归来》中的混沌,《哪吒传奇》中的妲己、申公豹等,角色形象的定位明确,观众只需要观察它们丑陋的外表就可以猜测出其丑恶的内心世界。“外美内丑”也是反面形象刻画常用的方法,美丽的外表下暗藏的丑陋心灵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反差。不完美的性格塑造使角色拥有复杂和深刻的内心世界,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加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动画中的“丑角”大都其貌不扬,具有滑稽、幽默的性格特点,创作者通过丑角将生活中的丑态描述出来。如《花木兰》中的火龙木须、《狮子王》中的彭彭和丁满,其表演都有黑色幽默的特征。“丑角”并非真正的丑,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动画中的美,大部分丑角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物的映射,但他们拥有乐观的心态,对动画中剧情的调节和主人公的刻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大,病态的人物形象在动画中的塑造逐渐增多。动画角色在性格塑造时抓住了当代人敏感和脆弱的精神特征,将角色病态的心理用动画的形式进行释放,如精神分裂、抑郁、特殊癖好等。审丑属性人物性格的塑造,丰富了动画作品的创作内涵,使动画的受众范围更广,动画不再只是小朋友的专利,变得老少皆宜。当前,我国大多数动画的教化意味重且主要以儿童的视角进行塑造,中国动画若想有更快的发展,应当尽快改变角色单一性格化的表达,创造符合现实的复杂多样化的角色性格。

    (二)“黑暗童话”故事题材的表现

    动画题材的审丑性表现为对战争、暴力、死亡、性等“黑暗”题材的再现和批评,大量的动画影片中都有对战争和暴力这两个主题的描绘。即便是在宫崎骏的动画中也有大量的表现人类贪婪和战争与暴力的描写。与电影不同,动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增加了新的敘事方法和表现元素,对战争的描绘不局限于两个国家之间,有时将其简化为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斗争,通过角色之间的搏斗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从而引起观者对战争的思考。

    死亡题材通常具有黑暗、恐怖、空虚、超自然的哥特风格。现实生活中人类总是对死亡充满畏惧,但在动画作品中死亡变得不那么凝重。《僵尸新娘》中阴间被描绘得充满色彩,其中骷髅、鬼怪的形象虽然丑陋,但是内心却善良可爱,台词中充满了对死亡的赞美。动画中对死亡的描述其实是对人间温情的表达和对人的苦恼和存在的讨论。

    动画中对性的描绘也是一类重要的题材,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对性这类敏感的话题就避而不谈。在动画影片中对情色的描绘往往也十分含蓄,通常使用具有象征性的色彩和画面。相比国内,国外动画中对于性的描绘更为直接,性变成了一种肉体和感官上对世界的享受,创作者通过对极端的感官享乐的描绘来展现精神的纯粹性。

    (三)“抑丑扬美”正确价值导向的树立

    研究审丑意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扬和歌颂丑,而是让观众通过在动画这个虚拟世界的审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审视。从而达到抑丑扬美,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目的。动画中丑的形象和行为通过对观众感官的刺激,可以激发出铲除丑的精神力量,引导观众重建和谐的心境。罗丹指出,“自然中认为是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能显露它的性格。”[4]正是由于审丑所引起的审美体验不是直接的,才能更加引起观众的思考,这也是审丑题材越来越多出现在动画创作中的原因。审丑意识的运用增加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增加了动画的精神内涵,让动画创作不再是刻板的模式化的状态。我们要鼓励动画创作者具有“审丑”“示丑”“不拒丑”的精神,将审丑意识运用于动画创作中,创作出内核丰富、“丑”“美”兼具的动画影片。本文研究审丑意识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并非为了标新立异,其实质是为了引导正确价值导向的树立,否则以上的研究将失去原本的意义。

    五、结语

    “丑”元素在动画中的视听呈现为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是时代语境下动画发展的新需求。审丑意识的研究实质上是对动画中独特审美视角的发掘,本文从客观的角度对动画中丑的角色、场景、色彩和具有审丑性的配乐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审丑意识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创作中奠定了基础。我国动画应当培养创作者“不怕黑”的精神,将具有民族属性的丑元素运用到创作中,创作出既具时代特征又有审丑体验的动画作品。

    参考文献:

    [1][意]翁贝托·艾柯.《丑的历史》[M].彭淮栋,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德]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M].转引自鲍桑葵:《美學史》知长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12-517.

    [3][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33.

    [4][法]罗丹.《罗丹艺术论》[M].沈琪,译.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26.

    [5]周来祥.辩证和谐美学与审丑教育[J].文艺研究,2003,(04):26-29.

    [6]陈泽辉.解读蒂姆·伯顿电影中的审丑艺术[J].电影文学,2016,(05):70-7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