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寻找原始之美的绘画精神家园 |
范文 | 李妍 面对喧嚣的都市,我们该何去何从?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使我们学会了什么?生命的旅程究竟怎么走才是正确的道路?有一位“不走寻常路”的画家似乎替我们找到了答案,他的画面色彩纯挚而充斥着神秘气息,每一个画面都阐释了生命的意义何在,暗喻着生活的哲理。他是一个圣人,他厌倦了文明社会的生活,两度来到了塔希提岛追求他心目中的最美的象牙塔。他也是一个罪人,为了“一己之私”抛却家庭,不负责任。他为了寻找内心的艺术放弃和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但是他在寻找艺术过程中那浓烈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依然树立了现代艺术最雄伟、最永恒的旗帜。他就是保罗·高更。 一、保罗·高更的早年经历 保罗·高更他所独特的绘画风格和他童年的记忆与感受是密不可分的。高更出生于巴黎,但由于家庭的变故,高更随着母亲一直在南美秘鲁生活了六年。这六年旅居他乡的童年时光深深影响了高更艺术创作的独特审美。他并不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浓郁的南美风情和人物印象反而深深植入在高更的脑海里,开启了他对异域风情的向往。他在17岁时进入了海军,这一段海上生涯让他历遍巴西、巴拿马、大洋洲、东地中海和北极圈,激发了他对于旅行的渴望。 童年时深深扎根在他记忆中的异域风情和少年时有趣丰富的航海经历在内心深处促使他去追求自由,追求他梦寐以求的最具原始之美的家园——塔希提岛。 二、大师绘画风格的形成 高更并不是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的,他在1876年才开始参加印象派的画展,那时候的他还比较倾向于印象主义,收藏了一批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有毕沙罗、马奈、莫奈……但与此同时,他逐渐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不在太在意物体的本质,而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感受作画,提倡综合和象征的美学原则。也许是内心深处受到了童年记忆的影响,也或许是在现代社会的摸爬滚打使他厌倦了现代文明,他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净土。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人到中年的他居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为了追求艺术,奋不顾身地离开了繁华的家乡,宿命般过上了一个隐者的生活。这种行为对于家庭来说是不能被原谅的。但马克·吐温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什么出生的那天。”高更或许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宿命。有些人生来便带着伟大的灵魂和高贵的宿命。独身一人的高更失去了太多也得到了太多,这些或许是我们一生都无法企及的。 高更離开现代文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在1887年去到了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高更在这里打开了他新世界的大门。在去到这里之前,高更的画风还是偏向于印象主义的, 布列塔尼的异域风情深深地触及了高更心底的野兽,他的画风开始偏向于大面积色块的平涂,画面开始偏向于装饰画一类,他开始反对印象主义所追求的不稳定的光线,提倡应该超脱自然,至此他与印象主义分道扬镳。 三、生命之旅——前往大溪地 对艺术炽热的追求使高更开始找寻心目中最原始的伊甸园,他彻彻底底放弃了过去安逸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开始了他孤独的生命之旅,享受属于他一个人的狂欢。 他选择去到一个最原始的小岛——塔希提岛,高更刚到达大溪地时,并没有旅程中那么多的激情,相反的,是一种失望,一种忧伤,一种怜悯。这些原著民古远宏伟的民族习性、信仰、传说都完完全全的失落了。他的初衷便是离开城市寻找自由,但现在似乎一切都脱离了原本的轨迹。但高更并没有沮丧,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凭着自己的力量去发现大溪地传统之美的蛛丝马迹。 高更开始像一个原著民一样生活,和当地人同吃同住。在大溪地生活的日子里他所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食物的缺乏,他原以为只要有钱,生活必需品是不会缺少的,但是他错了,他想要在这里生活下去,必须向大自然索取,他必须学会爬树、学会游泳、学会爬山。在城市中我们或许不需要这些技能,可是面对这无尽的自然或许这才是我们最应该掌握的“人生哲理”。高更曾在他的旅行游记中写到:“原来我这个开化了的文明人竟比不上周围的野蛮人。”从此之后,他渐渐愈发感受到了这里的风韵,当高更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塔希提岛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创作。这里原始的风土人情深深触动了他,他的画越来越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大面积的颜色平涂,色调明快而热烈。 大溪地原始的美和神秘感令高更深深着迷无法自拔。他坚信,让自己成为这里的一员,接近最自然的人,才是真正创作的源泉,在这里生活了两年之后,他又返回了法国。高更在他的著作《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中记到:“我比来时长了两岁,却年轻了二十年;我比来时更像个疯子,却拥有更多的知识。这些野蛮人,这些无知的外化之民,教给我这个文明老头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他们传授给我的是关于生活的科学和关于幸福的艺术。” 对塔希提岛深深的眷念促使高更再次回到了这片土地,但他的这次回归饱受了身体的病痛和丧女之痛的折磨。在自杀未遂之后,他创作了生平最大幅的经典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这幅作品是他一生的总结,从右往左分别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从啼哭的婴儿到垂暮的老人,这幅画所隐喻的人生哲理实在是数不胜数,令我们望尘莫及。画面用了大片的纯色,没有任何的技巧在里面,但色彩酣畅淋漓,这种平面式的创作反而让线条和人物形象得到了最原始的展现。“远远超过了所有以前的作品”“这里有多少我在种种可怕的环境中所体验过的悲伤之情”——高更这样评价自己的这幅作品。没有模特,没有模式,有的只是他内心深处的感受和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 四、保罗·高更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从高更的作品来说,他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塞尚、梵高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后印象派主张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主观情绪,这种颜色是否是一个客观物体的本来状态已经不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主观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状态。高更的作品大部分是刻画这些原著民的原始风貌,充满了原始艺术的抽象性和象征因素,结合了他本身对于画面理解的趣味,画面的线条轮廓醒目,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他推动了现代象征艺术的发展,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也有深深的影响。 从高更本身的经历来说,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诗人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高更的一生是追求艺术、追求自由的孤独的一生,他用他的作品告诉大家生活的哲理。或许在生活中的他是失败的,但有些人生来就背负着伟大的使命,承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与煎熬。他是独自前行的智者,他为了艺术奉献了一生的情感和身心,他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幅幅作品,还是每一个人生的哲理。 参考文献: [1]张荣生.后印象派画家高更[J].外国文学,2010,(04). [2][美]布拉德利·柯林斯 (BradleyCollins).凡·高与高更[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邱旻.来自塔希提的回声——高更和马蒂斯的艺术之旅[J].艺术探索,2006,(03).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