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有效地利用照片进行油画创作 |
范文 |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油画创作的方式、方法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全国各级各类的美展中可以看出,利用照片进行创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种创作方法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但是利用照片进行创作绝不是临摹照片那么简单,而是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作者对照片诸多方面的处理,使得油画创作摆脱照片的影v向,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油画创作;照片;构图;造型;色彩;笔触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化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利用照片进行油画创作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对此现象很多人颇有非议,认为利用照片进行创作是在照抄照片,降低了绘画的艺术性。然而,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很多画家不但没有照抄照片,反而在利用照片的过程中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笔者认为要想利用好照片进行油画创作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照片选择的合理性 利用照片进行油画创作:首先,对照片的选择至关重要,不能过于随意,这是作品最终能否成功的第一步。所选取照片的题材和内容一定是作者所熟悉和感兴趣的,这样才能有真情实感,在创作的过程中才会有持久的动力,便于作者在创作作品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自身的情感。熟悉的照片内容必将使创作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作品愈发生动,从根本上摆脱对于照片的依赖性。如果对照片内容不熟悉就只能拘泥于照片,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必将影响作品最终的艺术效果;其次,所选择的照片要具有一定的绘画性,要有一定的“画意”,要具有能够转换成为一幅油画创作的“潜质”。无论是在造型、色彩、形式感,抑或是意境方面要有可取之处,要有打动人、吸引人的地方,这样才能为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所选取的照片应具有良好的清晰度,细节要清楚。当照片放大到画布上时,如果没有丰富的细节作品就会显得空洞,给创作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照片细节不清晰虽然可以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写生经验加以弥补,但这无疑人为地增加了创作的难度,最终的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因此照片最好具有一定的清晰度,这样才能在创作中少走弯路。 二、对画面构图的重新组织和处理 要想把一张照片原封不动地画成一张创作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因为创作不但要源于生活,而且还要高于生活,不经任何处理的照抄照片绝不能等同于艺术创作。一张照片所显示的内容可能“杂乱无章”,需要作者对构图进行重新组织和处理,在构图的过程中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能突出主题的内容。而对于无意义的内容则应删减,使画面更具美感,使作品的创造性、思想性、艺术性更强。在构图这一环节当中有时还需要对好几张照片进行“重组”或“再加工”,很多画家对此也颇有看法,认为创作变成了照片的简单拼接。事实上,在“重组”或是“再加工”的过程中也融入了作者的智慧和想象,也会有创作草图的绘制,其间也会对构图的合理性进行不同的组合尝试和推敲。美国著名画家洛克威尔的作品就是经常从多张不同的照片中将人物或道具场景等进行重新组合,以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从没有人质疑其作品的艺术性,也没有人说洛克威尔的作品是照片的拼接。很多国内的画家也在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创作,尤其是一些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作品更需要参考多张照片去完成。因此,只要作品质量不受影响,没有给人以拼接的生硬之感就可以大胆地利用照片。由此可见,作者在利用照片进行创作构图时一定不能拘泥于照片,一定要对构图重新进行组织和处理,使之比照片更为合理,更能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造型的主观处理 照片中的造型给人的感觉通常是每个局部都平均对待,缺乏主次,不够生动,显得比较“僵化”。虽然一些高端相机拍出的照片情况会有所改善,但毕竟是机械的,这和我们肉眼所感受到的是不一致的,肉眼通常具有选择性,对细节的关注也不会像照片那么平均。因此,要在作品中还原眼睛所观察到的真实,避免作品的“镜头感”。要注意造型的主观处理,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要加强,哪些要减弱;有主有次,主次得当,避免照片面面俱到带给人的死板和僵化。 照片给人的另一感受是比较“单薄”,缺乏力度感和厚重感。照片的造型与真实生活相比过于平面,物象的明暗关系、体积关系也都会相对减弱。形体本身比较平面,空间比较不够深远,轮廓线过于“锋利”,缺乏应有的层次变化。照相机以自然物体为对象,通过光学成像的原理所形成的机械图像,和眼睛所观看到的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在创作中对物体的体积感、空间感、轮廓线等应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摆脱照片给人的“单薄”感。对造型的力度要进一步的强化,不可过于“圆润”,否则会有媚俗之感,影响作品的品质和格调。 对造型的主观处理还要注意对形体的夸张及适当的变形等,照片只是参照,作者应能根据照片中的物象创作出更为生动、特点更加鲜明的形象,对物象的特征进行强化或是必要的夸张,使作品的艺术气息更为强烈,与照片拉开差距,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品味和趣味,因此画家利用照片就不能被照片中的形象所限制,要敢于大胆加工和适当的夸张变形。 四、色彩的主观处理 利用照片进行油画创作不能照抄照片的颜色,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照片传递的视觉信息有限,和实际的物象比细节会失去很多,颜色相应的也会变得简单。如果一个物体用肉眼观察可以看到100种颜色,那么在照片中充其量只会看到50种,甚至更少,很多微妙的颜色会消失掉。创作时要靠写生的经验来处理颜色,或者画家依据画面的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只有这样,效果才会比照片强烈。很多利用照片进行创作的画家在其作品颜色的纯度、饱和度等方面都没有受照片的影响,反而比照片更为强烈,确保了作品的质量。反之,作品颜色与照片颜色越一致,越会给人以“抄照片”的感觉,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越是不够强烈。 另外,利用照片进行创作还应考虑画面整体的色调协调,必要时要改变照片中物体的固有色,使之更好地为创作本体服务。毕竟照片中的颜色也可能是“混乱”的,是与创作意图所不相符的,需要作者对颜色进行统一加工和协调,使画面整体色调更为和谐,色调更为动人,画面中颜色的搭配分布更为合理,切不可受照片的限制和束缚。因此,画家对于照片的颜色不能有太多的依赖。 五、注重发挥笔触的作用 照片本身是平面的,是没有笔触的,画家在创作时必须要积极主动地根据物体的质感及画面的需要制造出有意义、有趣味、有美感的笔触。笔触是油画作品与照片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否则照相技术发明后油画就该灭亡了,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很多画家利用照片进行创作,但从其作品来看丝毫不会让人察觉在创作中利用了照片,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笔触。笔触使得作品更为生动,同时也与照片拉开了距离。笔触是绘画性最鲜明的艺术特征,也最能反映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和情绪。好的笔触是画面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画家的艺术风格和绘画技巧,会使得画面更加丰满,油画语言更加丰富。笔触本身是油画语言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美感。笔触使得作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而照片是可以反复多次冲洗的,因此要在利用照片的过程中注重发挥笔触的作用,如果作品中没有了笔触,也会让人有抄照片的嫌疑。如果作品中没有笔触,绘画的特点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照片进行油画创作需要考虑诸多方面的问题,绝不是照抄照片那么简单。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艺术创作的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对于利用照片进行油画创作我们不应回避,更不应拒绝。利用照片进行油画创作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应善于利用照片,使之更好地为油画创作服务。利用照片,但不拘泥于照片;源于照片,但一定要高于照片,使最终的作品脱离照片的影响,成为独立的绘画作品。 [潘自锋,忻州师范学院美术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