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美术史研究的在地性问题 |
范文 | 郑工 当代美术的研究,地方性、区域性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写地方美术史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在地性问题。我们不能够把地方美术史写成中国美术史的微缩版,特别是那种按照前后历史时期排列,再分门别类叙述,即所谓横排纵列的写作框架。这种框架对地方研究没有意义,不能解决问题,也没有针对性,只是资料的累积和汇编。有的地方写美术史就是这样做的。 我看了谢麟和孟远烘编著的《广西美术史》,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依据广西自身的历史现象,构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这里的文化景观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地缘关系,因为广西地理位置比较特别。自秦汉以来,古代中国是中央集权,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是非常突出的,这就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流向、路线都是从发展的高区位往低区位走。所谓的高区位就是精英文化、强势文化、上层文化、主流文化,而低区位是民间的民俗的文化,这种民间民俗的文化往往处于弱势状态,一旦出现流动时,低区位的文化是容易被覆盖的。 在这种被不断覆盖的过程当中,我们进入到历史,捡起来的往往又都是文化的碎片,都是汉文化进入到各个边缘区域遗留下的东西,不论是历史文献记载,还是在各个时期留存的文化遗物,如石窟、寺庙、墓葬建筑及陪葬品,还有地面上的摩崖石刻及各种传世文物。中原移民带来的文化在这里流传下来了,通过墓葬、石窟、摩崖石刻及传世品,但当地曾经流行的民间文化却不容易找到,都隨着时间的流逝没有遗存了。尤其是当地的民族,过去叫少数民族,当时不占主流的,汉族一来,把最好的位置都占了,田野也占了,他们只能到高山去生活。他们的文化如何保存下来?也许有文字,文字丢失了就剩下口头语言,见诸于那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以及音乐、山歌。有形的文化其实留得很少,即使留下来也被改造。现在少数民族的语言也在逐渐消失与异化。对少数民族而言,汉化就是一种文化异化现象,可以通过图像、文字不断地侵入到当地文化,然后进行整合,甚至还可以改变他们关于祖先的一些历史记忆,比如神话故事等都可以改变。我们后来人进入到这段历史时,看到的是被汉化的历史,是被中心的文化所统摄、所覆盖的历史。 如何再现本土文化,或者在文化的交流中把握文化生成与变异?这是做区域研究中最难的问题。广西的位置比较特别,地处边陲,沿海,与几个不同文化区域相邻,在这样的地缘文化关系中如何确认广西美术的特征?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历史上与美术创作有关的人不是停止的,有流动性,变数不小。以什么为主体?以广西当地出生的画家为主体阐述这段历史?但这里有很多当地画家出去了,又有外面的画家来到这里,任何一个文化区域的流动性很强,主体也很难把握。本土的与外来的两个主体要找到结合点,也只能落在这一片土地。土地,就有一个在地性,不是宽泛的、无边界的,而是与人的生活相联系的,这就构成了区域美术写作的聚焦点。我带着这样的期待看广西的美术发展史。 《广西美术发展史》这本书的完成不容易,有很强的现实感,有针对性。对于现在来说,艺术家要知道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过去的文化留给我们的是什么,保留在我们潜意识当中的集体记忆是一些什么样的文化内容。我觉得广西的地方史的写作意义不仅仅是把资料汇集起来,不仅是讲述广西故事。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其实,所追问的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关系,以及随人所至的文化来源问题。 今天的会议议题还涉及广西美术的研究与推介。应该说,《广西美术发展史》仅仅是一个开头,可以引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但最大的问题是历史研究与现实存在的关系,突出区域性文化特征。这就涉及我们应如何去认识我们这块生存的土地,具体来说,讨论的就是在特定人文环境中生存的人,尤其是广西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所谓的民族,就是某个特定的文化共同体。不同民族,文化相异,语言不同,生活方式也不同,但相互之间又有交往,从而相互影响。因此,在历史交往当中如何建立文化关联,包括底层的民间文化与上层的精英文化的交往,同一文化层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社会文化的交流也是分层分流的,如何处理?这里的问题会显得很复杂。值得提醒的是,在交往的层面上要留意文化的沉积现象,即自上而下的积留,所谓礼失求诸野。民间底层文化会接纳许多东西。现在我们面对的可能都是历代文化的遗留物,比如日常生活的造型用品,包括陶罐,还有祭祀性的和仪式有关的用品,也有单纯的观赏性用品,但时间都比较迟,比如书画。这些都因时间与区域的不同而相异,但都和主流有关系,跟汉文化有关,与外来的现象有关。基于本土的,可能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方面,在民间社会发生的现象。 如何看待在本地生长起来的与当地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贴近的文化?这也是一个难点,如何解决?写一本书,问题都会很多。我觉得,在写作过程中或者我们阅读这本书当中,可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期待与思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流动过程,美术作品也是文化在流动过程中的结晶体,一个片断。片断,是文化的历史截面,当中的信息量比较大,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融合在其中,而片断需要连缀和贯通,才能成为历史的叙述。 这样有两个问题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传承问题,就是这个时期和上一个时期,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当中影响的情况如何,怎么发生影响,他们会构成怎样的历史关联?这就构成一个特定的历史语境,形成上下文关系。二是独创性问题。我觉得,历史的传承相对来说还好找,独创性问题最困难。比如,佛教美术的传承性大于独创性。有很多的佛教图像是复制的,有粉本或样本,还有一些石刻画像,就是从线描图当中换了一种表现的样式刻到崖壁上,留存下来,而图像来源自哪里?并不知道。是不是当地的?也不知道。我们写历史,总要说出个来龙去脉,但对于区域性美术史来说,来去问题就变成影响问题的研究。说透了,就是差异性研究。差异性研究,就是讨论此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谁影响谁,单向度还是双向度,最后结果如何。我们讲创造性的活力,都反映在这种关系中。我们的任务,是从每个时期的文化现象中发现创造力的来源或者基本的因素,即使因子很小,但也要发现。在历史的积累当中,也可以看到生活在此地区的人,文化当中的创造性活力如何被激发起来,在哪一个点上激发起来。 其实,广西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因为有一些现象出现了,后来又消失没有下文了,比如花山岩画。但铜鼓文化在广西就一直延续下来。这些问题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解决,那么对广西美术历史特性会获得进一步的解释。 《广西美术发展史》的写作有厚今薄古的倾向,这也符合广西地区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就不要说现代的和古代的比,就是改革开放40年和前面的比,广西的变化也是非常大,资料留存也多。而且从创作的力量来说,古与今不可同日而语,在创作人员的数量和队伍的结构上都不一样。资料摆在那儿,现实也摆在那儿。 现在,我们可以谈第二个问题,即如何推动广西现当代美术的发展? 首先,打好地方的文化品牌。这几年,广西地区提出打造“漓江画派”,在学术界有争议,主要是在“打造”这一問题上,以为画派是自然生成,不靠人为的打造。当时也有记者来问我,我以为这问题要回到历史与现实中客观地看待,不要被某一种既成的观念所束缚。从历史上看,中国明清时期地方画派较为活跃,而西方美术界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活跃,时间都差不多,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状况也比较接近,都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城镇化及手工业作坊也刚刚兴起,所谓的地方画派自然形成与当时社会的整体环境分不开。但到了现代社会,商业高度发达,信息流通量大,许多文化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也需要品牌标签。现在所谓的地方画派,我认为就是一种文化品牌标签。打造地方画派也就是一种经营策略。如果没有品牌,在当前的信息社会当中很难构成一种聚焦点,别人很难辨识,或者说产品的辨识度不高。这实际上是一种经营策略。地方政府打造地方画派,其出发点是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推广出来。也可以说,打造地方画派就是文化品牌的建设。回到文化品牌的意识上,也就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了。地方政府介入并扶持文化品牌建设是一件好事,对地方文化有促进作用。比如人员配备与财力支持,各种便利条件的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对地方文化发展当然有意义。我们现在喜欢谈现代性问题,而现代性在最大的特征就是全球化,文化同质化。当今世界,大家都被同质化了,要穿西装全穿西装了,要喝可乐全喝可乐了,外来的文化覆盖力很强,包括现代建筑,高楼大厦全是直线条钢结构玻璃幕墙,到处是摩天楼。我觉得这种文化覆盖力丢失的是地方文化差异,就是地方的特性。强调或建设地方文化,就是对抗这种同质化的现象。 在不断趋同的文化流向面前,能不能保有自己文化的一席之地,能不能保持住自己的特色,这是很重要的问题。地方文化的建设经常讲多元化,多元化也是抗拒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努力,这种多元化需要区域文化的支撑。作为文化创意品牌的漓江画派,其地域性标识比较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主要是一条漓江串起来的。但是,这在美术创作上是否会变成题材优先或主题先行?这就看我们在表现的方法上能不能寻找出一种地方特色。可有了地方特色后,对于艺术家的创造力会不会又形成一种新的约束,又有一种新的趋同性?如果在题材上,大家把视野集中在自然的环境中,在创作的个性和手法上又放开,可以各行其是,这也是一种方式。在油画界,一些广西画家提出“南方风景”,因为在版图上,广西就是正南方。南方和漓江比起来,显得会更为宽泛。但南方的意象是什么?人们在那些油画家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在特定区域当中所传达出来的一种特定氛围、情调甚至意境。如果从此方面把握,也是一条很好的思路。南方风景和漓江画派,在文化上强调的是在地性问题,也是品牌问题。前一阶段或者当代广西的美术为什么能够繁荣和发展,与这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第二是搭建话语平台。话语平台很重要。广西美术好在有一本专业杂志,即1972年创刊的《美术界》。我当时在福建,一直想办一本刊物办不起来,后来的《福建艺术》是《福建戏曲》改过来的,还是以戏曲为主,是省里的刊物。当时我们几个人想和福建省博物馆合作,办一本美术专业杂志,但不成。因为没有传播推广平台,发展受限制,所以话语平台很重要。广西美术在将来的发展当中如何把话语平台办得更有效率?批评是很重要的抓手。批评要有开阔的视野,也要有聚焦点。我翻了一下《美术界》杂志,如果要提一点建议,那么就要设立专题,让批评家和美术家之间互动。如何建立这种互动关系?我认为问题要清晰,不要泛泛而谈。有了专题以后,才有聚焦点,既可聚焦广西,也可聚焦国内外,视野可开阔,感觉要敏锐。编辑计划了可以长短结合,有时下的针对性,又有一些可以延续不断展开的问题讨论,形成系列。一定要专题化、系列化。如果一年有两三个专题能够构成一个系列,通过几轮的推动,广西的美术发展可能会越来越好。在批评的过程当中,可以针对广西现象去吸引国内批评家的关注,甚至让国外的一些文化学者和艺术批评家也聚焦广西。这样,杂志会越办越好,广西美术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