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歌川国芳《关羽破五关图》文不对题与“破五关图”衍变之初探
范文

    范骞

    

    

    

    摘 要:歌川国芳《通俗三国志》浮世绘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在画面右上角的题为“关羽五关破图”,而内容则描绘了关羽骑马于灞桥用刀挑袍、辞别曹操一行的故事情节,这实为其对三国文本的误读。“灞桥挑袍”在元代就出现在了《全相平话》中。“破五关”是罗贯中杜撰之情节,有关其插画作品始见于明朝。随着“破五关斩六将”情节的深入人心,明清绘本、插图对其的表现逐渐增多,对“灞桥挑袍”的刻画则逐渐减少。明、清的“破五关图”有分多幅表现关羽斩杀各个将领的画面和以单幅表现斩杀一将来借代其全部情节的两种表现方式。日本江户时代形成“三国热”的浪潮,浮世绘画家创作了许多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作品,并继承了明清“破五关图”的画面构成和表现方式,而在人物和场景刻画上则更为细致,且趋于本土化,将三国题材与浮世绘风格完美融合。

    关键词:歌川国芳;《三国演义》;破五关图;明清版画;浮世绘

    日本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1798-1861年)以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通俗三国志》)、《水浒传》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浮世绘作品。其“通俗三国志”系列创作于1836年和1853年两个时期。绘于1836年的一系列作品均为单幅画作,而绘于1853年的作品均为三联画的组成形式。1853年的“通俗三国志”系列是歌川国芳晚年的作品,它选取《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故事情节,对其中各个人物角色的神态相貌和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并兼顾人物所处时代的自然景色和场景建筑,彰显出歌川国芳高超的叙事能力和画面把控能力。

    1853年“通俗三国志”系列的各幅图,在画面的右上角分别用繁体汉文书写各个作品的名称,比如“玄德三雪中孔明访图”“白门口曹操吕布斩图”“关羽五关破图”“关羽义心曹操释图”“华佗刮骨关羽箭疗治图”“孔明六擒孟获”“刘玄德北海解图”等。虽然日文的语法与中文稍有不同(动词位于宾语之后),但并不影响我们阅读和理解其意思。

    这一系列的大部分画作都紧扣题名,对相应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进行了准确的刻画。但《关羽破五关图》却出现了纰漏,出现了文不对题的情况。下面,笔者将对该画文不对题的情況进行剖析,并联系《三国演义》对应的内容,以部分“破五关”和“灞桥挑袍”题材的元、明、清版画及浮世绘为依据,试论“破五关”题材的源起与发展。

    一、《关羽破五关图》的画面解析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

    图1为歌川国芳所绘《关羽破五关图》。图中每一个人物旁边都有其姓名,这为我们的解读提供了方便。关羽位于画面最左方,其坐于马上,马站立于桥上,他双手于胸前持握青龙偃月刀,伸出刀刃,刀刃上挑着绿底衣炮。曹操一行人位于中联和右联,也在桥的右岸边。张辽、徐晃在画面正中央,朝关羽鞠躬行礼,徐晃伸出右手,将衣袍挂于刀上。曹操位于画面的右联,坐于马上,对关羽抱拳行礼,其周围有李典、许褚、于禁等大臣,同样对关羽行揖手礼。以上是该画前景的内容。画面的背景描绘了河水和两岸的景色。与曹操一行人隔岸相对的是一队车马、士卒,他们为中联的远景。马车旁边的名字为“玄德室糜夫人”和“同妾甘夫人”,其周围的士卒则标以“关羽士卒”。

    下面我们来看《三国演义》中关羽“破五关”的情节。罗贯中写成之时只设卷目,在明万历年间的几版刊本中,关羽破五关的情节均在第五卷的“云长五关斩将”一节中。①到了明末雄飞馆的刊本,在卷的基础上又细分了回,第五卷的“关云长五关斩将”被划为第五十四回的内容。明末清初,毛宗岗整理《三国演义》回目,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章回版本。在现在的版本中,“关云长五关斩将”的情节位于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其实不管如何分章,其内容并无改变:

    关羽从许昌出发后,途经东岭关,受到把关将领孔秀的阻拦,关羽于是将其斩杀。随后到达洛阳,该城太守韩福听闻关羽闯东岭关的消息,于是派兵埋伏,欲用暗箭擒拿关羽。关羽没有中计,反斩杀韩福及其部下孟坦。之后到达汜水关,其关守对卞喜设下毒计:在镇国寺中埋伏刀斧手二百余人,诱骗关羽到寺院中,酒肉款待,待其懈怠后一举擒杀。寺院长老普净乃关羽同乡,其向关羽暗示有埋伏,关羽躲过一灾,将卞喜斩杀。随后关羽到达荥阳,该关太守王植派胡班领兵秘密把干柴堆在驿站四周,欲半夜放火烧死关羽。好在胡班能辨忠奸好恶,告诉关羽王植的阴谋。关羽免去火灾,随后怒斥王植,将其斩杀。最后,关羽到达滑州附近的黄河渡口关隘,遭到守将秦琪的阻拦,于是将其一刀斩杀。其最终渡过五关,斩杀六将,到达汝南。[1]

    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关羽“破五关斩六将”这一情节所登场的主要人物角色与歌川国芳《关羽破五关图》中的完全不同(当然关羽一行人除外),《关羽破五关图》与“关羽破五关”毫无关系。欲厘清《关羽破五关图》的表现内容还需从《三国演义》的文本入手,了解“关羽破五关”之前的故事:

    关羽在曹操攻陷邳后被俘,曹操对其厚待有加,赐宴赠马,丰厚赠地。关羽也助曹操杀颜良、文丑,平定汝南的黄巾军。其从汝南归来后,得知刘备去向,于是决意辞曹寻兄,但曹操、张辽均故意回避不见。关羽于是给曹操书信一封,表达辞别之意。他把曹操封赐的封地和金银财宝统统封存留下,保护甘、糜二夫人出许都,前往河北寻找兄长。曹操斥退请求捉拿关羽的蔡阳,后亲自到霸陵桥为关羽送行,赠黄金一盘,锦袍一领。关羽恐曹操别有所图,不肯下马,只用刀尖把锦袍挑到马上,随后扬长而去。[2]

    以上故事情节在京剧和西河大鼓的剧目中被称为《灞桥挑袍》,京剧又称其为《赠袍赐马》,此外川剧、秦腔也有《辞曹挑袍》的剧目。

    可以发现,歌川国芳所绘《关羽破五关图》实为《三国演义》中“灞桥挑袍”的故事情节,并非取材于“破五关斩六将”。这种文不对题的事实表明歌川国芳于对《三国演义》文本的理解存在偏差。其为何会将“灞桥挑袍”与“破五关”相混淆,则需要进一步对相关题材的中国古代插画和其他浮世绘作品进行解读和比较,通过这个过程,也可梳理出“破五关图”的渊源和衍变。

    二、部分“灞桥挑袍”“破五关”题材的中国古代插图

    首先看元、明、清的插图。元代刊行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②(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为上图下文的版式,其插图《曹公赠云长袍》(图2)展现了“灞桥挑袍”的情节。《云长千里独行》(图3)则表现了关羽与随行士卒护卫两位兄嫂的画面。此外,该本的插图没有表现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情节。

    陈寿所著《三国志》对关羽的记载见于《蜀书》的《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其并未描写“灞桥挑袍”和“破五关”的情节。但全文末尾,在关羽休书告辞之后,描写到:“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3]这为“灞桥挑袍”情节在之后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元代刊行的《三国志平话》大体根据正史写成,并吸收了民间流传的故事。该书描写了曹操灞桥赠袍、关羽护送二夫人千里寻刘兄的情节,但尚无“破五关斩六将”的文字描述,这也是其插图仅有《曹公赠云长袍》和《云长千里独行》的原因。③

    在《三国志》以及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罗贯中发挥了更大的想象力撰写出《三国演义》,“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情节被生动描绘,以表现关羽英勇无畏、忠义双全的品质。与其有关的插图、绘本也应运而生。

    《三国演义》的许多明清刊刻本都配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插图。目前笔者找到了三版明朝刊本,分别是:万历十九年书林周曰校刊本、万历三十三年郑氏联辉堂三垣馆刊本和万历三十八年杨闽斋刊本。

    周曰校刊本的插图单独成册,其中《关云长独行千里》一图(图4)展现了“灞桥挑袍”的画面。在小说第五卷第五十三回“云长独行千里”中,描写了曹操一行追赶关羽,于灞桥赠袍告别的情节。所以,该图的内容与题目是相符的。可以发现,其画面内容与歌川国芳《关羽破五关图》较为相似。该画之后的一幅题名为《关云长五关斩将》(图5)。这幅图描绘了关羽追杀一名守关将领的场面,由于没有刻名字,故仅能通过《三国演义》的相关记载对该将领的身份做大致猜测。在《三国演义》中,被关羽斩于马下的有东岭关孔秀,洛阳韩福、孟坦,荥阳王植,黄河渡口秦琪。其中孔秀、王植、秦琪均为与关羽正面交锋而死,孟坦为“战不三合,拨回马便走。关公赶来……只一刀,砍为两段”,韩福则“急走不迭,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4]故该图应描绘了洛阳关卡的场景。

    郑氏联辉堂刊本与杨闽斋刊本的插图随文而配,在每一页的上方刻以与该页内容相关的插图。郑氏联辉堂刊本中与“灞桥挑袍”和“破五关”情节相关的插图有《辽赶羽言践行》(图6)、《操送金羽不受》(图7)、《云长斩秀落马》(图8)、《关公斩韩福于马下》(图9)、《关公斩卞喜于廊下》(图10)、《关公斩秦琪为两段》(图11)等。以上六幅插画同样出现在杨闽斋刊本中,除了题名和细节表现上的略微不同,在故事情节的描绘和画面构成上,均与郑氏联辉堂刊本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两个版本的插图画面构成较为简单,大部分仅出现两人,背景较为简略。郑氏联辉堂刊本没有出现刘备两位夫人及随行士卒、车马,而杨闽斋刊本则对两位女性及随行进行了描绘。

    在明末安徽新安黄氏刻本的《遗香堂绘像三国志》中,有一幅与“灞桥挑袍”相关的插图(图12)。根据《三国演义》相关情节和图中人物着裝,可判断画面右方骑马横刀立于桥上的为关羽,骑马立于桥下对其行礼的为张辽,远景一行人中头戴长翅官帽、留络腮胡须者为曹操。可以看到,其右侧侍从手捧锦袍,后方侍从则端着黄金。从描绘内容上看,该画与歌川国芳《关羽破五关图》较为相似,但以《灞桥辞曹》命名则更为合适。该本绘像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为残本,仅存42幅,其中并没有描绘“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图画。因而无法知晓其原本是否有相关情节的绘像。

    在清初刊本《三国志像·绣像金批第一才子书》(金圣叹序,毛声山评点)中,表现“灞桥挑袍”情节插图的题名为《关云长千里独行》(图13),其描绘的场景与明末安徽新安黄氏刻本类同,但在构图上有改变:关羽位于画面左方,曹操一行位于右方,由于单幅画面的限制,曹操及身后随从被置于右方远景,以表示其在捧袍送金两位官吏之后。如果将画面拉开,将人物以线性排序,那么该画中各人物位置与歌川国芳《关羽破五关图》是极为相似的。该刊本也表现了“破五关”的情节。与明代周曰校刊本相同,这幅名为《关云长五关斩将》(图14)的插图仅描绘了一名守关将领。

    到了清朝卢湛(1905-1930年)辑的《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灞桥挑袍”不再作为表现题材,“五关斩将图”则随文出现在第一卷(图15)。该图依旧只描绘了一位守关将领。与前代“五关斩将图”相比,画面左上方的背景描绘了部分车马,可以想象出二位夫人坐于其内的画面。

    通过对以上元、明、清三代有关“灞桥挑袍”和“破五关”插图的梳理,可以发现,元代的插图、绘本中并未出现“破五关图”。随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杜撰,这一情节开始出现在三国演义以及讲述关羽生平的绘本、插图中。在明朝一代,“破五关图”有两种表现方式,第一种是以单幅画描绘关羽斩杀一名守关将领的画面,用以象征整个“破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情节。在修辞学上,这种以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表本体事物的修辞方式叫做借代。第二种是用多幅画分别描绘关羽在各个关隘斩杀其守关将领的场面,此外,还描绘了关羽在“过五关”途中的其他情节,例如“云长投宿,胡华接见”“普静长老,引公入寺”等。④与“破五关”情节相反,“灞桥挑袍”则随着时代推移,在绘本、插图中逐渐减少了相关表现。

    三、其他日本浮世绘画家的“破五关图”

    江户时代,中日两国的书籍贸易趋于盛势,“在江户初期,如正德元年(1711年),在总数54艘的入港船只中,携带书籍的有5艘……进入江户后期,例如文化元年(1804年),在总数11艘的入港船只中,10艘船装有书籍”[5]。《三国演义》于明清时期传入日本,其“小说正本传入日本是1689 年,由日本学者湖南文山翻译了日文版的《通俗三国演义》,这是现存最早的《三国演义》外文译本”[6]。此外,三国演义的绘本、插画以及年画也大量传入日本,由此在日本国内掀起“三国热”。许多浮世绘画家创作了大量以三国为题材的作品。

    除了1853年创作的三联《关羽破五关图》,歌川国芳还创作了两幅关羽“破五关图”(图16、17)。图16绘于1836年,描绘的是关羽于室内捉拿敌人的画面。画面左上方的题字介绍了关羽的身份,以及其护送二夫人“破五关斩六将”寻找兄长的故事,由此推测该画表现了“破五关”的相关情节。图17绘于1855年,描绘的是关羽于马上将敌将劈为两断的画面,考虑到背景还刻画了一名骑马将领,可推测此图描绘的是关羽于洛阳先后斩杀孟坦、韩福的情节。

    葛饰北斋的徒弟葛饰戴斗于1836-1841年编绘了《绘本通俗三国志》,其中的一幅图(图18)描绘了两个人物形象:张辽策马追寻,关羽则骑马立于灞桥之上。曹操及其随从没有出现在画面当中,画面上方的留白处则题有“曹操追关羽赠锦袍”的字样。该图的技法已近于速寫,并有近大远小的透视表现,画面构图则令人联想到明清的相关绘本、插图。

    该绘本有两幅表现“破五关”情节的插图,分别是《关羽东岭关斩孔秀》(图19)、《卞喜伏兵屠关羽》(图20)。画面中关羽与敌将进行了激烈的搏斗,人物表情凶狠,肌肉强健,动作夸张、有力,衣饰纹理与背景环境均刻画得写实、细腻。与明清绘本、插图相比,葛饰戴斗的“破五关图”在画面构成和情节表现方面同样模仿了明清相关题材的插图绘本,没有太多创新。而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更为生动、细腻,并兼顾背景环境等细节,其人物形象摆脱了明清版画中的人物特征,而具有浓厚的日本武者气质,这是其本土化的表现。

    同时也可以发现,歌川国芳和葛饰戴斗在表现关羽英勇忠义的创作中,均更倾向于选择“破五关”的题材。

    四、结语

    中国的“破五关图”是随着明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破五关斩六将”情节的杜撰而形成的。在此之前,表现关羽的插图主要以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情节为依据,表现的内容有“灞桥挑袍”,而没有“破五关”。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关羽“破五关斩六将”的故事逐渐深入人心,其在绘本、插图中的出现率也大大提高,逐渐超过“灞桥挑袍”图的数量。

    《三国演义》小说及绘本随商船传入日本,在日本国内形成强烈的“三国热”。浮世绘画家们通过对文本和绘本的阅读和借鉴,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破五关图”。这些图有的遵循中国的传统,选取关羽斩杀某关将领的画面进行描绘,有的配以“破五关”的题名,意为用斩杀一将之片段借代“破五关斩六将”之全部情节,有的则仿照中国插图的样式,直接配以斩杀某位将领的题名。但无论如何,这些作品的内容与题名都是相吻合的。

    与中国插图相比,日本浮世绘的“破五关”图在画面构图和角色安排上没有太多创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则比中国的细致生动,人物形象具有日本人的气质,并在衣饰、背景等细节上有详细刻画。他们运用浓厚艳丽的色彩,流畅、富有弹性的线条和浮世绘独特的人物造型,使三国题材的明清版画完成了日本化的转变。

    歌川国芳《关羽破五关图》的画面构成,表明其对中国三国绘本、插图的借鉴学习,其实为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中《曹公赠云长袍》《云长千里独行》两图的合并,在画面构图上与明清两代诸多版本的“灞桥挑袍”图极为相似。考虑到江户时代末期,中日两国的书籍贸易呈现盛况,歌川国芳很有可能阅读过多个版本的《三国演义》和相关插图,并参考、借鉴了明清有关“灞桥挑袍”的绘本、插图。由于“灞桥挑袍”的情节出现在第五十三回“关云长千里独行”,该回末尾下接孔秀阻挡关羽过关的情节。在第五十四回“云长五关斩将”的伊始,关羽将孔秀斩杀,加之元明绘本中常以“灞桥挑袍”的情节来代表“关羽千里独行”一回,这种章回的内容安排及以“部分借代整体”的绘图方式,使得歌川国芳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出现了对相关剧情和画面的曲解,而最终导致该图内容与题目的不符。

    注释:

    ①参见电子版万历三十三年郑氏联辉堂三垣馆刊刻的《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和电子版万历三十八年杨闽斋刊刻的《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等。

    ②《全相平话》为古代讲史话本汇编。辑者不详。其元代刊行版现存世仅5册,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 。

    ③参见电子版《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元至治年间建安虞氏刊本。

    ④参见电子版万历三十三年郑氏联辉堂三垣馆本和万历三十八年杨闽斋刊本中的相关插图。

    参考文献:

    [1][2]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142-147,132-141.

    [3][4]陈寿.三国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09,144.

    [5]大庭脩,蒋非非.关于中国书籍传入日本的研究[J].北大史学,1994(1):98.

    [6]陈甜.古典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启示:以《三国演义》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7(9):145.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