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 |
范文 | 胡斌
摘 要: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与碑帖融合思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文章在对何绍基及碑帖融合内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何绍基的学派辩证观和帖学接受观等碑帖融合观展开了分析,然后对何绍基碑帖融合观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何绍基;碑帖融合观;书法创新 作为碑派书法家,何绍基对帖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不同于同时代一味提倡碑学的书法家,何绍基在碑帖融合问题上提出了独到见解,并通过汲取帖学优点创造出了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给后世书法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因此,还应加强对何绍基碑帖融合观的研究,以加强对何绍基书法创新精神的学习和继承,为现代书法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碑帖融合与何绍基 (一)碑帖融合 碑利用捶拓方式拷贝、复制文字,由于拓制对象以碑为主,因此将该类拓片称为碑。帖的含义几经变化,唐代将字号小的篇幅称为帖,宋代将帖当做木头或石头上的刻字。发展至晚清,出现了碑学与帖学,将研习汉魏六朝碑版书法称为碑学,帖学则是宋元至今研习“二王”系统书学理论和以晋唐帖为研究对象的学派。因此碑学强调碑刻时代、源头、内容和辨别真伪等,崇尚和临习碑刻。帖学研究法帖源流、拓本时间、书迹和好坏等,崇尚法帖书法。晚清开始出现碑帖融合产物,强调将不同风格书学融会贯通,在创作中能够突破碑、帖学派束缚实现风格变换。所以碑帖融合思想需要将“南北会通”当成必要条件,展现出崇尚融合的审美取向。 (二)何绍基 在碑帖融合书学家中,何绍基为典型人物,晚年的行草书体展现了其碑帖融合的成就。行草书体本身为帖派擅长的字体,但何绍基在行草书中加入金石气,使字里行间得以注入精神气骨(图1)。何绍基创造了“回腕法”,使得写出的字体线条带有宽展圆厚之感,能够将帖的书卷气与碑的金石气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境界。何绍基热衷于遗文散籍和拓片考证收藏,与碑学大兴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关系。但与此同时,何绍基认为碑帖收藏的意义在于做学问,提出:“书律深处请详究,拓本成堆吁可悲!”[1]通过学习帖学,认知范围不断调整,何绍基最终形成了碑帖融合辩证观,为清代碑帖融合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二、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分析 (一)学派辩证观 何绍基的师傅阮元强调碑和帖的派别,形成了南北派别论,撰写的《南北书派论》展现出阮元在书法上的建树,为清代碑学的兴起做出了贡献。对先师的这一观念,何绍基给予了辩证看待,提出“书家南北派,本似洛蜀党。不欲相沿袭,曷敢废推奖”的观点。在何绍基看来,南北派书法就像党派交恶,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自己不想这种局面延续下去,但是也无法改变。针对南北派的问题,何绍基认为先师的观点模棱两可,还需要辩证看待。在弘扬阮氏《南北书派论》理论思想的同时,何绍基并未囤于碑帖之别,在帖学衰微的情况下,指出了帖学的价值。作为儒学传承者,何绍基认为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崇尚中正圆融为一体,对碑帖两派精华进行吸取。因此在书法创作中,何绍基避开了过于雄浑豪迈的取法对象,推崇《永阳敬太妃墓志》《张黑女墓志》等作品。在对《张黑女墓志》进行评价时提出:“肄书搜尽北朝碑,楷法原从隶法遗。”[2]针对怀仁集王字书风,何绍基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实现了字字空灵,渗透了良苦用心,做到了匠心独运。在学习帖学时,何绍基则认识到,过分囤于古法将导致书法缺少变化,反而受到制约,使得书写弄巧成拙。因此在学习北碑的同时,何绍基对王氏书法精髓进行了研究,偶尔也会拿出王氏旧藏本进行临写,甚至将王羲之拉入碑派,以追求王羲之书法中的“篆分遗意”,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何绍基的行草书就是以颜体为基础,融合篆书、隶书和魏碑笔法,在追求“老辣”的同时,创造了“生”的趣味。由此可见,何绍基成为碑帖融合的实践者,在取法临习的基础上提出书法应当融会贯通,而并非拘泥于某个学派,最终树立了学派辩证观,为碑帖融合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帖学接受观 尽管何绍基推崇碑学,但是其具有帖学接受观。针对“二王”帖学,何绍基经过从否定到怀疑,再到辩证接受的心路历程。早期受碑学书风严重影响,何绍基对帖学进行否定,认为帖学过于“研媚”,不如碑学有“骨气”。在这种观点下,何绍基将帖学盛行的原因归咎于唐太宗对王羲之的过度推崇,认为众多学书人因此受到了误导。直至中年,何绍基开始怀疑这一观点,提出“半生未识兰亭面,肯信姜俞一辈人”,指出自己并未见过兰亭真迹,怎么可以听信别人的话。自此何绍基开始对“二王”帖学书风精髓产生怀疑,认为书法应当注重笔力和骨气,不能过于注重姿态,自己早年未能看得起“二王”,主要是由于初唐时期对《兰亭序》进行胡乱临摹。直至接触智永的《千字文》,何绍基的观点开始发生转变,遂有“兰亭而外智师帖,为书律挽狂澜奔”。由此何绍基认为,智永对“二王”一路帖学书风正脉进行了传承,“二王”帖学还应被辩证接受。在看到怀仁的《集王羲之圣教序》后,何绍基对“二王”帖学给予了肯定,认为怀仁用二十年的时间对“二王”笔法进行汇集,使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之处得到展现,一改过去认为“二王”书法过于姿媚的看法,认为帖学拥有丰富的变化。在正视帖学优点后,何绍基对帖学未能得到较好延续的原因展开了讨论,认为是唐太宗令“二王”书法陪葬,造成笔法多有谬误,尤其虞世南侧重取王书“研媚”,扰乱了帖学正统师法,宋元明之后更是“東施效颦”。除此之外,唐代以后的君王尽管都推崇“二王”,但真迹已经失传,流传的刻帖拥有过多谬误。而唐太宗和宋太祖都嗜好柔美风格的书法,受《淳化阁帖》影响,造成科考取仕书体僵化,给帖学发展带来了较大危害。[3] 三、何绍基碑帖融合观的价值 (一)批判偏颇思想 何绍基的先师作为朴学大师,拥护南派书法学者,崇尚帖学,并支持北派学者提倡碑学,得到了当时书法界的认可与膜拜。然而在书法的理解上,南北派论述有所混淆,阮元提出的一些偏激观点导致碑学得到极力鼓吹,形成了“尊卑抑帖”的风气,导致书法中的碑学陷入狭隘的境界。面对这种书风,何绍基作为阮元得意弟子却保持头脑清醒,对先师书法理论中的有益成分进行汲取的同时,果断抛弃偏激理论,为推动清代晚期书风的转变做出了贡献。在碑版篆分的学习中,何绍基敢为人先,对书法中的“篆分遗意”进行了创造性的研习和实践,指出南北派书法中都存在“篆分遗意”,拥有共同点。在书法撰写中,何绍基认为可以有碑文特质,同时也能体现帖的特点,书法家也不可能划分为绝对的南派或北派。在何绍基的倡导下,晚清书法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内涵得到了丰富。当代书法创作也深受晚清碑帖融合风气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碑帖融合书法家,如林散之、邱振中、沙孟海等。通过继承碑帖融合观,当代出现了崇尚融合的审美趋势,使书法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融合碑帖优点 对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进行继承,关键在于融合碑帖优点。作为修身养性的实践活动,书法能够抒发情感,展现不同的审美观点。而碑和帖代表不同书法的审美取向,使得书法艺术中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树立碑帖融合观能够避免不同流派完全对立,促使后人汲取不同流派的优点,继而使书法创作取得创新发展。在现代社会,书法已经摆脱文学的依附,成为独立的艺术,功能也随之变化,开始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一些书法家开始丧失人文精神,为追名逐利投机取巧。纵观何绍基碑帖融合观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书法艺术创作不能掺杂功利心态,在敢为人先的同时,需要具备对书法的执着精神,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完成独特执笔方法的创造,展现书法家对书法的辩证、客观和积极的心态。作为当代书法家,还应学习何绍基谦虚的心态,在学习前人书法技艺的同时,能够发挥创造精神,对碑帖融合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使自身的书法审美能够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完成具有内涵和意蕴的丰硕成果的创造。以何绍基的碑帖融合思想理论为依据,对各学派书法进行学习,从中汲取营养,才能使自身文化涵养得到不断提升,在获得一定知识积淀和拓宽眼界的基础上,推动书法变革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碑帖融合典型代表书法家之一,何绍基的碑帖融合观形成、建立在帖学衰微的背景下。面对先师“尊碑抑帖”的观点,何绍基能够敢为人先,指出帖学的优点,辩证看待南北派,树立帖学接收观,促使帖学优点得到继承和发扬。因此,当代书法家应学习何绍基的融合观,对偏颇理念进行批判,实现碑帖优点融合,继而推动书法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寿田.何绍基与赵之谦碑学观念论争及对近现代碑学的影响[J].中国书法,2018(20):45-47. [2]刘川,李冰林.何绍基论书诗中“碑帖融合”观探析[J].中国书法,2018(10):87-90. [3]俞少平.碑帖融合 意趣高古:探析何绍基隶书的特色及对后世的影响[J].书法,2016(12):152-155.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书法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