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研究 |
范文 |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与乡村不断向外扩展,形成了许多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城乡接合部。本文对城乡接合部的景观现状进行分析,以地域特色、生态保护、可持续性为背景进行景观设计研究,通过因地制宜、环保可持续、经济实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来改善当下人们对城乡接合部景观的固有印象,使城乡接合部现存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关键词: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多元结构,而当下这种结构之间并没有协调发展,使城乡之间的景观形成了断层,城乡接合部的景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失去了原有特色。本文通过环境调研,结合景观设计理论,对城乡接合部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方案,解决城乡接合部存在的问题,改善其断层现象。 1 当下城乡接合部景观存在的问题 1.1 忽略特殊性 现在部分城乡接合部的景观建设,直接将改造城市景观或者乡村景观的方案照搬过来,忽视了城乡接合部本身的生态环境与需求,一味追求形式方面的内容[1]。 1.2 规划设计短视化 有些城市规划短期内忽视城乡接合部发展的客观性以及轻视其发展潜力,缺乏对城乡接合部未来发展趋向的考虑。景观设计没有与地区扩张、基础建设、经济发展形成战略上的统筹整合,这样的后果加剧了景观设计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对立,很有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1.3 城乡景观断层 城乡接合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所以其空间景观和地域应具有过渡性[2],可当下多数城乡接合部的景观并未起到衔接作用,突兀地介于城市乡村之间。我们忽视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特点与联系,忽略了城乡接合部景观的过渡性,导致城乡接合部的景观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相比没有独立化,不仅缺乏层次,更缺乏美感。 1.4 缺少文化探索 如今很多城乡接合部的景观,往往缺少地域特色,脱离文化联系,有的简单一致趋于同一化,有的多种多样趋于堆砌化。在不同地域景观的对比中,我们既可以看到高楼幕墙,又可以看到中式小屋,还有欧式别墅……整体风格突兀怪异,杂乱没有章法,给人一种混乱感。这样的城乡接合部景观,不仅吸引不了城乡接合部的外来人口,而且不会增强原住居民的归属感。 1.5 缺少功能探索 由于城乡接合部是城市和乡村碰撞的产物,其产业结构和人口构成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各种产业竞争互生,各种不同层次、年龄段的人口在此碰撞,使城乡接合部需要更多贴合人性的功能分区。 1.6 忽略自然环保 部分城乡接合部地区直接将铺装材料、景观小品运用于城乡接合部的景观,使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设计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意义。 1.7 二次破坏严重 景观维护难度大,常住居民生态意识较差,存在焚烧秸秆、私用土地、胡乱搭建等问题,这不仅仅会破坏原生态环境,而且可能对景观造成二次破坏。 2 城乡接合部景观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设计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主要目的是对城乡接合部的环境进行设计和优化,对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地域特色、生态保护、可持续性为背景,打造新型城乡接合部景观,实现城乡景观的衔接缓冲。城乡接合部大体分区具有多样性,根据其地理位置大致可以分为内带、中带和外带。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设计意义就在于从中起到承接作用,一方面对城市缺乏乡土气息、地域特色的不足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则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使人们摒弃对城乡接合部景观老、破及环境差的固有看法,将城乡接合部发展成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有机结合地。 3 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原则 3.1 因地制宜 3.1.1 地理位置 城乡接合部的景观在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间起到连接和纽带的作用,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处在城市和乡村的交接地带。在进行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设计时,应将其放在城市??—城乡接合部—乡村这个大背景下来看,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考虑它的功能性。 (1)城市视角——公共休闲景区。城乡接合部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因此在进行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时,我们可以偏向于保留原有的乡村景观,对其原有的建筑物进行加固装饰。重新规划功能分区,形成一个乡村休闲景区,供城市居民周末放松。 (2)乡村视角——综合购物街区。一方面,从乡村的视角来看城乡接合部,地理位置上它处在城市与乡村的交接处,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便利的物流与资源。另一方面,它紧邻乡村,村民到达非常方便。以此为角度的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则可以偏向城市,更加現代化。 3.1.2 气候环境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城乡接合部的景观时,要考虑到所处的环境气候特征。防止一味应用其他地区的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方案。拿绿植来说,我们要调研所设计的城乡接合部的景观所在地其气候条件,选取本土树种或其他适宜存活的树种。 3.1.3 风土人情 在进行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设计时,我们要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系统的调查确保深入了解。搞清楚当地的习俗禁忌,弄明白当地的文脉传说,在保护生态肌底的同时,避免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同质化。 3.1.4 特色植物 在设计城乡接合部的景观时,我们要因地制宜,多运用当地特色的植物,这不仅可以起到增强乡土气息的作用,还可以节约运输成本。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根据城乡接合部不同的景观功能分区,如遮阴、吸尘、降噪、环境美容等不同需求进行配置。在以清洁卫生、降噪为目的的地区,我们可以多栽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植物绿篱或是常绿乔木、花灌来丰富植物种类,营造视觉上的冲击感。如果在城乡接合部的工业区做景观,除了要考虑美化环境外,还要考虑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对植物存活率的影响。站在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同年龄层对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的需求也不相同,如在城乡接合部为老年人配置景观时,我们可以使用庄重肃穆的树种;而在为孩子们配置植物时,我们可以选择颜色鲜艳、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帮助孩子们亲近自然。 3.2 环保持续 在对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进行设计时,我们应该遵循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保护原有的景观结构,善待自然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乡接合部生态景观。 3.3 经济实用 在设计城乡接合部的景观时,我们不光要注意其生态价值,同时也要考虑到经济价值。因此在设计城乡接合部的景观时,我们可以考虑种植一些具有经济效益的植物,如茶树和一些其他收益性植物。在保证城乡接合部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 3.4 以人为本 在对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进行设计时,我们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应该根据城乡接合部多数人的愿景,对景观进行个性化设计,满足常住居民的身心需求,为其提供一个适合放松身心的宜居环境。 在对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进行设计之前,应先到当地实地考察,摸清景观实况与设计基础,同时考虑当地的精神文化,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流,进而根据居民需求进行设计。 在对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进行设计时,设计师要考虑到城乡接合部的特殊性质,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根据常住居民的审美,对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进行分区设计。 除了城乡接合部的功能分区需要注意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外,城乡接合部的各个景观小品也要秉着这个原则对细节进行处理。 比如在城乡接合部的儿童区部分,我们要考虑到儿童活泼好动的行为特征和儿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情况,对细节进行处理,对边角进行钝化,不留尖锐的角落,不种植容易使人过敏的植物,如柳树、夹竹桃等。 比如,铺装材料的选用要考虑不同情况下人的使用情况。如城乡接合部儿童活动区的景观铺装可以采用明亮活泼的颜色吸引儿童的兴趣,而在老年活动区则可以选用沉稳庄重的铺装。同时考虑天气和安全因素,防止材料过于光滑结冰导致摔倒。儿童区地面可以不用硬质铺装,换为生态铺装,在幼儿摔跤时起保护作用[3]。 比如,城乡接合部公共活动区域面积广阔,有设置座椅的必要。座椅的设置要考虑到空间的大小,要有人行走休息的距离考虑。座椅的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让人坐下来舒适;材料的选择要严格,选择的材料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安全性;同时考虑阳光,尽量在座椅处种植落叶树木,这样可以做到冬天有阳光,夏天遮光。 4 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畅想:文化多元,引入混沌 活力空间都有一个共性——复杂、有机、变化,这是一种具有自相似性和自组织性的系统,这样的系统我们称之为“混沌”。城乡接合部的文化环境往往是多元的、包容的、普适的、现代化的,在这些环境中,各种不同职业类型、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心理文化素质的人群相互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共存[4-5]。因此城乡接合部可以高度重視其在塑造多元文化方面的巨大价值。所以,在体现多元包容文化的城乡接合部景观的设计探索中,我们可以引入混沌,追求混沌美。 城乡接合部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以行为和事件的方式影响着城乡接合部的空间,使之突破线性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6]。具有混沌美的城乡接合部景观也是如此,既需要理性来秩序化,又要充分认识其变化性,给予自我生长和自我组织的空间[7]。 就像不同地域的编织物带有当地文化和民风的密码一样[8],城乡接合部景观也是场所和事件经纬交织的结果[9-10]。从两者彼此成就的关系角度来看,根据前人学者的研究,可以在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中,进一步发展设计中的“编织”理论,得到“编织城乡接合部文化”的设计概念。 第一,“编织城与乡”。在城乡接合部中编织城市特色与乡村特色,城乡接合部的多元特色景观是更大尺度非线性系统的一部分,通过提升特定景观的可达性和开放性,对城乡接合部的绿色交通、慢行系统、雨水管理、街道景观等进行对接和回应。 第二,“编织新与旧”。设计不是对场地的全面改写,而是从空间和行为两个方面引导场地正向演化。城乡接合部包含着类乡村基础的自然环境基础,这是“旧”;目标是现代化的新型城市,这是“新”。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设计包含着“趋向”,一种对于未来的体察,包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发展导向。 第三,“编织动与静”。以事件(动态)推演空间(静态),促进城乡接合部两者未来的相互作用。 “编织”是对混沌系统的通俗化比喻,以此表明一种包容和鼓励交融的文化立场,只有混沌系统的演变是各维度逐渐分叉并变得高度复合和复杂的过程。从美学角度,接纳场地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事件造就城乡接合部的真实性比纯粹的形式美更美。 5 结语 本文先揭露当下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中的七个问题,然后探索了城乡接合部的景观设计原则:因地制宜、环保持续、经济实用、以人为本。最后立足于多元文化,畅想城乡接合部景观设计,引入非线性科学的混沌概念,在前人学者的理论之上,具体提出“编织城乡接合部文化”的景观设计概念。 参考文献: [1] 张莉华,林志华,余亚珊,等.广州城乡接合部居住环境生态景观设计策略研究——以海珠区小洲村为例[J].艺术科技,2019(12):24-27. [2] 吴佳莉.城乡结合部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研究——以柳州市为例[D].华中农业大学,2008:12-13. [3] 蒋思旸,蔺银鼎.小城镇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初探[J].建筑技术开发,2016(11):161-162. [4] 宋洁尘.城乡结合部的成因及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管理与科技[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1(6):15-17. [5] 孙世民,李世峰.城乡结合部有序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关键[C]//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 2006:76-79. [6] 张妍,张耀.滨水景观乡土化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21):110-111. [7] 李晖,冯莉,聂芹,等.基于稳定映射变化轨迹分析的厦门土地利用时空演化[J].生态学杂志,2016(08):17-19. [8] 周淑君,陈玮,熊瑶.废弃物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再生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55-56. [9]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10]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作者简介:王璁(1999—),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指导老师:胡宏亮(1984—),男,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景观生态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