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兰卡普织锦纹样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探究 |
范文 | 田力 高超 摘要:从人类的居住环境来看,城市的发展在为广大民众提供户外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千篇一律的公共艺术,因此当今社会需要出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中华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相融合的艺术品,从而实现现代社会的民族化与个性化。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在当今社会,如何将西兰卡普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保留土家族特色文化内涵,让其融入现代公共空间,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公共艺术建设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主要讨论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纹样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纹样;公众空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1 公共艺术概述 1.1 现代公共艺术的定义 广义上的公共艺术是指私人、机构空间之外的一切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活动;狭义上的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符合大众心意的视觉艺术[1]。公共艺术不能被称之为艺术表现模式,也不是高度统一的艺术表现理念,它是为了在公共空间里用艺术形式在现代艺术的层面上与公众建立起一种联系的艺术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共关系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开放、自由、共享公共空间的精神和态度,为了表现公共空间所特有的公众性、开放性、互动性。 公共艺术并不是大众所理解的雕塑,它的涵盖领域还包括多媒体艺术、现代表演艺术、装置艺术和互动艺术,主要精神内核是公共性、大众性,它的公共性是连接社会和大众的一个纽带,而重要的目的和意义则在于建构当代社会之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开放的公众舆论空间[2]。公共艺术是艺术的一种公开参与和公开展示,它包含所有的视听艺术,如戏剧、电影、舞蹈、歌唱、环境艺术、艺术博物馆等,甚至包括表演艺术、地球艺术和概念艺术。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主要用于艺术领域,特别是视觉塑造艺术领域,其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公共空间内属于公众的艺术”。 1.2 公共艺术的特性 1.2.1 公共性 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所以公共性也在公共空间里体现,这是公共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性,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公众在公共空间内可以自由进出、自由欣赏、自由接收和传达信息,这就是公共性的体现。在具备公共性的前提下,公共还需具备一定的社会性,也就是在公共艺术表达的一方面,既要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又要体现社会风气中自由、民主、平等的社会概念。 1.2.2 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一个区域在特定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发展,经由民俗、历史、生活习惯、地理位置、民族思想等形成的个性特征,是一种环境属性,代表了该区域中公众的审美取向、生活需求以及当地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相当于人们常说的“生活圈”。因此在公共空间场所创作公共艺术的同时,需要关注主体的大众与环境的关系及大众的感受,这是创作公共艺术的本质所在。换句话说,公共场域是为大众而设立的,是为人类而存在的,所以从空间的角度上来说公共艺术是一种地域的概念,需要用艺术的手段完成一个平等、民主、自由的场域氛围。 1.2.3 审美性 在艺术的内涵里,良好的审美是艺术发展的基础。所谓审美性,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一种艺术前提。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以改善和美化环境为前提,以提高公众的审美情趣,美化大众的精神世界为出发点,这也是现代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具有审美性的公共藝术,不仅能美化空间,还具备传承信息和文化的作用,具备带动地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 2 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概述 2.1 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历史与现状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的土家语称,在土家语中是“花铺盖”的意思,后来统称为西兰卡普[3]。西兰卡普是用木制的织锦机架,配上挑刀、木梭、筘板等配件制作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土家族文化史保留最完整且最值得研究的一种织锦类民族工艺。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发展来说,酉水河流域的土家族西兰卡普更加细致且历史悠长。西兰卡普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两条主线。其中一条线是由賨布到兰干细布至溪峒布,最后形成家机布的流程路线。西兰卡普最早的形态叫賨布,它是古代巴人编织的一种传统手工织物,麻纤维是它的主要制作材料,酉水河流域的土家族织造文化一直深受它的手法和形式的影响。此后賨布受到传统织物兰干细布的影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兰干细布做到了把纱线染色再织布的创新,这说明其已经在向锦发展,这就是西兰卡普织锦的雏形。而另一条线则是从圈布起源,再经兰干细布、斑布、溪布、土锦,最终形成西兰卡普织锦。在西兰卡普的发展过程中,地域文化是重要因素之一,从西兰卡普在恩施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到,它不仅受历史发展的影响,还受文化的局限性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这也是土家族发展的一个缩影。正是由于这些影响,西兰卡普才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有的面貌,并且保持了恩施土家族的独特地理特征和民族特色。 西兰卡普最早在土家族作为生活用品广泛应用,从被套的被面、婴儿衣物、成人衣帽等生活服饰,到土家族人用作婚嫁的装饰物,再到举办大型民族类集会活动时的装饰挂壁以及服饰等。在乡村,织户的织锦产品90%是土花铺盖(被面),其他如壁挂、服装、坐垫、被套、锦包、枕巾和旗袍等产品,由于知识和审美视觉的限制,只注重实用性,忽略了织锦的工艺质量,满足不了市场对织锦的审美要求[4]。当今恩施地区大力发展旅游行业,西兰卡普作为恩施文化、艺术瑰宝,不可避免地增添了一丝旅游色彩,西兰卡普大量出现在旅游产品、装饰性壁画以及文创产品中,成为恩施旅游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在居家生活方面,西兰卡普还被运用到装饰性地毯、沙发套、抱枕、杯垫等生活用品中,形成了具备土家特色的生活家居用品,这也得益于西兰卡普图案的精美。 2.2 恩施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图案类别与审美内涵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艺术瑰宝,有悠久的历史,展现着土家族的生活、环境和土家族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奇妙的审美感受。在西兰卡普的诸多研究中,对其图案纹样的研究最为深刻和具体。在西兰卡普留存资料最多、分布最广的恩施地区,因为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落后,西兰卡普保留了最传统、质朴的风格和浓厚的民俗味道,以及审美内涵。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据资料统计,土家织锦传统纹样约400种,其中彩色织锦纹样200余种,平纹素色纹样150种,土家花带纹样50种[5]。根据图案的类型和中心内容,西兰卡普大致分为八类,为植物类、动物类、文字类、生活用品类、天象地理类、风俗类、崇拜类以及特殊符号类。 西兰卡普的图案纹样主要通过将具象转换为抽象、模仿自然、综合物象三种手法来展现,并且通过反衬和对比突出色彩。图案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信仰与 历史文化主要涉及白虎崇拜、巫术崇拜、土王崇拜、吉祥物崇拜以及生殖崇拜[6],而西兰卡普的图案纹样题材主要来自土家族人的生活环境和土家族的历史,其题材分为动植物题材、生活器具题材、民俗以及抽象几何题材图案。它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对生命以及力量的崇拜,对权力的象征和对吉祥事物的憧憬[7]。另一方面,西兰卡普的图案作为研究的基本要素,它的图案构建方法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受手工业水平和土家族人独特审美的影响,西兰卡普在造型上以写实为主,再将造型抽象化,用简洁简单的图案造型概括出来,丰富其审美内涵,而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反映了土家族人无穷的智慧和前卫的审美感受。 3 西兰卡普纹样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3.1 西兰卡普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方法 3.1.1 公共艺术墙体、雕塑领域 公共艺术墙体以及雕塑的表现形式是当代公共艺术最普遍也是应用手法最多、应用场域最多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公共艺术墙通俗地说就是现代壁画,其空间特征是在室内室外均可的建筑墙体上展示,当然也可以单独展现。如今,地铁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猛,而交通站体的墙面装饰风格迥异,其中也少不了以中国传统图案纹样为元素的公共空间墙体艺术。而在雕塑领域中,其也是普及率很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广场以及商圈中出现了诸多以中国传统图案为主的现代雕塑,其中最为突出是以浮雕的形式展现民族特色图案的艺术感和美感。 3.1.2 公共艺术装置领域 公共艺术的装置艺术具有划时代的特征,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创新和超越。装置艺术不仅具有视觉感染力,还具备观赏、互动、触感的特点,这体现了公共艺术公共性和互动性的特点。装置艺术在很多层面不受制约,它可以将传统的艺术手段、现有的材料以及表现手法结合起来,是一种综合性材料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也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开放性。而中国传统图案纹样进入装置艺术创作领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将自己的审美感受以及精神文化相结合,将中国民族文化的视觉体验融入创作,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是在用最新的、最潮流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广民族文化,这对西兰卡普等纹样的传承具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艺术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的体现。 3.1.3 公共艺术设施领域 公共艺术设施泛指城市公共环境与场所构成的一切人的活动领域所必需的实质物体,所以公共艺术设施设备有“街道家具”“城市配件”等称谓。公共艺术设施在具备实用功能的同时,还需具备符合公众审美需求的艺术美感,考虑其精神功能,从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展现城市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艺术内涵。当前我国的公共艺术设施同质化很严重,很多地区的公共艺术设施大同小异,没有突出的特色。因此,公共艺术设施加入传统民族图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创造形式,传统民族图案纹样在审美上、图形上以及形状上都具备独特性,且頗具地域特色,在公共艺术设施的设计方面具有很好的美感支撑。 3.2 西兰卡普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价值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民间艺术和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大众以及艺术家的喜爱和保护,而作为当今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公共艺术,其与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是一种新颖且具有特殊意义的创新。纵观整个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发展,其衍生出了诸多价值,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其中包括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教育教学价值、实用以及历史价值等。所以对公共艺术来说,与西兰卡普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一个价值体现,以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形式来设计美化公共空间,能够更好地体现现代社会的文化品位、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用本土化的元素与现代化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传递给大众一种优秀的文化和内涵,可以让国人在享受现代化便捷的同时,感受浓郁的本土文化,形成国人特有的审美内涵。 4 结语 土家族西兰卡普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脚步亦是土家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西兰卡普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大胆的色彩组合、独特的手工技艺、多样的图案纹样所形成的民族瑰宝。而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用现代化的手段让大众了解、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优秀文化,我们要立足于民族的艺术特色,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弘扬其精神为根本目的,用艺术的手法大胆创新,有效运用公共艺术设计的多种手法,展现传统文化和传统纹样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意识,提升大众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4-5. [2] 翁剑青.公共艺术与信息传播[J].雕塑,2005(05):15-16. [3] 吴正纲.“西兰卡普”的审美价值[J].鄂西大学学报,1987:1-2. [4] 左俊.浅析西兰卡普与现代服装设计[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3(3):87-88. [5] 田明.土家织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7-8. [6] 熊琴琴.西兰卡普——美丽的土家织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1):82-83. [7] 王卓敏.湘西土家织锦图案的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田力(1994—),男,湖北恩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高超(1969—),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