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设计史视域下的“工艺美术运动”初探 |
范文 | 摘要:“工艺美术运动”是一场设计改良运动,它提出了现代美学亟须解决的问题,致力于寻找应对方案,解决大批量生产中技术和艺术不协调的状况,旨在恢复技术与艺术的割裂状态。 关键词:“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技术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1 “工艺美术运动”产生的背景 “工艺美术运动”(The Arts&Crafts Movement)得名于1888年在英国成立的艺术与手工艺展览协会(The Arts and Crafts Exhibition Society),又名“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是针对英国19世纪下半叶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而兴起的一场设计改良运动。 1.1 工业化与商业化 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海上贸易开阔了市场,带回了丰富的原材料,英国本土煤矿等资源的发现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工业革命应运而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变革。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机械产品开始广泛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和维多利亚时期烦琐的装饰风格使得当时的设计与制造分离。 “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相适应的艺术,于是导致了问题的出现:机器的批量生产,产品质量的急剧下降。”[1]大批的工业产品被投入市场,虽然具有明显的机械化特征,但在造型方面却依然照搬手工制品的装饰样式,毫无新意,设计水平明显滞后。艺术家们对工业产品的设计不闻不问,制造商们则只管制作流程、销路利润。彼时的产品呈两种倾向:一是毫无美感可言,外形粗糙简陋,是普通民众使用的工业产品;二是手工生产价格昂贵的,少数权贵使用的手工制品。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市场上产品的设计水平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权贵上层使用精致高品质的手工艺品,而普通百姓只能用粗劣的工业制品。许多艺术家不仅鄙视工业生产,而且痛恨机械生产的方式。然而,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机械生产开始渗透人们的生活,批量生产的工业制品因低廉的价格而能够被消费者广泛接受。 而这一时期的手工制品开始走上了烦琐且华而不实的装饰之路,复古之风盛极一时。对于汹涌而至的工业化浪潮来说,这种设计和制造方式无疑是与其背道而驰的,产品设计和工业制品一片混乱。“当时,摆在设计师面前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是过分装饰、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蔓延,其二则是令不少知识分子感到震惊甚至恐惧的工业化的来临。”[2]这些矛盾在英国举办的水晶宫博览会上一览无余。 1.2 水晶宫博览会 水晶宫博览会,准确的名称是“万国工业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其展览场馆由钢铁铸造框架,玻璃幕墙制作外墙和屋顶,通体透明,宽敞明亮,因此被誉为“水晶宫”,它是英国工业时代的代表性建筑,没有冗杂的装饰,机械特色显著,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成果,技術的进步使得钢铁和玻璃被大量生产应用。“水晶宫”总体建筑面积约7.4万平方米,施工时间才不到9个月,甚至每个结构都可以重新拆卸组装,其简洁性和功能性不言自明,在建筑尺度和材料上的创新都开辟了建筑形式上的新纪元。 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正式拉开帷幕,在其展出的大量产品中,工业制品居多,且外形相当丑陋、装饰浮夸,蒸汽机上铸有哥特式的纹样、金属椅上漆有木纹、纺织机上随处可见洛可可风格的饰件,如此这般,不胜枚举。有人讴歌工业产品的伟大成就,认为一切本该如此;还有些人则并不认可,甚至坚信正是由于机械化大生产这一方式才使产品变得如此不堪入目,犹以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等人为主,他们既坚信设计改变命运,又固执悲观地否定机械,试图通过改良艺术与设计来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水平恶化,童工、女工生活困苦,疾病蔓延肆虐,阶级分化严重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然而,对艺术家来说,这些问题似乎根本无法解决,他们企图通过艺术设计逃避现实,憧憬着重回中世纪、哥特时期,寄希望于中世纪的行会制度和手工艺风格的复兴,以此寻求解决之道,“工艺美术运动”由此兴起。 2 “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 2.1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指导是英国思想家、美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事实上,在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后,不少有识之士都看出了症结所在,德国建筑师戈特佛雷德·森培尔(Gottfried Sempell)就是其一。在参观完展览之后,他曾专门撰写了两本书来表达其不同意见,其一是著于1852年的《科学·工业·艺术》(Science,Industry and Art),其二是1890年的《工艺与工业艺术的式样》(Style in the Technical and Tectonic Arts)。他在书中写道:“技术必须与技术相结合,设计艺术值得提倡。同时,他也认为大批量生产对于优良的设计而言是个威胁,因而反对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3]约翰·拉斯金对万国工业博览会更是嗤之以鼻,他对以往的观点进行了延展,并非对历史传统盲目崇拜,也不是对哥特风格过分解读,而是更倾向于推崇劳动的价值。他主张艺术家应参与产品的设计,艺术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有更好的连接。然而,他的思想也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推崇中世纪的艺术方式,甚至有些仇视工业文明的成果;另一方面又想要适合现代人所推崇的实用艺术。虽然他的主张仍有一些缺陷,但他提出的设计的功能主义立场,设计应该与艺术区别开来等理论,在当时看来,仍是巨大突破。 约翰·拉斯金对“水晶宫”几乎没有好感,在他看来,其展品中的工业制品装饰烦琐,功能与形式脱离。他家境优渥,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饱读诗书,四处游历,大量的旅游和阅读为他积累了更多观察自然的机会,在他的诸多著作中,都强调了自然、艺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建筑的七盏明灯》(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ure)中,他明确表达了对哥特式建筑的喜爱之情,认为最具真实内涵的建筑风格就是形式与功能最吻合的风格,即哥特主义风格。 2.2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工艺美术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诗人、画家兼设计师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他继承和发展了约翰·拉斯金的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工业生产进行了批判,并致力于设计的实践。在牛津大学学习时期,他偶然读到了拉斯金的名著《威尼斯的石头》(The Stone of Venice)和其他的一些文献,文章描述了拉斯金对哥特风格和自然主义在设计中应用的期望。莫里斯对此非常着迷,开启了对哥特风格的探索和对自然主义风格的喜爱之路。 大学毕业后,莫里斯到伦敦,在此期间,还曾加入一个名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艺术团体,该团体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却影响深远。在艺术领域,主张恢复文艺复兴时期的藝术全貌;在设计领域,也主张恢复传统的手工艺。结婚后,莫里斯邀请了建筑师菲利普·韦伯为他们设计新婚住宅,后取名为“红屋”(Red House),得名于外墙的红砖。这栋建筑极具创造性,强调了功能性、实用性和舒适性。整体颇具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住宅采用非对称式的结构,以朴素的红砖为外墙,其内饰都由莫里斯亲自设计,包括家具、墙纸等许多装饰品,这一切都为“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红屋”的建成在设计界也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使莫里斯发现了大众对好的设计的需求,继而于1864年正式接手了自己组建的设计公司,名为“莫里斯公司”,这也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私人设计公司。该公司所经营的业务范围甚广,包括家具、墙纸等以及一些专门为顾客设计的新式产品,后来还延展至书籍装帧等其他领域。莫里斯公司所产出的产品风格统一,他主张产品的设计要兼具实用与美观,掀起了崭新的设计风貌。 “19世纪80年代,在莫里斯等人的影响下,许多年轻的英国设计师也开始组成自己的设计行会,推动‘工艺美术运动向前发展。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包括:阿瑟·马克穆多(Arthur Heygate Markmudo)为主导的‘世纪行会(the Century Guild)、威廉·列萨比等五位年轻建筑师创立的‘艺术工作者行会(The Art Workers Guild)和查尔斯·阿什比(Charles Robert Ashbee)领导的‘手工艺行会(the Guild of Handicraft)。”[3]这些行会的宗旨都与莫里斯等人的主张相一致,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格,反对工业化机械化大生产,都从哥特风格和自然主义中汲取灵感,致力于实现产品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3 “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 第一届国际博览会的展览充分表现了在工业革命初期艺术与工业的结合似乎不尽如人意,商人或艺术家都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英国成立了第一所设计学院,后来改称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1837),艺术学院又开办博物馆,以此促进新一代受到艺术熏陶。奥古斯都·帕金所提倡的“美与功用和谐”的设计观点开始成为现代设计研究方法的基础,功能和形态的结合不可分割。亨利·柯尔将帕金的观点推之于众,他资助了一份设计学校的刊物,名为《设计学报》(Journal of Design,1849—1851),在这里,设计师们展开了关于美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及其平衡性问题的讨论。 19世纪以来,出版物逐渐开始大量发行,书籍的设计乃至整个英国的平面设计都粗制滥造、不堪入目,工业革命的诸多成果并未在平面设计上有优秀体现,这使不少平面设计师并不看好工业化。作为书籍专家的威廉·皮克林(William Pickering)似乎洞察其中,他与奇斯维克出版社合作,共同进行书籍的设计与出版,他们对书籍的出版要求远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水平,其出品的书籍都很精美,质量绝佳,设计风格大多以哥特风格为主,整体简单大方,代表了“工艺美术运动”所追求的核心,同时也开启了设计师与出版商合作的先例。尽管如此,也未能挽救英国出版业的整体水准在19世纪直线下滑的趋势。当时的平面设计主要受维多利亚风格影响,烦琐冗杂,直到“工艺美术运动”全面展开,设计领域才开始产生变革。着眼于当时,推崇手工艺的确提升了当时的出版水平,装帧精美的书籍甚至被当作艺术品看待。但放眼未来,抵触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会使平面设计的发展举步维艰。 “工艺美术运动”整体遵循约翰·拉斯金的理论,在设计上回溯中世纪,推行手工艺传统。这场运动不仅代表了对未来的探索,也反映了19世纪末设计的困境,其所强调的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时至今日,依然影响深远。 4 结语 “工艺美术运动”致力于寻找应对方案解决大批量生产中技术和艺术不协调的问题,即形式和功能的分离,拉斯金等人实际也指出了人工物过于技术化,从而缺乏工艺带来的形态美,主张恢复技术与艺术的割裂状态。他们虽然意识到了艺术在工业化时代所面临种种的问题,但退回到中世纪去寻找出路,这无疑又陷入了另一场桎梏。这场激荡在1860—1910年间的“工艺美术运动”旨在提高手工艺工匠的地位,将应用艺术提高到艺术的境界,试图提高设计标准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反对机器美学,甚至认为机械化生产阻碍了设计的发展;从中世纪探索出路,诉诸自然主义倾向,它不仅是一场设计改良运动,更是社会领域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赵雨洁.威廉·莫里斯图案艺术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1.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81 [3] 张夫也.世界现代设计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24,26. 作者简介:聂臻(1991—),女,云南昆明人,哲学系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