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守正创新:变化中的佛山陶瓷与不断成熟的陶瓷技艺 |
范文 | 谢甫城 张祥恩 徐阳 冯琼惠 【摘要】石湾陶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岭南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石湾陶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民族性、人文性、地方性的风格为其发展注入不一样的生机。在守正创新的发展逻辑之下,石湾陶瓷不断变化,同时陶瓷技艺也不断成熟,推动了更多优秀作品的涌现。 【关键词】守正创新;石湾陶瓷;门类与风格;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3-057-03 【本文著录格式】谢甫城,张祥恩,徐阳,冯琼惠.守正创新:变化中的佛山陶瓷与不断成熟的陶瓷技艺[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3):57-59.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攀登计划”专项资金)“基于口述史方法的石湾陶瓷历史沿革及工艺探微——以新石湾美术陶瓷厂为例(项目编号:pdjh2019b0784)”的部分成果。 习总书记曾用“守正创新”一词高度评价了中医药的发展。随着民族自信不断弘扬、文化自信不断增进,近些年来,“非遗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不断得以提振的真实写照。“非遗热”也让公众的视野更多聚焦在非遗技术及非遗传承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上。2013年以来,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与佛山美术陶瓷厂共同建设了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该专业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专业,学生每个学期有一半的时间在佛山美术陶瓷厂接受国家级大师的手把手教学。与国家级大师的相处,不但是技艺提升的绝佳机会,也是感悟佛山陶瓷文化的难得机遇。纵观国家级大师的作品、美术陶瓷厂变迁,可以说佛山陶瓷变迁史也是一卷“非遗守正创新史”。 一、佛山陶瓷兴与衰 佛山陶瓷的地位与特色在“石湾陶,景德瓷”一句中显得淋漓尽致。石湾陶发端早,且与景德镇不同的是,石湾窑是民窑而非官窑。在历史长河中,其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或是外销的,因此若论工艺,在审美角度上,确实与北方瓷器相比较为逊色。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石湾陶瓷逐步吸取中原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湾文化。 (一)建国前的兴衰荣辱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佛山石湾便揭开了烧陶的序幕,贝丘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证明了这一点。在秦汉时期,石湾陶瓷工艺日趋成熟,大批陶俑、动物陶瓷、器皿显示出了该时期佛山陶瓷的地方特色已经相当明显。可以说,秦汉时期的技艺发展,基本奠定了佛山陶瓷的技艺风格,这一特征传承达千年。即便是在当下,佛山陶瓷仍以“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瓦脊陶塑”5大类构成赫赫有名的“石湾公仔”。 秦汉时期的发展可以说是奠基之作,随后的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则进一步使石湾制陶工艺飞速发展。南北朝时期,石湾在陶釉上取得长足发展,姿态各异的陶瓷作品在色彩上实现了突破。随后的唐朝,石湾陶瓷走向了商业性生产。并在宋朝进行了技艺改良——由圆型窑生产向龙窑生产过渡,陶瓷产品的商业化进程加快,规模化生产能力增强。 数千年的积淀,终于让佛山陶瓷在明代开始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石湾,已经打响了民间陶瓷商品生产集中地的名头,经济重心南移与南北生产大融合带来的中原各大名窑生产技艺极大地推动了佛山陶瓷走向市场化、商业化,高温釉彩的应用也让陶瓷技艺走向成熟。此时的佛山陶瓷,民俗特色更加凸显。其艺术性也开始形成。《明诗综》曾载录“石湾瓦,甲天下”,可见当时石湾陶艺的地位。随后的清朝时期,石湾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独具民俗特色的日用陶瓷以及形态各异、风格万千的陶塑屋脊、建筑装饰构件、陶塑神仙佛像、园林用品、外陈设品、文房用具、艺术人物以及花鸟虫鱼等美术陶瓷成为畅销品,它不但在华南各省有着极强的统治力,甚至远销南洋、欧美。为此,佛山也成为当时与湖北汉口、江西景德、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位列全国商品集散中心“四大聚”,颇为繁华。 但随着帝国主义侵华,中国的大门被坚船利炮打开,民间工艺品的生存环境举步维艰,佛山陶瓷开始逐步衰落。一直到民国时期,佛山陶瓷业呈现出苟延残喘之状,不但盛况不再,甚至国外陶瓷输入亦逐年增加,对佛山陶瓷发展极为不利。 (二)建国后的重建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为石湾陶瓷发展觅得良机。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手工业,石湾陶瓷重新在规模化上呈现出生机与活力,石湾陶瓷在此期间得以恢复与发展。在这一时期,佛山陶瓷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石湾为中心,生产美术、化工和建筑陶瓷产品。 据梅文鼎大师回忆,在故宫修复改造中,石湾技术工匠凭借陶塑屋脊等技艺成为被邀请前往参与改造修复的队伍,佛山陶艺的价值得到彰显。 期间,红色陶瓷文化也逐步涵养形成。至今为止,石湾美术陶瓷厂仍有专门陈列红色文化陶瓷的展览馆(目前也成为了广东文艺职业学院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实践课课室)。红色陶塑成为佛山陶瓷作品中非常独特的一支。 改革开放成了佛山陶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后,以石湾为龙头的佛山陶瓷业抓住千年未遇的发展良机,迅速调整生产布局,引进先进设备,改革生产技术,开发建筑装饰陶瓷,创造了千年陶都的再度辉煌。此间,佛山建筑陶瓷从工业化生产走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建设,缔造了庞大的佛山建筑陶瓷、日用陶瓷帝国。同时,兼具审美 价值的美术陶瓷也取得长足发展,刘炳、霍家荣、潘柏林、钟汝荣、庞文忠、黄志伟、封伟民、霍冠华、潘汾淋、何惠娟、霍然均、刘健芬、刘雪玲、苏锦伦、冼艳芬等工艺大师成为国家级工艺大师,其作品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和追崇。 二、石湾美术陶瓷的门类与风格 综上所述,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石湾陶艺逐步形成了具有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制陶风格。石湾美术陶瓷更是风格鲜明,成为具有极高收藏与鉴赏价值的陶瓷类别。笔者纵观石湾陶艺发展历程及突出作品,按实物形态可将石湾美术陶瓷分为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器皿、微塑、园林艺术陶塑5大类。 其中人物陶塑、动物陶塑又是石湾公仔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雕塑兼具陶瓷的质感且有栩栩如生的外观,常取材民间神话、历史名人,艺术性与实用性得到了有效地融合。动物陶塑与人物陶塑技法相通,不过因为胎毛技法②运用较为普遍,动物之形象也更栩栩如生。 石湾器皿,说到石湾器皿,需要分清楚两个概念,石湾“缸瓦”与石湾“瓦器”,其中“缸瓦”泛指日用陶瓷盆罐,而“瓦器”则是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缸瓦”平常物,“瓦器”艺术高,石湾瓦器是世世代代石湾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石湾人让“器度”和“器识”隐于石湾瓦器之中,不断地阐发出石湾人的诚实与智慧。 微塑则又是佛山的一大瑰宝,早期为一些反映岭南风土人情的小型摆设,又能用于盆景之中,粤语称之为“山公”,即石山上的公仔。如今,石湾微塑在技艺上更加精湛,小者不过分厘,大者可以盈寸,方寸之间却别有洞天,深受群众喜爱。 园林艺术陶塑主要是用于建筑用的瓦脊、壁画、浮雕等,其中以“瓦脊公仔”富有岭南风味,常出现在岭南一带的“滋耳楼”屋顶。佛山园林艺术陶塑选材多以神话传神、本地故事作为创作主体,由于在户外使用,体积较大,需要有较好的远视效果,细部要求不高,其形制只要求高于对细节的要求。 石湾陶瓷独特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石湾陶瓷兼顾人文性、地方性、民族性的制陶风格,笔者结合美术陶瓷厂工艺大师的阐述,对此进行阐述。 (一)石湾陶艺的民族性:千年积淀寄托在陶瓷之中 石湾的陶瓷作品首先是具象的,无论作品的题材取自何处;作品的尺寸大小,其最明显的表征是具象的。这是和国外陶瓷技艺最大的区别,国外的陶瓷技艺具有现代工艺的抽象性色彩,其注重的是表达感受,强调视觉冲击。从石湾美术陶瓷的作品来看,石湾陶瓷通过陶瓷纹路,以写实的技艺,造就独特的陶瓷工艺品,让“器度”和“器识”隐于作品之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朴实厚重的一面。 (二)石湾陶艺的地方性:独特的资源条件赋予佛山陶艺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较于国内其他区域的陶瓷。石湾陶有黏性好、可塑性强、耐高温的特点,诸如江西、河南等陶土纯洁无瑕可以制模做成瓷器,但塑性不强,难以形成形态各异的作品。但石湾陶瓷则不然,其塑性强,可以制作起舞的衣裙、制作宏大的史诗场景,这些都为佛山陶瓷增加独特的优势。 此外,佛山陶瓷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由于釉涂抹是不可复制的,因此每件作品烧制之后的颜色各异,有不可重复性,为此,其审美艺术价值较高。再则,佛山石湾陶瓷在施釉上别具一格。国内其他各地的陶瓷工艺品多为全身上釉;石湾陶瓷则不在人物的脸、手部位上釉,以泥胎的颜色使肌理表现更加真实。 (三)石湾陶艺的人文性:源于市场,呈现于市场 纵观石湾陶瓷发展史,其作为民窑的发展定位造就了其人文性的特征。作为民窑代表的石湾陶瓷,其创作方式各异,创作动力来源于市场、来源于民众,其创造源泉来源于生活,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也是这些人文气息,为石湾陶瓷增添了几分人文的韵味。 三、规模化生产背景下美术陶瓷的生产工艺流程④ 石湾美术陶瓷的独特风格与类别成为石湾陶瓷有别于其他地区陶瓷产品的核心所在。传统的“设计构思-拉坯成型(泥板成型)-修坯-上釉-煅烧”生产工艺逐步发展成了“设计构思-制模与注浆成型-修坯-上釉-煅烧”的生产流程。笔者在调研与观摩中,将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总结。 (一)设计构思 创作人员构思并创作出作品原件。无论何时,创作人员的作品构思仍然是陶瓷作品创作的唯一源头。如今的规模化生产并不能代替人的创作。笔者在调研观察中了解到,诸如苏锦伦大师作品《如鱼得水》也有小尺寸的规模产品。创作者的“笔耕不辍”为美术陶瓷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右图为苏锦伦大师指导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构思) (二)制模与注浆成型 在创作人员创作的基础上把石膏涂在作品原件上,待其凝固后制成石膏模,石膏模可重复使用多次。把泥浆注入石膏模内,因石膏具吸水性,因此靠近石膏的部分泥浆会在二十至四十分钟内凝固并成型。该步骤可以说是现代陶艺技术改良后的产物。此前,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注浆成型是为三大成型模式,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注浆成型成为规模化阶段的第一选择。当然,泥板成型、注浆成型是创作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式。 (三)修坯 工艺品成型后,尚需精雕细琢,修坯的工作就按原作风貌把它们安装修整成一件完整的工艺品,修坯是个极为吃经验的技术活,修坯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陶瓷作品的美观与实用价值。修坯的技术要点,比如粗坯刚刮的时候,刮外壁刀要宽大,厚重,力道大,吃得深。就算是利個小坯子,也是大刀阔斧。刮内壁的刀就得长。而挖足的时候,不但要细,还要弯个直角,最细节的调整,还会用上剃须刀片。 (四)上釉 修坯完毕并经干燥后,可根据工艺品的具体情况在其表面涂上一层颜色各异的釉彩。值得注意的,石湾陶瓷上釉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个匠人的涂抹层次必不能同一,这也为石湾陶瓷增添了神秘的气氛。 (五)煅烧 将工艺品置入窑内,用1250度的高温经11个小时左右的煅烧,出窑后即为成品。在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每天可以看到大量的陶瓷工艺品在这儿煅烧,对于匠人而言,这是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煎熬的时刻。 四、总结 千余年前,石湾陶瓷便形成了今日之雏形。建国以来,石湾陶瓷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变迁,逐步走向繁荣,其独特的人文性、艺术性对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颇有意义。变化中的佛山陶瓷不断焕发出迷人的光芒,不断成熟的陶瓷技艺则为这个变化留下注脚。在数代人的开创与坚守之下,石湾陶艺之文化意蕴强于任何时期。 注释: ①图1引自“佛山美术陶瓷厂官网”。 ②动物雕塑的一种技法。由清代广东石湾窑雕塑艺术家黄炳所创。是用含铁量较高的坯泥捏塑成形后,放至八成干的时候,在其表面一丝一缕地雕琢出鸟兽的翎羽、皮毛,称“胎毛”或“胎骨起毛”。个别部位,如牙齿、眼睛、爪趾等根据需要特殊处理,不施釉,入窑烧制而成。动物羽毛纤毫毕露,细腻逼真,质感强烈。 ③图2引自“新石湾美术陶瓷厂官网”。 ④本部分图片来源于笔者所在专业石湾校企合作教学点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谭艳薇.“一带一路”背景下佛山陶瓷艺术和剪纸技艺共融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120-122. [2]聂慧梅.以当代设计与艺术的视角探讨佛山传统陶瓷文化创新价值[J].大观,2020(3):11-12. [3]范劲松,安军.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及利用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6,28(3):102-108. [4]廖花妹.浅谈佛山陶瓷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J].佛山陶瓷,2012,22(5):6-8. 作者简介:谢甫城(1993-),男,广东韶关人,本科,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教育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