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美育与德育视角下的美术教育 |
范文 | 黄作林 朱瑶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基础教育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我们需要在美育与德育视角下,对学校的美术教育有新的认识。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美育与德育的内涵进行解析,对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剖析,进一步阐述两者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探究如何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认识美、创造美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更好地完成日常美术教育工作。 【关键词】美育;德育;美育结合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3-069-03 【本文著录格式】黄作林,朱瑶.浅谈美育与德育视角下的美术教育[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3):69-7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指出美育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完整健康个体的有效和必要途径。同样,在给中央美院的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他再次强调了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1]。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教育。这五个方面称为“五育”,而五育当中,德育处首要位置,这一点从我国先秦儒家学说以及著作《中庸》中已有体现[1,2]。现如今,德育已被有计划有意识地纳入各科教学之中。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育中恰当地渗透德育意义重大,值得思考和探究。此前已有学者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对美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问题进行过探讨[1-3],但缺乏系統性,本文就这个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在阐述美育与德育内涵的基础上,解读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剖析两者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在日常美术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一、美育与德育的内涵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在汉末学者徐干的著作《艺纪》中出现,但主要指我国古代礼乐文化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国外,则由德国思想家席勒于 1795 年在《美育书简》 中率先提出,他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才能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2]。在新时代教育观念中,美育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发展。“美育”又称作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最后能够创造美的一种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美育使学生能够表达内心情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因此,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日常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兴趣。 (二)德育的内涵 “德育”一词,西方教育理论认为,德育即是“moral education”,他们将德育的概念狭义地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在我国教育界,德育则包含了更多内涵,比如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3]。 对于德育的界定,一般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德育的核心概念道德教育;“望多”指的是德育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品质等。简单来说,德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思想和政治教育为辅”。从情感上讲,我们还可以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4]。 二、美育与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美育与德育的联系 1.内容上的联系 总体来说,两者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美育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为善,这两者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而从教育的内容和含义上讲,美和善是一致的,美好的事物虽然不一定是善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善的事物一定是美的。一些美学理论也表明,美与善在本质上具有相互融合的根本属性,因此也造就了美育和德育是一种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 2.心理上的联系 美育与德育在心理上也有联系,它们二者均是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美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悟系统,它主要包括了情感、审美感知、理解和评价等要素,而德育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道德认知、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它是一个以一定方式组成的认知系统。在教育过程中,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在感知和体验上具有显然的交融性[5]。 (二)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1.概念上的区别 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德育最基本的内涵和目的。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章秩序和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和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文明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美育则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的目标。 2.教育性质上的区别 从教育性质上来讲,美育是一种熏陶性教育,通过日常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把他们通过德育获得的美好思想品德转化为心灵上的审美。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通过理性的准则,教导学生对社会行为的判断,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社会人格。德育与美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上殊途同归。但两者由于在教学性质的不同,以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6]。 3.教育方法上的区别 德育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而美育则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浸润和教育。由此凸显德育与美育在教育实施方法上的不同,德育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政治性,而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大多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教育人、感染人,潜移默化地寓教育于美的形象当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所树立的道德形象相对之下比较抽象和严肃,而美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轻松愉悦恰巧可以弥补德育的缺陷,两者搭配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使人认识善与恶,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形成坚韧的意志力,使人在内心自觉地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意志追求。德育的实施过程强调以理服人,使其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而美育则通过美的事物,唤起人对美的直觉、理解和体验,整个过程是在美的享受中进行的,使其具有自由性和自觉性的特点。美育是美化人的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审美个性,使人以审美的姿态对待世界、享受生活[7]。 三、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是其他教育开展的基础,课堂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的实施过程是学生形成自我人格、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步骤。教书育人,从某种角度讲,育人须先行于教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视为教学的核心。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依托,且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课程枯燥,学生难以产生积极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如能将德育贯穿其中,将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认识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多维发展,对于提升美育和德育工作的多元性和成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发掘和开发美术教学过程中蕴藏的德育教育功能,比如教师通过讲解美术作品中所传递出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窥探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创作思想等,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另外,美术教学可以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写生、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见识,让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8]。 四、美育与德育结合路径 (一)认识美术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现在的美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阔,有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则涉及人类共同的问题。比如有些美术作品涉及和平、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赏析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作品里边所包含的道德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以这些作品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恰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认同感、和社会主义等因素。引导学生在对相关艺术作品的赏析过程中,启发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艺术研究,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并获得良好的思想和情感教育[9]。 例如小学美术课本上的美术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战士与侵华日军殊死搏斗,最后被围困狼牙山,这五位战士为了不当俘虏,宁死不屈,一起跳下悬崖。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抗日战士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在指导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时,引导他们不要忘了祖国在落后时受到的屈辱,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长大以后投身于对祖国的建设中。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参观博物馆、写生等户外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文明国家,是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参与者。在此期间有无数优秀的文化作品保留下来,有一部分以文物的形式在博物馆展出。美术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便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课余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对相关作品进行审美认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起他们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其中。同样地,在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时,一方面要交给他们专业的美术绘画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让他们以我国的大好河山为傲。 2.结合时事实现德育渗透 结合时事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比如“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之后,涌现出了一批相关的美术作品,从多个角度对期间发生的事迹进行了描绘。再如从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肆虐,整个世界都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无数人被夺走了健康甚至被夺走了生命。全世界都投入了这场“抗疫”战斗中来,无数的医务工作者、警察、社区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抗疫主题相关美术作品创作的同时,向他们讲解“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产生敬畏自然、尊重科学之心;指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抗疫英雄的事迹,让他们产生感恩之心,并引导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抗疫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紧密结合时事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更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不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3.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将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地影响。作为学生,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内容地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帮助他们辨别哪些是好的、应该吸取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应该过滤掉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向他们宣传一些正能量的网络平台和素材,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最强大脑》等,都是适合学生群体看的积极向上的节目。学生通过这样一些网络上可以获取的节目资源的观看,一方面可以领略我国灿烂的诗词文化和智力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网络是把双刃剑,但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从网络上吸取正能量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素材,更好地为美育和德育服务[1]。 五、结语 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美术教育不应该是单纯地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作美,更是帮助学生建立美的信仰和美的人格的过程。德才兼备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必备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熏陶是美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必然而且有效地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培养和耐心教育,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方可让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值得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实践、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薇.基于文化产业的高职德育美育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4):64-67. [2]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3]周毅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32,37. [4]张燕.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科技风,2020(17):283-286. [5]杨瑜.将德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67-168. [6]任海燕.谈如何在阅读中滋养“德馨”[J].才智,2020(15):6. [7]李红宇.浅谈美育与德育的整合[J].黑河教育,2020(2):77-78. [8]李曉非.美育与德育的相互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26-27. [9]林玮.回归塑造美育中的德育价值[J].中国美术,2020(1):52. 作者简介:黄作林(1962-),男,重庆梁平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朱瑶(1996-),女,四川泸州人,重庆师范大学2019级学科教学(美术)硕士研究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