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浙江原创合唱作品的音乐结构和文化解读 |
范文 | 叶高峰 [摘 要]随着浙江合唱事业的蓬勃发展,浙江合唱原创作品也从无到有逐渐诞生和创新。浙江原创合唱曲式、节拍、速度、节奏织体、音区等都具有浙江特有的人文语境、文化精神和人文气质,其中包含水文化语境、海文化语境和浙江本土的地域乡土文化语境以及佛教文化的地域特点。 [关键词]浙江;原创合唱;音乐结构;文化解读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的合唱事业蓬勃发展,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合唱水平及团队数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可是也显现出一些后劲不足的弊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体现在浙江本省原创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合唱作品寥寥无几,能够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经典之作更是凤毛麟角。于是,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举办了浙江合唱作曲研修班,聘请了国内知名专家集中授课,帮助浙江作曲家提升合唱作品的创作水平。之后,首届浙江省原创合唱作品评选获奖音乐会于2013年在宁波大剧院举行,评选出了一批优秀浙江原创合唱作品,并于2015年收集成册,名为《浙江省原创合唱作品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这本作品集中的所有作品。 二、 浙江原创合唱作品的音乐结构分析 (一) 合唱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和比较 其中《东海情怀》的间奏部分是用交响乐来演奏的,规模非常宏大。该曲式也可以判断为自由曲式。在d乐段中,采用了部分b的素材。《畲族情歌》曲式非常严谨,a是采用复调的手法,b借鉴了a的其中一个旋律线的节奏,用模进的方式写成。a1的素材取自a,但是用了严格移位的作曲手段。中段c运用了引子的素材加以发展变化,运用复调对位,以及很夸张的音色变化和节奏变化,使这一段成为非常有张力、出彩的片段。 (二)合唱作品的节拍、速度、节奏织体、音区结构分析和比较 分析列表如下: “用速度结构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技法中十分具有特色的手段之一。特别因为,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它们不大刻意通过调布局来控制音乐,这时,通过速度的布局来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1}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每首作品的节拍、速度、力度、音区以及作曲家对作品表述的一些具体要求,每位作曲家的构思和对速度、力度以及表现力的要求都是不同的,当然,有些较少标注的作曲家是给指挥和合唱团留下了更多的二度创作的空间。 1. 节奏和织体结构。节拍可以体现出作曲家采用的基本节奏范式。“节奏是可以独立于音高元素而存在,可以超越音高元素而独立发挥作用并产生功能。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形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作曲家对节奏、对韵律的感觉和认知。如果作曲家在节奏方面有着极其敏锐的感觉,其作品就会显得非常有灵性、有弹性、有生气,非常聪慧。”{2}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作品采用的是 4/4、3/4、2/4拍子,但是有些作品采用了6/4、7/4、5/4等不常用的拍子,重音位置的改变,会使音乐呈现出特别的风格。每位作曲家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和对作品构思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节奏织体,有些简洁,有些采用倚音、琶音、波音等装饰音,有些密集音符,有些采用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等特殊节奏,有些采用各声部的对位应答方式等。从节奏的安排和陈述方式可以看出每位作曲家创作过程中的动态过程,对音乐材料的对抗和交融的过程。 2. 速度结构。每位作者都会对自己作品有一定的构想,所以,都会给演唱者标注适当的速度范围。有些作者会特别的细致,对于一些细微的速度变化,都会在谱面上标注出来。如《补网谣》共出现了八次的速度变化标识,《东海情怀》出现了六次的明显速度变化标识。 3. 音高结构。作曲家大量选用了民歌为原始素材,江南民歌具有细腻柔婉、清雅秀丽的风格。从上图可以看出,每位作曲家对人声音响的运用都是有区别的,有些是运用了一小段音区,简单易唱,容易上口;有些是运用更宽音域来表现作品,如《咯咯叮》和《童年小渔灯》的音域是十一度,而《东海情怀》的音域已经超过了三个八度。当然这也根据团队的声部量身定制,同样,音域宽就要求合唱团员要有更强而全面的演唱功底。 4. 其他。通过乐谱的阅读可以看出,《南湖菱花开》的作者对合唱表演细节的要求特别多,除Lento、a tempo、稍渐快、反复多次、激动的、稍流畅、抒展的、一定要慢而很轻等标注外,在结尾部分还特别标注:最后的四小节,钢伴有方案两种,第一种加入《国际歌》音调强结束,第二种方案是江南水乡风格,合唱要p-ppp渐弱结束。76小节要从p到77小节的ppp,在第三拍上与钢琴同结束。《畲族情歌》谱面上标注无音高气声道白、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等要求。《姜汤面》备注乡情浓郁、吆呼声:姜汤面来啰,吃面声、喝汤声、辣声一片,笑声哈哈哈。《水乡·春天的家园》表现了多彩朦胧的江南。《妙音》为杭州香积寺而作。每一种的标识和备注,都蕴含着作者对该作品的语境的要求和理解,这给指挥家和合唱团在分析和演绎作品时提供了文化语境的理解与参照。 (三)合唱作品的和声、调性、调式、力度和色彩乐器的结构分析和比较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几乎是不约而同的采用了传统的大小调调式和声和民族五声调式以及调式和声。力度是多种结构元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综合效应,力度反映出来的音乐之响度关系本来是依附于音高、织体并一直作为音乐的隐形结构元素存在于作品之中的,是音乐表现方式中突显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在力度要求上,纵观上表,发现大部分的作曲家都有非常细致和具体的要求和标注,并且在最强音的分布上都有各自的巧妙安排。在作品《南湖菱花开》中,作者对力度记号的标注特别仔细,变化很多,在18-58小节之间,经常同一时间的不同声部还会采取不同的力度记号表示,这是合唱团演唱时很常见的一种表现力度层次的一种方式。《腊梅花开》和《畬族情歌》也有类似的非常细致标注和要求。另外还有作曲家根据作品的需要加入色彩乐器烘托气氛,为了表达作品中的特殊律动和音效加入拍手和跺脚的形式,形式和色彩非常丰富。 三、浙江省原创合唱作品的文化解读 浙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浙江原创合唱作品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品的歌词、音乐节奏、音乐元素、和声色彩、备注的音乐语言、音乐的结构组成等,解读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一)水文化语境 深入鸿濛,直追远古,“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①的吴越之地,其文化从形态到本质自然当属“水文化”。“上善若水,水之柔慧智巧,至德至善,水性柔顺洒脱,滋养万物,水性慧敏超逸,上善之人,理应有如水一样的柔性与灵性。水,谦卑低流,养育万物,静水流深,负重载物,胸襟博大,随遇而安,不避污秽,荡涤澄清,阴弱无骨,以柔克刚。”②“水的生命在于水的动性,水的风韵在于水的灵性,而水的魅力在于水的柔性。”③江南的自然环境、湿地文化滋养了浙江人柔慧俊逸的性格,温文尔雅、浪漫洒脱、机智敏捷。《水乡·春天的家园》中,那一连串的琶音,如水波荡漾,和声色彩的多变,体现了歌词中的“水灵灵的”江南水乡的气质,“水灵灵的吴语田歌,被月光缠绵,长长水巷,橹声吱呀。”水致清宁静、随物赋形,音乐中出现的倚音、颤音、波音,无不透露着江南水乡的灵动和洒脱。《南湖菱花开》中的“摇曳黄昏,灿若星辰,洁如白云,烟雨楼下,沐浴和风,破浪乘风”意境悠远,令人遐想。《飞》没有一句歌词,不停变换的和声转换和流动的节奏,素描出了乐音中的飘逸,勾画出了云淡风轻,恣意自由的潇洒。 (二)海文化语境 浙东北生存环境中大海因素的存在决定了其强烈的海洋意识,海洋贸易,渔业经济是浙江沿海百姓的支柱经济。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浙江民众乐于博采众长,接受新事物,视野开阔,与多样文化交融形成了“大气、开放”的文化特色。大海的恣肆汪洋,博大浩荡,水之动,滋润和濡养了浙江文化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文化品格,浙江的许多仁人志士为了追求真理、实现理想,历经磨砺,饱经风霜,仍能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其坚定意志是水浩浩不屈,其万折必东,使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的文化内蕴力的昭示。“像母亲一望无际的情怀,延绵不断的厚爱,喷薄而出的生机,海鸥搏击风浪般勇敢,敢为人先般的气概,瓯江雾霭,钱塘潮来,蔚蓝色的家园,潮起潮落,波澜壮阔,万顷蔚蓝。”词作家晓光在《东海情怀》中如此大手笔写出了海一般胸怀的大气,曲作者翁持更运用了交响乐与混声合唱谱写了大海的澎湃和豪迈。而《补网谣》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眉毛弯的月,鱼肚白的天,月影淡淡,人影翩翩,浪随风儿,渔歌穿棉,心眼对网眼梭儿飞。旗幡招展,船队扬帆丰收把家还。”展现出补着网儿盼情郎的女儿柔情。《童年小鱼灯》则是对童年大海记忆的描写,“蔚蓝的东海红红的灯,黄鱼灯、海螺灯、螃蟹灯、龙虾灯、海贝灯、珊瑚灯、团圆灯”,这么多的灯,是童年美好的龙宫童话的记忆。大海中的水具有“万折必东”“浩浩呼不屈”的意志,“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的力量,颇具敢于冒险之个性。孔子说,水“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更者”,赞叹的正是勇敢冒险的气质。只有历经风雨,闯荡江湖,越兀道坎,方能海阔天空,成就功业。这正是浙江人勇敢拼搏的精神之所在。 (三)地域乡土文化语境 “浙江的内陆地区,浙西南地貌以复杂的山区半山区为主,气候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又远离海洋,农耕经济一直是支柱经济,在传统农业文明的影响下,人们顺从自然、安于现状,人们乡土观念非常深厚,对乡土都有一种极深的依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乡村孩子看大戏》描写了乡村大戏的热闹场面,孩子们像过节一般,又是唱来又是跳。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戏曲节奏念白和戏曲唱腔,形象地描绘出了内陆地区的乡土文化场景。《咯咯叮》是一首童谣改编的作品,“一颗星,咯咯叮,两颗星,咯咯叮,油瓶漏,好炒豆,豆妙香,好插秧,秧无肥,好种梨,梨无核种大栗,大栗三层壳,三层壳啊种菱角。菱角两头尖,敲锣打鼓荡秋千。”千古流传的童谣,描绘出了当地百姓生活的状态和对生活的热爱。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隶属浙江省丽水市,地处浙南山地中部。词曲作者阎宝林深入实地考查采风,提取了畲族特殊的音乐元素原生态民歌曲调特点,谱写并改编了该作品。“风吹树叶不吹藤,一声叫郎郎不应,行到面前没哎话讲,看落潭底水清清。”通俗直白的少数民数语言,表现了恋爱中的畲族少女的害羞和淳朴,旋律简洁明了,采用复调对位的作曲方式,使听众感觉到山林之中的树叶沙沙和风声吟唱,以及畲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中间一段华彩如同是一群畲族男女在山野间对唱群舞的场景,演唱时,观众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畲族热闹的歌舞场景,非常出彩。《腊梅花开》是作曲家董夫腾根据泰顺的一首民歌改编而成,“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过新年,狮子灯,鲤鱼灯,舞过门前,喜呀么喜过年。”作品中采用了大量衬词并组成呼应的节奏,来衬托泰顺当地过年的热闹场景。《姜汤面》是具有台州地域特色的一首作品。台州地处于浙江东南海隅,三面环山,一面濒临大海,群峰叠翠,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其文化有着自身鲜明的地域特色。用姜汤烧煮的面是台州的传统小吃。歌词通俗易懂:“风味小吃姜汤面,风味小吃姜汤面,你来一碗我一碗,你来一碗我一碗,烫烘烘,满腾腾,吃得浑身吃得浑身啊!都出汗。来!辣辣辣!辣的开心,辣辣辣辣的舒坦,香菇肉丝大虾干,金针笋片荷包蛋,叫你开怀饱一餐,叫你越吃越贪贪。”作曲家采用很多的方言念白,将热火朝天的吃面场景通过音乐和合唱艺术化的展现在舞台上。 (四)佛教文化语境 佛教自东汉从天竺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群众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信仰者甚多。“佛教传入浙江甚早,自三国两晋以来,历代在浙江各地都曾建有许多寺庙,其中不少古刹名寺,历经千余年的沧桑变迁,直到近现代,仍在海内外有着很大影响。”①古刹林立,名僧辈出,古刹与名僧交相辉映,确立了浙江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的重要地位。“浙江的名刹古寺众多,差不多每个县市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古刹,根据国务院1983年公布的首批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寺庙名单中,就包括有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宁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新昌的大佛寺,舟山普陀山的普濟寺、法雨寺、慧济寺,天台的国清寺、高明寺、中下方光寺和温州的江心寺等13所。”②现代的佛教事业,为促进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佛教音乐从一开始的仪式音乐,传教音乐,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岁月,慢慢发展,不仅传播其自身的佛学的思想、逐渐世俗化,并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大量佛教音乐。“佛教音乐中的唱诵、赞呗等形式作为‘助缘来使僧侣达到清净、安心的效果,然后通过诵经、坐禅的活动,最终达到对佛经教义的理解,从而成就佛道。”③ “佛教音乐主要形式有:一人诵唱、一唱众合、齐诵唱、轮流诵唱等四种。”④ 正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才会诞生《妙音》这样的合唱作品,有团队演唱表演,有观众欣赏聆听。在《妙音》中有齐诵唱、轮流诵唱的形式出现,正是借鉴了佛教音乐的诵唱形式。佛教合唱音乐可以让人们“心体净明,犹如虚空”,更多的思考中国文化中“静”的深度,有其独特的荡涤心灵的哲学妙境内涵。 四、结语 合唱藝术是所有艺术中最具大众化的艺术,是最易凝聚人们内心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浙江原创合唱作品是一群土生土长的热爱浙江这片热土的作曲家通过合唱作品的方式诠释内心对家乡真挚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节奏、织体、音高、音色、力度等音乐结构元素的运用,在深层次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中,构织出具有逻辑和审美效能的合唱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浙江人民血液中的特有的文化精神和人文气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加深对浙江精神和审美情感的理解,也可以使浙江精神更加宽泛的传播和影响更多的受众。 参考文献: [1] 轶名.越绝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沈明明.“水德”:老子哲学思想的灵魂[J].福建论坛,2010(3). [3] 罗昌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2). [4] 陈芳娟.浙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 [5] 李吉提.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力观念[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4(1). [6] 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7] 〔美〕爱德华·格林.中国与西方:一种新音乐的诞生[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8] 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浙江省佛教协会编.浙江近现代佛教史料[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 刘勇.中国天台宗佛教音乐的缘起与流变[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