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产教融合视野下中职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隋德平 [摘? ?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方向。广西艺术学校紧跟形势,通过与高等艺术院校及专业协会合作、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转化教育成果等方式,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空间。面对新形势,中职艺术教育应坚持提前发展、重点发展、保护发展思路,着力建立和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拓展科研评估新平台、全面推进“文明校园”建设、调整德育资源,可以助推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向社会输送更多优质艺术人才。 [关键词]中职艺术;产教融合;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为了共同的发展,同时发力,择优整合,相互促进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好了规划,明确了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并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职艺术学校怎样走“产教结合、校团合作”之路,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产教融合中职艺术学校办学的基本思路 广西艺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目前,学校有在编教职员工128人,在校学生1200多人。建校60年来,为广西区内外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艺术院校以及部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有不少优秀毕业生荣获全国“梅花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牡丹奖”等奖项;学校以“厚德博艺,知行合一”为校训,坚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学校、一流的地位”的办学方向,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成果突出,先后荣获了国内外奖项600多个。 2012年,学校被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2013年,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选定为全国100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点之一;2013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厅认定为首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单一化的艺术教育面临挑战,这使得学校的办学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外部变化:艺术教育竞争态势更加激烈,艺术教育资源面临重新配置;二是内部变化:学校的专业教师原来大多是从院团调入,目前,公开招聘教师须按“凡进必考”原则,不少具有专业特长的院团人员因学历、住房等问题招不进来,影响了艺术教育教学工作。 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定位。即:以建设一所“有特色、有质量、有品牌、有生机、大有发展前途的中职艺术学校”为目标,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同担,互利互赢”原则,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培养实用型、应用型艺术人才为主要方向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保证了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的人才输送。 二、中职艺术学校特色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职艺术学校主要是培养舞台艺术短缺的艺术表演人才,打牢基本功,做到短平快、见效快,突出年龄优势,如戏曲表演艺术、杂技表演艺术等,学生的入学年龄大都在8至11岁之间,要在这个年龄段打牢学生的基本功,必须走产教融合、校团合作的特色之路,积极主动与艺术院团联系,请有实际经验的演员来教学。 特色發展之路,不是把中职艺术学校的培养目标分解为既培养高端艺术人才,又培养实用人才,而是把高端艺术人才培养与大众教育整合为“粗毛坯”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样使学生既具备适应任何演出的可塑性,又能很快地适应艺术院团的需要。这一特色定位,是新形势下根据中职艺术学校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主要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及艺术院团的发展变化而定。目前,自治区教育厅正在积极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实际上就是让职业学校在稳定规模基础上,进行特色发展的新举措,也是着力为艺术院团培养人才着想。 搞好产教融合、校团合作,把握好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方向,意味着中职艺术学校要认真审视自身办学特点条件,并结合艺术院团发展状况和学校发展的目标与定位,既要按照一般教育规律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还要注重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处理好高端艺术人才培养与一般艺术人才培养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分别制定和实施培养目标:一是超前发展思路。要对接艺术生产进步,前瞻性设置服务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利用好低年龄段的优势。如广西艺术学校在中断十年没有招收地方戏曲专业学生的情况下,学校从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果断恢复了招收低年龄段学生入学,为地方戏曲发展储备人才。二是重点发展思路。要紧密围绕建设广西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对接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急需人才,优先设置与区域文化和旅游建设结合紧密、需求稳定、办学基础好的专业。如杂技专业是广西艺术学校的品牌专业,近几年,学校广泛开展校团合作,先后与玉林市、贺州市等地市联合招生,确保了品牌专业的持续发展,校企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给杂技专业的发展注入活力。三是保护发展思路。对广西北路壮剧、南路壮剧、侗戏、苗戏、毛南戏、邕剧、牛娘戏、桂南采茶戏、丝弦戏等濒临消失的剧种,研究制定支持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实施计划,培养高端艺术人才,内容主要包括:一要做好戏曲保护传承,重点做好戏曲普查工作、非遗剧种传承保护工作。二要做好戏曲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发展戏曲教育、培养各类剧种骨干演员、加大戏曲师资队伍建设、支持民营戏曲院团发展等。三要做好地方戏曲传播推广工作。重点要做好普及戏曲教育、创新戏曲传播形式、开展群众性戏曲普及活动,努力推进中职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 中等艺术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源难招、质量下降、师资力量不足等。广西艺术学校同样存在着这些共性的问题,特别是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缺乏等现象。所有的这些都引发我们去不断思考:中职艺术职业教育应该何去何从?学校怎样办学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正当学校困惑和迷茫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新时代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坚持学中做、做中学,搞好校企合作,提倡现代学徒制,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在地方戏曲、杂技人才培养上,学校首先开展了《月月讲坛》和戏曲艺术讲座活动,邀请广西戏剧院的专家老师给学生上课,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形成过程、重点剧目、表演形式和主要演员等,邀请杂技老艺术家覃鸿植、戏曲表演艺术家杨步云、刘仁贤等到学校开展讲座活动,让学生学习老艺术家“德艺双馨”的优良品格以及扎实的艺术功底。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每年都组织毕业班学生到院团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14级杂技专业毕业生参加了桂林市大型杂技剧《漓江神韵》的演出;15级戏曲专业毕业生演出的大型音乐剧《绿珠》,参加第十届广西戏曲展演。这些演出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为了打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纽带,架好“立交桥”,学校根据文化市场的需要设置专业,建立专业扶持政策,打造特色专业群。2014年,为传承戏曲技艺,学校在自治区文化厅、教育厅的支持下,与广西戏剧院进行校团合作招收桂剧、壮剧、彩调剧、京剧及戏曲打击乐学生。近两年,学校又陆续与博白县采茶剧团合作招收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与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合作招收粤剧、邕剧表演专业学生。为了使这些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学校与广西教育学院合作开办“3+2”中高职衔接教育,解决了学生的学历提升问题。 创新产教融合、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是积极与高等艺术院校及专业协会合作,推进教学迈上新台阶。2016年,我校与中国戏曲学院共同建立了“生源基地”“教学实训基地”,两校在戏曲艺术教学、创作和后备生源培养、输送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交流;2017年,我校与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舞蹈音乐专业委员会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协议。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建立起主管部门规划、学校主导、高校扶持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二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学校积极与院团合作开发课程、打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开展艺术交流。坚持将地方院团艺术需求与教学实践相对接,院团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学校就教授什么内容。2017年,学校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百色市地方戏曲传习所举行广西艺术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与艺术创作基地”签约挂牌活动,广西艺术学校在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创建教学实践基地和艺术创作基地,这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百色市丰富的革命传统和民族文化底蕴将有利于加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鼓舞教师创作出更多爱国主义题材作品,搭建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平台,形成教学、实践、创作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三是不断转化教育成果。学校积极与院团合作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增强师生的艺术创作和舞台实践能力。2016年,学校与广西戏剧院合作创作演出了反映教育精准扶贫的现代壮剧《劝学》以及反映同学互助互爱之情的现代壮剧《小米同学的“脚”》,广西电视台进行了录制播出,并参加了自治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小戏小品创作成果展;2017年,学校与广西戏剧院合作创作的歌曲《瑶山情》,在第九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得演唱一等奖;学校创作的歌曲《柳啷咧》《夜歌圩》《我家在壮乡》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活动,获得好评,其中,《夜歌圩》被推荐参加在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精品荟萃展演,效果良好。 四、多角度联动着力,打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立德树人为育人之本。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当以人才培养为要,同时牢牢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进去。首先,学校要有完善的育人环境和远景规划,还要坚持育人标准,认真貫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的宗旨,以苦练内功为抓手,以加快人才培养为主线,打造更加鲜明的区域特色,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一)搞好环节建设,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坚守教育良心,关心、服务学生的衣食住行。近年来,学校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先后对全校学生宿舍安装空调,教室安装空调占90%以上。完善了教学楼、音乐楼、美术楼的维修改造,改建了设备齐全的音乐实训教室,更换校园广场LED屏,为文化课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个舞蹈教室装上多媒体电子设备,十个排练场安装了多媒体影音设备,完成长堽校区改造,打造学校美术专业产销一体化品牌实训基地。给学生宿舍安装了空调,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以质量为抓手,不断拓展科研评估新平台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鼓励教师参与各项科研与课题研究,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在日常的教学科研中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目标。近年来,教师积极参与自治区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工作,连续几年,教学科研项目获得了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 (三)全面推进“文明校园”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根据自治区文明委《关于开展“文明校园”建设的通知》要求,组织召开文明校园建设推进会,全面推进“文明校园”建设项目实施,平整了学校场地、建设文化长廊,在广西首届“文明校园”评比中,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校园”称号,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文明校园”评比。 (四)不断调整德育资源,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 整合德育资源,发挥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积极性,注重结合学生成长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活动项目,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使学生乐于参与、自觉参与。自2014年以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德育工作抓亮点、抓成效,开展了“月月讲”论坛、“读书心得”征文比赛、“感恩生命,价值人生”感恩教育演讲会等。聘请辖区派出所警官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抓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今天,面对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借助广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契机,我们相信,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团结拼搏、努力奋斗下,广西艺术学校一定会建设成为壮乡艺术人才的培养基地,必将会为广西文化事业的繁荣和艺术教育的发展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