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戏剧美学视域下广西仫佬族“依饭唱本”中美育思想研究 |
范文 | 唐健清 [摘? ? 要]依饭节是仫佬族最神圣的节日。依饭唱本是依饭节文化内涵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效的载体。其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出仫佬族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和审美心理。唱本内容所显现的审美教育、审美认知以及审美娱乐等功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了仫佬族民俗文化特色。从戏剧美学视角窥探其依饭唱本所具有的特色。依饭唱本经依饭师公吟诵的形式在族内代代相传,将“依饭”文化理念传承至今,对族人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今,依饭唱本已经成为“依饭”仪式中最靓丽的一张名片。 [关键词]依饭唱本;神灵;戏剧美学;美育 戏剧作为全人类共生的艺术样式,在与仪式、宗教的关系方面蕴藏着很多共同点。在戏剧美学中,研究戏剧与社会的关系极其重要。戏剧美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时代、民族、地域、群体的审美风格密切相关,它既要符合社会的审美心理,又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戏剧浓缩、概括、提炼了生活,是特定历史社会生活的“复制品”。戏剧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人的完美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戏剧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审美教育、审美认知、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使得戏剧教育成为美育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在美育中發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剧本以文本的形式将戏剧的这些功能传递给观众,受众则从中观察并集中感受出作品内容所展现的社会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在此意义上,戏剧演出便是直观的、形象的‘历史、生活的教科书。”①“依饭唱本”,共包含六个篇章(与仪式程序相对应),即安坛——《焚香通用》、请圣——《地台清筵科》、点牲——《劝圣科目》、劝圣——《劝圣科目》、唱神——《朝上熟科》、合兵——《地台招兵牛哥科》、送圣——《收兵科》。依饭唱本是依饭仪式表演的文本基础,亦是依饭仪式中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依饭师公以唱本为据开展仪式活动。唱本所具有的美育特色主要集中在审美教育、审美认知以及审美娱乐等三个方面,其内容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仫佬族鲜明的民俗文化。 一、审美教育:道德教化——思想的洗礼 戏剧具有审美教育的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观赏戏剧演出,受到“真善美”的熏染和陶冶,在思想上醒悟、认识上提升,在实践中找到榜样。其思想、理想、情感、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深刻地改变,从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戏剧的审美教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戏剧作品,使受众感悟到博大精深的人文价值。 中国戏剧的美学观念历来崇尚人格之美,这主要深受儒家美学的影响。可以说,儒家“美善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戏剧的内在品格。在古代,儒学主张以“礼”治国,人人都秉持“德”念,所以人们在器物的美观设计上就蕴含着很大程度的对“德”的表达,道德上的“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器物“美”的内容和衡量美的基本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戏剧作品总是会追求真、善、美的高度融合,其中“真”和“善”,就显现出了戏剧的认知和教育功能。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①戏剧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中西方戏剧作品来看,西方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其《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群鬼》等一系列作品,都是基于对爱情、婚姻、家庭、女性地位等社会道德问题的描写。例如,《玩偶之家》通过讲述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发生矛盾并最终离家出走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娜拉丈夫冷酷、自私、虚伪的丑陋品性,表现了娜拉关爱他人、舍己为人、勇敢承担重担的情操和道德品格,形成了善与恶、对与错、崇高与卑贱的鲜明对比。 在中国,劝善惩恶、因果报应、讲究伦理道德一直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国戏曲也通过其戏剧作品来告诫人们要认真承担道德责任,严肃地选择道德行为。例如,在戏曲《秦香莲》中,贪图富贵、喜新厌旧、蓄意杀妻灭子的陈世美最终被包公铡死,贤惠善良的农村妇女秦香莲的满腹冤屈得以平反。 仫佬族是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尊师重教一直是仫佬族人的优良传统。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这样的民谣,说仫佬族地区是“山尖、筷子尖、笔头尖”。尤其是“笔头尖”则说明仫佬人的文化程度高、人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仫佬族十分重视本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据每年高考统计现每年大学的入学人数年年增加,所占本民族人口的比例已大大超过其他一些少数民族”。② 依饭唱本是仫佬族人进行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文本载体,它通过仪式中的唱神把各位神灵感性生动的英雄故事、忠良故事、报应故事一一叙述出来,更朴实也更简单地将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积德行善、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宣扬出来,这些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普通仫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世界里,由此而担负起了对普通仫佬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 在《朝上熟科》中的《三祖唱》里:“……耕田种地要勤俭,芝麻绿豆满仓禾。税纳缴粮莫要误,莫与公差把手抓。奸事莫行贼莫做,犯了之时损身家。在世为人莫要懒,早晚功夫勤做他。”③ 这段唱词的内容旨在教导族人:一是要学会勤俭节约,只有学会节俭,才会获得更多的丰收;二是要积极缴纳税款,不能偷税漏税;三是要堂堂正正做人,坚决不能做偷鸡摸狗之事,否则就会身败名裂;四是要学会勤劳能干、吃苦耐劳,不能好吃懒做、一事无成。 在《地台清筵科》中的《铜锣唱》里:“铜锣原有七兄弟,七宝光罗提得成。第一大哥心嘹亮,化作镜钹镇斋坛。第二大哥心里正,化作铜镜照身形。第三大哥心勇猛,化作引苟行部兵。第四大哥心里善,化作铜板镇王城。第五大哥心广大,化作铜印外王庭。第六大哥心性恶,化作开通及太平。第七大哥心胆大,化作铜锣押大兵。”④这段唱词的内容旨在教导族人要心存正义、心地善良。 在《朝上熟科》中的《十叹世间人》里:“第一句句说你知,莫拿父母做闲人。有父有母好第一,就比木大得遮阴。……第二句句说你知,莫拿兄弟做外人。有兄有弟好第一,进州进府得降人。……第三句句说你听,莫拿媳妇做闲人。有饭有粥养媳妇,有棉有衣媳妇好。……第四句句说你知,莫拿邻舍做闲人。有盐有油得同借,借得这回又后回。……第五句句说你听,莫拿兄舅做闲人。那(哪)个有心敬兄舅,代代儿孙尽聪明。……第六句句说你知,过峒莫打个牛人。你打个他也容易,有日个苦置不成。……第七句句说你知,过田莫踩蔸禾人。你踩蔸禾也容易,有日饥寒不得吃。……第八句句说你知,莫拿秤大去瞒人。置秤原置十六两,莫拿十八去瞒人。……第九句句说你知,神坛社庙莫偷吃。……第十句句说你知,人人敬富不敬贫。……扶好扶苦全修善,福禄善庆进回家。”① 这段唱词的内容旨在教导族人:第一,要孝顺父母,遇到困难挫折,父母永远是自己最坚强的后盾;第二,要善待兄长,学会增进兄弟之间的感情;第三,要疼爱自己的妻子,“一日夫妻百日恩”,要给予妻子最温暖的关爱;第四,要热情对待街坊邻居,“远亲不如近邻”,要学会与邻居友好相处、互帮互助;第五,要尊敬长辈,不要对舅舅、姑姑等长辈冷眼相待;第六,要心存善良,不要欺负他人;第七,要爱护花草、粮食,不能随意踩踏,要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第八,要学会诚实守信、不能投机取巧;第九,不要偷东摸西;第十,不要嫌贫爱富。 在鄉村,“祭祀戏剧是一种社会制度与传统习俗,它具备社会性功能”②;主要是强化和维系乡村的宗族社会组织;同时起到对村民的道德教化作用。 唱本的道德教育作用在仫佬族民间彰显无遗,“冬”是仫佬族传统的宗族社会性组织。各“冬”都设有“冬头”,是本宗族的自然领袖。“冬头”大都是由群众推举本“冬”办事公道、有威望、有能力的长辈担任,负责组织本“冬”祭祀、婚丧、调解纠纷等族内事务。仫佬族依饭节就是以“冬”为单位举行的一种集体酬神、祈求神灵护佑的祭祀法事活动,由各“冬”的“冬头”筹划操办。各“冬”都组织设定有习惯规约以约束族人不良的思想行为。例如,族人不能肆意妄为、恣淫乱伦;不得随意变卖房产、田地;禁止偷盗和窝藏贼匪;有矛盾和纠纷要请大家公论,不能大动干戈。对于违反规约的族人将受到处罚并公布于众,让大家都引以为戒。仫佬族通过“冬头”作用和族规的约束,维护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秩序。 师公通过这些唱本以祖先、神灵的口吻来对族人进行道德教育,让行善戒恶、诚恳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道德理念深入人心。这种理念也通过依饭仪式世代相传下去,族人们会时刻铭记只有遵守社会道德和族规才能“福到财到好运到,家好业好一切好”,戏剧的教育感化作用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 二、审美认知:英雄崇拜——榜样的力量 戏剧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戏剧作品,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历史、认识社会、感悟人生。马克思曾说:“自然环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③人的审美活动与人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一样,不能脱离自然界。自然地理环境必然融入人的生活世界,成为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也会对人的审美活动产生影响。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生产为主的社会。所以,“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儒家和道家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④正因为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表达了对农业的渴望和灵感,人们才会追求天人合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这个意义说,中国古代美学反映出我国农业社会审美要求的自然生态美。 从古至今,仫佬族人都十分重视农耕生产,他们以种植水稻而闻名天下。“在《宋史》中就有关于龙江沿岸包括仫佬族人在内的百姓种植水稻的记载:‘川原稍平,合五百余家,夹龙江居,种稻似湖湘。”①仫佬族作为稻作民族,为了庆祝每一年的丰收和祈求来年的顺利,族人们会经常在秋收过后的农闲时节进行一系列祭祖敬天、感恩还愿的仪式,而这些祭祀仪式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了固定的节日,最终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仫佬族依饭节。 “依饭节”文化的形成与仫佬族的自然居住环境、稻作农耕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仫佬族是一个崇拜多神的民族,由于他们认为自然万物都有灵性,因而他们更加热爱自然、遵从自然。在仫佬族人心中,自然万物都是生命个体,族人敬仰神灵实际上也是敬畏自然,因为“万物有灵”,只有对大自然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族人才会得到神灵赐予他们的“馈赠”。仫佬族人将这种民族文化信仰直接反映在唱本上,表达出他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以及教导族人要敬畏自然、感恩神灵。 在《朝上熟科》中的《龙虎煞唱》里:“正月蛇儿能开眼,二月猪儿入社来。三月马儿吃嫩草,四月鼠儿定有灾。五月羊儿索上颈,六月牛儿在岭头。七月猴儿山上叫,八月虎儿满山头。九月鸡儿思白米,十月兔儿在沙洲。十一月犬儿想着对,十二月龙儿下海游。”②从这段唱词的内容,可见仫佬族人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已经总结出相应的自然规律,虽然没有完全的科学依据但是已经充分体现了族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敬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焚香通用》中:“《献花唱》‘明花初采叶青青,梅花落了李花成。……表露出花开花落的自然之美;《献茶唱》‘明茶初采叶青青,正二三月报新芽,滚水将来叶将赖,铜壶里内打莲花。……展现出茶叶细芽泡制之状;《献豆腐唱》‘此物原来在山畚,两块石头磨成它。只叹女人多技巧,打开里面白莲花。……体现出豆腐磨制后的柔嫩之面,以及《献果唱》‘……众圣到坛无物献,粘糍米果献阴官。、《献蔬菜唱》‘……众圣到坛无物献,菜蔬青菜献阴官。”③反映出族人对自然生物的敬畏以及对神灵淳朴虔诚的感恩之情。 从这些唱词中可知,仫佬族人认为世界万物都具有神性,可见神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就如“花”“茶”“果”之类的食物生长在大地,吸日月之精华,取天地之灵气,是敬奉神灵的洁白无瑕之物,能够更有效地将人们的美好夙愿倾诉给神灵;也传达出筑造生态乐园实质上是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的演进过程,教导族人应当主动地去适应万物生长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在《朝上熟科》中的《土主唱》里:“当初出圣有原因只叹国公他计较,挖坏龙脉我尾山。……连时泡呇水如江。……去到王前我就说,从头一二说原章。”④从唱词可知,教导族人不要过度砍伐森林树木、毁坏土地,否则会引发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族人只有顺从天意、保护自然,才不会遭受上天的惩罚。 在戏剧作品中,悲剧有助于人们认识世事之无常、命运之多舛、世途之艰险,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劝诫和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诗可以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令人愉悦和轻松,欣赏悲剧也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可以说,悲剧就是一种强烈震撼情感的艺术,是净化灵魂、提升精气神的艺术。 无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都蕴含着崇高而神秘的意义,隐喻着人生的哲理和教训。从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到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再到中国元代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它们产生的时代与国度都相去甚远,它们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戏剧结构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它们的基本情调都是沉重、严肃、悲壮的,给人的美感是一种“悲感”即“悲剧美感”。 当我们看完一部优秀的悲剧作品时,例如看了《麦克白》或者《窦娥冤》,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感触,就是悲剧美感即“悲剧快感”。而这种悲剧美感主要通过作品所体现的悲剧精神显现出来。 悲剧精神的具体表现有三:一是崇高的境界。崇高也是一种审美范畴。一般而言,悲剧所描述的事件和人物具有很高的真善美价值,给人一种崇高感。二是严肃的基调。严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积极肯定和保护人的价值。三是英雄的气概。英雄人物挺身反抗命运的暴戾、追求精神的自由、捍卫人格的尊严,这时所凸显的英雄气概在观众的审美感觉中特别能够引起强烈震撼和鼓舞。 悲剧英雄一般都有三种性格特征:其一,敢于反抗十分强大的对手,哪怕力量悬殊、情形险恶,也毫不退缩;其二,面对困难敢于担当,敢于负责;其三,勇于赴难,敢于牺牲。例如,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为人类盗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只要说出人类的秘密就可以得到宽恕,但他宁肯被风吹日晒,被兀鹰啄食肝脏,忍受千万年的痛苦,也绝不向邪恶的宙斯屈服。正是这种敢于选择牺牲、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使得悲剧主人公命运虽然悲惨,但英雄崇高的精神却得到永存。 在《朝上熟科》中的《三元唱》里便体现出这种悲剧意味的美感。唱本主要歌颂了三元神的出身及事迹。后半部分则讲的是汤王要投身东海祈求降水,但没有成功,最后是三元飞符引来了雨水,天下百姓方得耕种,草木才能发芽,所以天下百姓“凡有大筵同小会”都要“开列三元作主宾”。其中汤王愿意投身东海一死为族人求雨,可见英雄崇高的悲壮美。 在人类的总体能力还是十分薄弱的蛮荒时代,神和英雄无疑是历史的开拓者,可以说神和英雄是人类理想的集中体现。自从人类有了意识,神和英雄始终是人类生产实践中最有影响和意义的“现象”之一。在中西方戏剧界,英雄是古希腊悲剧和元杂剧共同的主人公,“是戏剧从仪式向艺术过渡时拥有仪式‘魔力与艺术‘魅力的‘半人半神”①,同时也是戏剧表达主观情感的客观形式。英雄与神一样,从其发生学源头上看都源于人类自身安全和保护的需要,人们总是以各种方式致力于塑造英雄形象的存在,使他们的生活获得一种现实的安全感。 在仫佬族人心中36位各路神灵就是守护他们幸福生活的英雄。所以族人会把各位神灵英雄的壮美故事写在唱本上,以此显露出他们对英雄的崇拜。在《地台招兵牛哥科》的《七圣牛哥唱二》中:“一圣牛哥身姓张,我家住在吉多乡。……今日奉书有状请,特来保护你牛羊。二圣牛哥身姓周,仙岩岭上好看牛。……今日奉书有状请,特来保护你耕牛。……五圣牛哥身姓氏,仙岩岭上好干溪。……保你牛羊多兴旺,牛儿对岁得牵犁。”②唱本讲述了七位牛哥各自的身世,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村民的耕牛。 在《朝上熟科》的《婆王唱》中:“……祈求祈保,保得众等头首花男花女花根稳正……拜财主,舍财君,婆王下马领明香。……敬信之人婆感应,五男二女入家庭。”③ 壮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都将婆王供奉为掌管生育的女神,人们通过祭拜婆王来求子嗣,感谢婆王送花赐丁的恩德,同时祈求她保护各家小孩平安成长。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当地,“婆王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仫佬族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隆重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以此对婆王给予族人的庇佑进行歌颂和赞美。 在《朝上熟科》的《花林唱》中:“……祈求祈保,保得众等出名头首花男花女,花枝受父母,父母爱花枝,关头自落,关锁自开,成人长大……拜财主,舍财君,花林太子来赴临。……小奴出世多辛苦,如今出圣好恩施。若是真花着我管,若是虚花着我移。好吃红桃不结子,苦李年年结满枝。若是敬我花林圣,五男二女得成人。若是不敬花林圣,花枝剪坏不成人。今日才郞有状请,花林太子下坛仪。……”①从唱词中可知,花林其神力十分广大,主要负责掌管花枝。在仫佬族人心中,花枝是女性生育能力的象征,族人的子嗣繁衍都来自于婆王、花林神灵的赐予,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族人想要获得“好花好果”都得求告花林神。 在《劝圣科目》中:“《劝雷王唱》的‘……二合三郞饮此盏,保苗五谷满家堂,地台收除灾难上天堂。……、《劝婆王唱》的‘……二合天婆饮此盏,五男二女满家堂。……、《劝公爷唱》的‘……二合公爷饮此盏,收除灾难上天庭。……、《劝龙爷唱》的‘……二合龍爷饮此盏,保灾酒礼劝龙爷。……、《劝社王唱》的‘……二合社王饮此盏,收除愿欵上天门。……、《劝梁王唱》的‘……梁王饮此盏,保哥五谷十分收。……、《劝吴王唱》的‘……吴侯饮此盏,保哥牛马满山头。……、《劝白马唱》的‘……二合姑娘饮此盏,招财进宝入宅场。……”②从这几段唱词中可以看出,仫佬族人敬奉雷王,希望雷王保佑他们五谷丰登;敬奉婆王,希望婆王保佑他们儿孙满堂;敬奉公太爷,希望公太爷帮助他们消灾解难;敬奉吴王,希望吴王保佑他们六畜兴旺;敬奉白马姑娘,希望白马姑娘帮助他们招财进宝。这些唱词内容都很直观地表达出族人对雷王、婆王、公爷、龙爷、社王、梁王、吴王、白马姑娘等神灵的英雄崇拜和敬畏,希望众神灵保护他们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由此而知,牛哥、婆王、花林等各神灵的英雄气概深受族人追捧。经依饭师公对其唱词的吟诵也是在教导后代要向各神灵学习,努力做一个勇敢无畏、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铸就一身本领的人,来为当地造福。戏剧的审美认知作用在这里也得以显现。 三、审美娱乐:寓教于乐——精神的愉悦 戏剧艺术也具有审美娱乐的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观赏戏剧演出满足其审美需要,使人们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通过阅览作品或观看戏剧表演,使人们身心得到快乐和放松。如果说,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实际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思想上的慰藉,那么戏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则给人们带来审美的喜悦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戏剧这种审美娱乐作用主要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古罗马著名的美学家贺拉斯提出戏剧艺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③而“寓教于乐”的特点主要在戏剧的喜剧作品中得以呈现。 喜剧作品中包含着自由和超然的艺术精神。当代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弗莱在《喜剧》一文中说到:“有喜剧精神的人应当去认识生活,承受死亡,保持快乐。”喜剧精神并不是源于一种脆弱的乐观主义,而是出于一种来之不易的深沉的愉悦。喜剧在最初的形式中就展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随遇而安、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喜剧的自由精神就体现在凌驾于生活之上、藐视一切挫折和失败的超脱与豁达上。从喜剧诞生之日起,喜剧的精神就与人类天性中的自由和激情,与人类冲破理性和约束的藩篱后的狂欢紧密相关。 喜剧是笑的艺术。喜剧美感最明显、最直观的效果就是笑。人在沉重的物质和精神的负担下生活,难免会令其感到窒息。喜剧的笑,能使人摆脱生活中的苦闷,从而感到轻松活泼。有人把喜剧称为“春天的神话,因为春天是生机盎然的季节”。{4}人们幽默、欢快的笑是在为生机歌唱。例如,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跳跃着轻松活泼的情调,王实甫的《西厢记》中也同样充满着轻松活泼的氛围。与此同时笑也表达出人们乐观开朗的心态。“幽默是喜剧的最高境界,这是因为幽默不仅包含了讽刺所必不可少的那种机智,而且还充分表现着笑之主体的豁达乐观的胸怀。”{1} 仫佬族“依饭节”通常选在立冬后举办,主要原因是立冬后天气适宜,全年五谷都已经收回,族人忙活了大半年的时间,为了庆祝丰收、调解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于是便聚集在一起举行“依饭”仪式。依饭唱本中有许多喜剧性的唱段,在仪式中通过师公对其相关唱词的吟诵,与族人互动,给他们带来愉悦的氛围,在表达对神灵敬畏的同时给日常苦闷的生活带来一丝乐趣和美的享受。 在《朝上熟科》中,《鲁班唱》便是一个诙谐有趣,具有喜剧性的唱段。“天上桥头又发往,罗城起脚到洛墩。……姑孙孙,姑孙孙,爱你肚里实难还。我在上桥孙孙在,晓你儿女是儿男。姑呴呴,姑呴呴,爱你肚里实难游。你在上桥呴呴在,我不呴你是那个。”{2}这段唱词的意思是:姑娘啊姑娘,你真是又乖又漂亮,我爱你的肚子实在难离开。我在桥上做工你也来桥上玩一玩,我懂得你肚子里面是男是女。姑娘啊姑娘,你真是又乖又漂亮,我爱你的肚子实在难离开。我在桥上你也在,我不勾搭你勾搭谁呢? 这一段表现出鲁班的幽默风趣,来到洛墩桥看到漂亮的姑娘后鲁班便想偷懒。由此可见,鲁班来到罗城后地方化、民族化了,成为了可以和当地族人嬉戏玩闹、插科打诨的地方神灵。与此同时,经过依饭师公幽默风趣的表演,在让族人嬉笑之余,也从中教导族人要安分守己、兢兢业业、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 在《朝上熟科》中《白马唱》里:“前神送福归筵上,白马姑娘又来临。……姑娘住在韶州府,自小生来本姓梁。父母生他三兄妹,生得两男一女娘。一兄二兄去习宇,五亲六眷尽知通。……教得兄会妹也会,教得哥强妹也强。千般武艺熟在手,任走东南西北方。……腰带一条帽一顶,脱下女衫换男装。……头戴红缨骑白马,呼天战地像雷公……一兄认得一兄担,二兄认得二兄装。二兄看来一气死,连时气死不存阳。妹见兄死妹也死,妹见兄亡妹也亡。 ”{3} 从这段唱词中可知,白马姑娘女扮男装来到漕溪第六峒等待两位兄长归来,她恶作剧式地埋伏在路边,准备装成土匪打劫两位兄长,很快就“头戴红缨骑白马,呼天战地像雷公”,将两位兄长打得落花流水,落荒而逃。当两位兄长回到家后,才方知原来是妹妹劫的路,当场气绝身亡,白马姑娘见兄亡也悲伤而亡。其中白马姑娘戏弄式地挑逗两位兄长最终酿成悲剧,极具喜剧意味。再经依饭师公进行表演时便引得围观的族人捧腹大笑,这也是在告诫族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否则就会导致“聪明人反被聪明误”最终造就恶果的发生。 在依饭“送圣”仪式表演中,送梁九官这一段也体现出喜剧性的表演。师公戴上梁九官面具,只见他身扛一根竹竿,竿上捆绑公鸡一只,手持一壶酒,边走边唱。梁九官喝醉了酒,坐在椅子上,讲的是一些粗话、土话,内容是一些男女行房的性交知识,师公其言行举止风趣、幽默,引得旁观的族人开怀大笑,表演的场面十分活跃,热闹非凡。 戏剧作品之所以受人喜爱,得益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们通过观赏戏剧作品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使精神上获得愉悦,体会到故事情节所显现出的美感;也使人们通过观看戏剧表演得到有效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中。对于生产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人而言,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或是脑力劳动,还是在生理、心理上,都需要在紧张地工作之余,通过休息和娱乐来消解自己的疲惫之感。而观赏戏剧演出无疑是一种使人们身心获得调养的好方式,具有畅神益智的功能;而且还可以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戏剧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就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激励人、感动人,将其戏剧作品的主题思想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 师公在仪式中通过吟诵喜剧性的唱词以及表演给日常劳作繁忙的族人获得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放松,让他们体会到了生活的快乐感。同时也教导族人要热爱生活,在辛勤劳作时感到再多的苦涩也要始终怀有一颗豁达开朗之心。 四、结语 依饭唱本是仫佬族“依饭节”仪式产生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唱本蕴含着许多戏剧美学相关理念:其一,戏剧具有审美教育作用。戏剧创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所要表达的伦理观念、道德观念和文化观念,都会渗入戏剧的语言、行动、情境中,给予受众的思想、心理一次强烈震撼,极富有教育意义。仫佬族依饭节信仰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规范,这些伦理规范是以社会稳定、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可以说,这种信仰通过其唱本的道德教育,增强了本民族的聚合力、认同感和自豪感。其二,戏剧具有审美认知作用。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反映着人的现实境况,体现着人的精神状态。依饭唱本是广西仫佬族自然环境、历史沉淀和人文情愫共同融合的民族产物,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其三,戏剧具有审美娱乐作用。它可以赋予观众一种有情趣的审美体验,让人们暂时从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庸俗中解脱出来,从而认识到人的高贵和生命的自由。依饭唱本中喜剧性的片段深得族人喜欢。仪式中,依饭师公依据唱词,扮演神灵与族人互问互答、互侃互嘲。在“牛哥卖牛”“送梁九”等段落中,族人们的笑声、欢呼声不断,场面诙谐、活跃、热闹非凡。这样的场合消解掉了严肃压抑的生活苦涩,每位族人既是节日的观众又是仪式的参与者。从深层次来看,仫佬族依饭节在仫佬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已经起到了“调节器”的作用,可以让人们释放长期累积的抑郁和疲劳。 如果说戏剧是一栋高楼,那么文本就是它得以筑造起的材料。戏剧离不开文本,就像诗歌、散文离不开语言一样。可以说依饭唱本是依饭仪式“活的灵魂”,以戏剧美学视角研究依饭唱本,梳理出仪式与戏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展现和拓宽出仫佬族民族文化的丰富情景,同时为构建广西仫佬族“依饭节”研究体系,完善和丰富广西仫佬族民俗文化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