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柳琴戏起源及艺术特色
范文

    包军红

    摘要: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柳琴戏起源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3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047-01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一、柳琴戏起源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后因其唱腔独具魅力而被人称为“拉魂腔”,此外又有“拉后腔”、“拉花腔”、“控洪腔”等别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改为“四平调”。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命为柳琴戏。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关于它的发展源头,新出版的《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罗列了三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它源子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太平歌”是农民在收获季节为抒发喜悦之情而创造的一种曲调;“猎户腔”则是当地的猎户在狩猎之余。据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结合当地的山川景色和自然音响,形成的一种曲调。

    柳琴戏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时期。在最早的说唱时期,半农半艺的贫苦农民在农闲时,以一家一户或一二人结伴,走乡串里“唱门子”乞讨。唱的节目被称为“篇子”。篇子多反映农村生活。此时的沿门说唱,既无弦乐伴奏,也无服装道具,只有演唱者以板或梆子自打节拍。

    清成丰年间,柳琴戏有了专业艺人和班社雏形,演出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这种戏也叫“对子戏”。对子戏鼎盛时期,柳琴戏班社中出现了如“烂山芋”、“金不换”、“一千两”等职业女艺人。她们在长时间的职业演艺中,形成了句尾委婉缠绵的拉腔,“拉魂腔”基本成熟。

    清末民初,柳琴戏已经形成了七八个艺人,甚至十多个艺人组成的职业班社。俗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十人成大班。”徐州地区的邳县卢家班、睢宁吴壳志班、铜山同义班、董四班等异常活跃。其演出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唱对子”和打地摊演出的“跑坡”,发展成为为庙会会主唱的“会戏”、为富人家做寿或办喜事的“堂戏”,以及请神敬鬼、烧香还愿的“愿戏”等多种形式。随着班社人员的增多,一些大型剧班开始出现,脚色行当也逐步完善。柳琴戏开始进入舞台演出时期。

    约在民国九年(1920年)前后,一些柳琴戏班社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由于徐州交通便利,又是柳琴戏流行区最大的城市,因此,到解放初期,徐州市区就云集了同义班、常胜班、义和班等多个较有影响的大班社。荟萃了厉仁清、王素秦、相瑞先、姚秀云等著名艺人。当时徐州城内分布同兴戏院、群乐戏院、民众戏院、和平戏院等十多家戏院,每日多达十台左右的戏竞相上演。

    1949年之后,在政府的扶植下,柳琴戏得到了迅速繁荣。原有的零散戏班被组成徐州市柳琴一团和二团,1958年又扩建为江苏省柳琴剧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柳琴剧团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为群众送戏上门,每年在基层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文革”时期,柳琴戏历经磨难,各专业剧团被迫解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柳琴戏迎来了第二个春天。被解散的剧团得以恢复,为培养柳琴戏新人的训练班、戏剧学校相继成立。

    1978年,江苏省柳琴剧团演出的《大燕和小燕》参加当年10月的省专业剧团创作剧目会演,反响强烈。此剧后被全国各剧种30多个戏曲专业团体移植。1979年元月,该剧被文化部选调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此后,剧组又随中央慰问圃赴边防前线,慰问参加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战士。1981年,江苏电影制片厂又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上演。一时间,柳琴戏的唱腔回响在大江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柳琴戏第一次被全国瞩目。

    二、柳琴戏的艺术特色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凋”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处,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的唱腔以微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微调式温和缠绵,官调式明快刚劲。柳琴戏唱腔曲调有:哈弦、起板、导板、连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叶里藏花、雷对调、~哟调、老公调、回龙调、垛板、调板、闸板、冒调花腔、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等。此外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调、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组进花园调、小放牛、八段锦、调兵调、叶落金钱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音乐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很多伴奏曲,有的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等。

    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艺术的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2006年5月20日,柳琴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