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民俗文化打碟与瑶族舞的融合 |
范文 | 陈佩 摘 要:民俗文化打碟自古具体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南京白局中的发声乐器“打碟”;另一个是湖北小调中的“碟子小曲”。在经过历史洗礼,文化流传下来到了湖南。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打碟”民俗文化逐渐消失。瑶族多分布在中国南部,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音乐、瑶族舞蹈是来源于劳动与宗教的,舞蹈中道具舞居多。非常著名的长鼓舞、铜鼓舞、盘王舞;民间盛行的还有狮舞、草龙舞、花辊舞、藤拐舞、手帕舞、伞舞等十种。本文将打碟与具有强大包容性的瑶族民间舞相融合,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打碟;瑶族舞蹈;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34-01 一、打碟的概况 打碟是一个碟子跟两根筷子组合在一起的发声器,用以在戏曲、歌曲、说唱中打节奏跟调以节奏。“左手拿碟,右手拿筷,右手打盘边一下,左手轻敲一下,右手打盘底,左手轻敲,右手打盘心,左手轻敲。”边打边唱,一心二用。打碟出现在南京与湖北,经历史流传与湖南。 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打碟在白局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绝大多数白局表演中,打碟不可或缺。然而,南京白局对于湖南打碟的影响与发展来说并无相关历史考证。 在湖北,“敲碟子”叫碟子小曲,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民间技法,不少民间艺人都身怀敲碟子的绝技。他们卖艺时边演唱碟子小调,边表演敲碟子,身受当地群众欢迎。碟子小曲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曲艺,也吸收了明清俗曲的一部分,曲目一般属于单曲体,数量在一百以上。其曲趣及表现力更为丰富,有抒情优美的;有轻松愉快的;有欢悦轻跳的;有活泼风趣的;有低沉哀怨的;等等。碟子小曲起源于何时,无文献可考,由湖北省襄河(即汉水)流域的天门、沔阳、汉阳、潜江一带的俚歌俗曲嬗变而来。流传于江汉平原、汉水流域,其中以天门、仙桃最为流行,故碟子小曲又别称"天沔小曲"。湖北小曲曲牌据说原来有二三百个,上世纪30年代末逐渐失传,现存100个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从长江上游和下游传来的小曲,也有抗战时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艺人从各地带回来的小曲。天门、沔阳是古"云梦泽"腹地,地势低洼,堤防失修,洪水泛滥,"七年淹六水,十年九不收"。每遇水灾,百姓们外出逃荒,敲碟子、唱小曲、打三棒鼓、打莲厢便成了人们外出谋生的一种手段。因湖北与湖南地界相邻,两地商人、平民百姓来往甚多,当时会碟子小曲的穷人也随之流离至湖南,所以现如今的湖南‘打碟就是这样发展过来的。湖南简称为“湘”,从地图上看,湖北在湖南的北面,简称“鄂”,安徽簡称“皖”。在电视剧《洪湖赤卫队》中,有一片段是《手拿碟儿敲起来》,这就是一首经典的“湘鄂皖”小调。 艺人之间对碟子小曲的由来传着许多有关它起源的轶闻传说。其中有一说是,大约百年前,澄湖附近有一财主,每天要丫头给他送五道菜。有一次,丫头不慎把瓷盘摔破,被地主婆毒打后撵出门外,她便带一个碗和一双筷子沿门乞讨,边打边唱,并用悲愤的歌声向人们倾诉身世,激起人们的同情纷纷施舍。后来穷人在讨饭时,也效仿丫头,带一个碗,一双筷子,边敲边唱进行乞讨。后来人们改碗为碟,沿街卖唱,逐渐形成了该种汉族民间小曲。 碟子的顶面直径为四寸,艺人称之为“四寸面”。瓷细质优,外形美观、音质清脆,敲碟子的筷子,质地坚硬,长度适中,以檀木或石竹为上品。敲碟子时要求手腕放松且灵活,掌握筷子与碟子敲击时的回弹力,既有敲击碟子发出声音节奏变化,又有敲击时的多种手势、动作、方向、造型的变化。碟子小曲演唱的形式简便灵活,不论场合,不论形式,不管是稻场、街头、院落、茶楼都可以表演,表演形式以坐唱为主,可一人敲碟演唱,也可以配上丝弦、管弦二人或多人演唱。20世纪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所演唱的曲牌多为江汉平原的俚歌俗曲。碟子小曲句式有“七五七”,“五五七七”、“五五七五”几种结构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规整的“长短句”。音乐结构多为上下句式;在三句式、四句式的结构中,以“起承转合”的结构较为常见。碟子小曲刚流传于湖南时,多见的是乞讨者们用以乞讨时,或者是拾荒者们打发无聊与对感慨生活无奈时的娱乐。 二、瑶族民间舞的民俗特征 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一带,大多数依山而居,生活方式以山地农业为主。瑶族自古以来都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每逢节日,必定歌舞庆祝。从舞蹈的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纪念和敬奉祖先的舞蹈;二是宗教祭祀的舞蹈;三是节令习俗的舞蹈。这些舞蹈内容都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识,具有明显的民俗特征: 1.从舞蹈动作上看,瑶族舞蹈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特点。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舞姿娇健,开朗豪放,舞至酣处,围观者高声吹叫并介入,气氛异常热烈。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动作上,矮、稳、颤是其共同的特点。矮,指腿部下蹲得矮不矮。稳,指舞步要平稳有力。颤,指膝部的上下颤动。颤动时,强拍向下而弱拍向上,颤动必须有力,有弹性感。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态是屈膝弯腰,动律稳重,显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点。从瑶族民间舞蹈动作中可以发现,瑶族民间舞蹈特点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是从瑶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民俗文化的再现。 2.从舞蹈道具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朴性特点。瑶舞都为道具舞,最著名的是长鼓舞和铜鼓舞。此外还有很多传统民俗的道具舞,有狮舞、草龙舞、伞舞、手帕舞等。 3.从舞蹈表演者来看,具有民俗文化的基层性特点。先前,瑶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都是由师公扮演,或由师公为主,配备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最经典的就是祭祀盘王的《盘王舞》。 瑶族原是祖国南方的山居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压迫政策紧紧相逼,还有一些自然原因,长期过着频繁迁徙的游离农耕生活,是我国历史上迁徙较多的民族之一。蹲与颤是瑶族人民山区劳动生活的主要动态,不论爬山越岭、负重行走,或是舂米、起屋,都是靠腿部的蹲与颤去保持劳动的持久性,双膝的屈膝起伏成为劳动中的正常节奏。瑶族是一个支系庞大的民族,舞蹈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蹲颤的动律鲜明地贯穿于舞蹈动作当中。舞蹈动律主要表现在膝部动作上,随着音乐节拍点,双膝有规律的自然蹲颤。上身前俯后仰、膝部上下屈伸,有一种负重感。 三、打碟与瑶族民间舞蹈的融合途径 瑶族舞动律重拍在下,在编创舞蹈动作时,多以瑶民在农耕劳作、小孩戏耍时的动作为原型来编创的。例如舂米时全身左右摇摆,手拿簸箕上下颠簸的动作,在这原始造型上加上瑶舞的基本动律蹲与颤。道具碟子与筷子,左手食指在上拇指在下拿捏住碟子,其余三指中指小指在上无名指在下夹住筷子;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筷子的四分之一处,无名指与小指自然翘起弯曲。在两者相融合为新舞蹈时,瑶舞动律不变,手上拿碟子与筷子的动作参考了敲打瑶族长鼓的套路与走向路。在双手上下甩动或者左右交替時,右、左手配合敲打碟子,发出声音;也有脚下蹲颤动律走步,手上配合花式打碟法,打法有“单打”、“平打”、“双打”、“疾打”、“慢夺”、“翻手打”、“点盘心”、“腾空”、“单花”、“双花”、“转盘花”、“波浪花”、“滑弹”、“碎点花”、“抵顶”、“戳”、“靠”等多种技法。 编创的舞蹈中的一般形式有两种:(1)脚下是跟随音乐简单的走步,加花式的打碟法,例如‘翻手打、‘双花等;(2)脚下复杂且快速、轻巧的步法,加简单平式打碟法,例如‘单打、‘平打等。 为什么会选择打碟与瑶族民间舞的融合?第一、流传了上千年的历史民俗文化打碟在逐渐消失,继承人少之又少;第二、因为历史原因,打碟流传至湖南,加上有许多的瑶族分支居住在湖南;第三、瑶族舞包容性打,多为民俗道具舞(例如:伞舞,手帕舞),而且打碟就是民俗文化中的音乐曲式之一中的发声器,两者具备了相互融合的条件。 对于两者的融合,抱着的是希望中华的传统历史文化不被流失。同时,打碟与瑶族舞的融合也是一次大胆却又是合乎情理的创新,希望这样的创新能够使民俗文化打碟继续流传下去,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登上现代舞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打碟的历史、学习打碟的打法,甚至创编出更多的新颖打法;对于舞蹈而言,希望能在舞蹈世界中注入一丝新鲜的血液,发展更多的领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