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文化在留白中的体现
范文

    曹科波

    摘 要:中国绘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学的精髓。中国画以其辉煌夺目的成就,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了最佳的注解。中国画中留白的内涵十分丰富,留白的运用是画家构思立意、创造意境的需要,可以使画面主体形象明确、突出;中国画中的留白之处是以虚为实,“空”而不空,表现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和立体感,可使畫面更加空灵,意境更加深远。

    关键词:中国画;留白;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59-01

    一、前言

    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留白有着深刻的涵意。中国画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中国画是南海的一颗明珠,经历了千年的孕育绽放出夺目的光芒。中华民族文化的孕育还离不开黄河和长江。石器时代的文明都分布于两条河流附近。从中国原始的岩画、各色陶器,墓室壁画、青铜文明、从甲骨文到山水画,无不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欧美人无法正确理解中国的绘画,很大程度上是无法理解中国绘画中的大片的留白。中国画中的留白,虽似无形,却内容丰富、内涵无尽、意境深邃无穷,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通留白过“留白”可拓展人们的意境和审美观念。什么是留白?留白中体现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内涵?笔者将从这两个个角度深入探讨。

    二、何为留白

    在中国画中什么叫留白,在画面中留下空白就能被称之为留白吗?对于留白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部分人认为留白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①。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彩陶晚周帛画《人物夔凤图》、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阎立本《的步辇图》、宋李公麟的《免胄图》等。

    中国画“留白”的历史当从先秦的“错彩镂金”算起,到六朝的“出水芙蓉”形成,而至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达到了中国画“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而在山水画创作中留白更是得到了充分发展,展子虔的《游春图》用空白虚化远山,营造出了一种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之后,唐代张彦远又提出了“白画”的概念,这标志着中国画留白理论的正式形成。②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通过欣赏者的审美联想,予人以想象之余地,使得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阔,如此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三、留白与传统哲学思想

    (一)中国画留白的哲学起源

    留白艺术的文化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最先提出了“知白守黑”这个朴素的辩证观点,它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绘画“留白的运用”。“知白守黑”,道出了黑与白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古画论中则产生“计白为墨”“计白以当墨”之说,阐明“白”是计划之白、策略之白,墨出形,白藏象;白者为虚,黑者为实,黑与白相辅相成,虚与实互为作用。

    (二)“元气论”对留白的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以“元气论”为基础。把宇宙间的一切都看成是“气”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气”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词。“天地之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明确的指出,由道而气,然后才有万物实体的发生作用。老子的“大象无形”中的“大象”是万物之源。“道”本身在有形世界的体现,是“视之不见”的最完美的形象,即“无形之状,无物之象”。这些无疑引起人们对中国画中留白美学意义的重视。人们从老子所谓“知其白,守其黑”中进一步领悟到“计白当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绘画中的留白因其“道”般的虚无和不确定,却正可以给人以无穷的联想以及无尽的意味。

    南朝谢赫提出的中国画的“六法论”,第一句即“气韵生动”,“‘气既是创作的起点,又是终点;既是创作的目的追求又是创作的结果展现,也是审美的鉴赏标准。”吴昌硕说自己“苦铁(其号)画气不画形”正是此表现传统的近代阐释。气韵则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生命能量。气韵之所以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标准, 一方面它与画家的人品、气质、修养、性格、情感有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它与画家的技巧技法等专业知识密不可分。普通人经常把“气”作为一个生命能量的代名词来理解,而画家把“气”看成艺术作品的内在生命力,把“韵”看成是一种艺术的魅力,“气韵”则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的生命能量。在掌握“气韵”方面,中国画上的“留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留白”的空灵感为气韵、生动、传神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画家凭借在画面上留出的大小不等的空白,看似普通,有些细小留白在一般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 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黄宾虹先生有句名言:“一炬之光,通体皆灵。”这些微小“留白”承托着画面灵魂的作用。黄宾虹先生和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作品可以说是“留白”上的典范。在花鸟画中如画飞行的鸟、游动的鱼、跑动的禽兽等往往也是这样,笔笔相接则易“死”,笔意相贯、笔断意连则“活”。“留白”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依靠穿插交错,把“留白”按面积的大小、形状的变化巧妙地过渡,达成画面上下左右间的呼应。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留白的影响

    中国传统道家美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美学强调与自然同道,反对一切人为形式存在的美,要求“无我、无心”。把主体融化于客体的生命之中,与自然同呼吸,把主体的一切主体意识消融于“无”的状态。而“留白” 艺术恰似在密密丛林的谷底攀爬向上之人在遮天蔽日的状态下登上山顶,远眺前方,目极无穷的爽朗。“留白”艺术把人的一切尘嚣烦恼、个人荣辱、欲望全部忘掉,要静,要虚,要坐忘,要像飞出囚笼的小鸟,尽情飞翔于蓝天里,群山上,要“澄怀味象”,使心灵深处纯洁明澈,光照如镜。大面积的“留白”使画面产生神怡、飘渺、“欲说还休” 的效果,这样的“意境”更加驰骋人的思维,而使人进入“空白”的世界,忘其“我”的存在,陶醉于那“白”的光亮之中,进入“无我”的超越之中。

    相较之下,构图满盈,四框皆壁,山势布满画面,密闭透风,除了高昂、亢奋、雄奇等阳性特征带给人紧张情绪外,阴柔明显不足,缺乏那种清净、闲适、空灵带给人的放松与惬意。随“道”而行,带给人的必然是“道”的心理上的释然。是由自然中可见之“象”引人进入“象外之境”的旷然大度和无限超越的极言,而极言的最终形式表现在中国山水画上就是“空白”。南宋的“马一角,夏半边”堪称这种表现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上常是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画面中大量留白,“水涨阔而沙岸全无” 的旷远意境空灵呈现,乃是一种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淋漓尽致。譬如欣赏马远风格洗练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其笔法遒劲奔放,将复杂的景物提炼概括成最简单的画面:一叶舟,一渔翁,巧妙的以大片留白突显出江水的辽阔,反映出渔翁的悠闲。

    三、结语

    中国画的留白体现出中国文化、绘画艺术及哲学思想的精髓。作品的构思、立意乃至意境的创立,都与其密切相关,因而它是中国文化、绘画艺术美的一大特征和精髓之一,是中国艺术美学的优秀传统。作为传统,乃是历代创新的累积结果,传统的优秀,其本质就在于创新精神。

    因此,要继承并发展中国绘画的优秀文化内涵,其中就不容忽视对“留白”的深入研究与发掘,从而使民族艺术更加繁荣,中国绘画艺术更臻成熟完善。

    注释:

    ①林晓鸣.艺术创作中的留白[J].大众文艺,2010.

    ②陈传习.中国山水画史.

    参考文献:

    [1]陈传习.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墨.中国美学与中国画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4]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文艺出版社,198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