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国画山水写生中的造型与造景 |
范文 | 黄璐瑶 摘 要: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包括山水画、彩墨画、工笔画等等。近些年来,国画山水写生在千百年的文化环境发展中,呈现出了多种派别。人们围绕国画山水写生中的造型与造景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本文针对国画山水写生中的造型与造景的美学价值、表现特点及具体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国画;山水写生;造型;造景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57-01 在国画山水写生中,造型指的是由视觉元素所构成的具有某种意味的空间形态。造景元素的分类可以分为水体、建筑、小品、地形 、植物等类别。而不管是造型还是造景,绘画者都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结合不一样的山水景致,进行艺术化的归纳和分类。 一、国画山水写生中的造型与造景的价值含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道:“有造境,写境,此理想与写实派之所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在造型中,画家只有按照自己的理想,描绘出理想的生活图景,才能够创造出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造型与造景的区别,可以通过写生创造这一过程体现出来。主要分为写景、写实、写意这三个部分。南朝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到“传移模写”即是向传统、经典学习。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强调临摹的实践意义。而通过写生,画家能够借助于实物临摹的形式,在画面中融入更多的绘画技法。通过对绘画对象的深入观察,吸收山水写生的创造源泉。通过对真实景物的实景创造,加深锻炼绘画者描绘实物的能力和方法。第二步,要在掌握第一步写实写实的基层上,对景物不做如实的描摹,而是结合绘画者的创造技法和精神本质,创造出“写意不写实”的山水创作。第三步,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要在具体的实践中融入画家本人对山水绘画的切身感受和深刻体会。 二、如何增进国画山水写生中的造型与造景 1.造型与造景的形式美感。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中指出:“东方艺术形式倾向于主观的一面,其形式艺术具备相当的价值”。在国画山水写生中,造型与造景也应该具备深刻的形式艺术。笔者认为要想研究造型与造景的美感,绘画者首先要从宋朝的理法、志趣上进行研究,从宋代小幅的扇面、页册开始临摹练习。要在构图形式上,体现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宋代山水国画讲究“格物”,因此画家就要针对画面中的承转结合,体现山水绘画丰富的气韵和意境。在绘画的过程中,绘画要结合自身的经验,保持中国山水画的绘画精髓。其次,要在山水绘画的研究过程中,保持深厚的哲学思想。要在作品中传递有深刻的意境。要结合《芥子园画谱》《山水基础技法》《百石图谱》等入门书籍,清晰深刻的分析各家山水画的构成特点,从山水绘画技法、构图、笔法、墨法、色彩等形式,实现从远到近、从主到次的造型。 2.山水国画中的颜色造型。清朝刘松年在《颐园画论》中写道:“作画应该从水墨起手,如墨能分五色,赋色制作更加容易”。在造型、造景的构建下,传统国画中画色的丰富、协调会使山水国画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例如,在山水国画上,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条水文,其颜色都应该符合“黑白灰”的颜色协调美感,对于有把握的地方可以直接采用重墨,颜色更加浓烈厚重。反复多遍加深墨色的浓烈程度。作者应该根据画面的实施效果,决定具体的墨法和颜色。如攒三聚五法、介子点、菊花点等等。要根据输液的疏密、色彩、阴阳,从而记录出更加奇特的山石树木。在颜色和光影的构成下,加强颜色造型的实施力度,从体现绘画的写实,构建完善和谐的山水绘画形式。要将墨与色高度统一起来,体现出更加浓郁的绘画个性。使颜色和国画中的一山一水相互依托,使畫面体现“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正确处理颜色、墨色之间的虚实关系,增加了山水墨色的韵味性。要从临摹中学到的经验,扩大到山水形状、纹理结构,并结合景物的角色位置、比例关系,构建一个具备深厚审美价值的造型与造景法则。使山石的脉络、树木的形状、景物的布置更加符合画面的效果。 3.山水写生中的造型与造景。潘天寿曾经说过:“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在山水写生中的造型与造景艺术上,线是中国绘画的灵魂,也是最基础的语言构成形式。线的出现即是画家的主观创造,而是对形体不同质线条感的具体体现。通过不同层次的线条皴法,能够表现出山水造型与造景所体现出来的气质、神态。通过采取散点透视等形式,构建多视点的二维空间。重在写意传神,并且不拘泥于具体物象的形势。而是要以情造景、隐因心造景,创造出一个“移生动质,变态不穷”的艺术空间,例如,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作者通过对千山万壑、层峦叠嶂、烟波浩渺的造型归纳,融入了“均衡性性”“三角形”“对比性”等构图概念,使这幅山水作品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艺术美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画山水写生中,绘画者要通过明暗、透视、色彩等不同的构成方法,理解山石形态、树木规律,掌握国画山水笔墨造型、造景的表现方法。增强绘画者自身的艺术能力。尤其是要结合国画山水临摹、写生、创作之间的关系。深刻了解国画山水写生中造型与造景的价值深度,着重梳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脉络,了解和掌握各朝各代的主要特点和风格、流派。通过造型与造景的相互融合,使画面中的石体、水体、植物以更加优美的表现形式浮于画面之上。 参考文献: [1]袁跃奇.笔墨造型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7) [2]陈辉.笔墨当随造型[J].美术观察,2009(02). [3]马援.造型 境界 笔墨谈[J].美术报,2008(02). [4]王雪峰.山水画临摹与写生创作[M].上海:美术出版社,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