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揭开矛盾的面纱
范文

    张一妹++张一高

    摘 要: 阅历成就作家,《面纱》这部小说便是作者毛姆游览中国所创造的作品之一。小说刻画了一位跟随丈夫来到中国的女性从堕落到觉醒的心路历程。书中充实着对大环境中国的种种描写,时而是梦幻的东方仙境,时而是落后的殖民地,体现了作者毛姆对中国的矛盾情结。

    关键词:毛姆;面纱;中国形象;矛盾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092-02

    一、前言

    文学作品如同一面镜子,透過文字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作者的心理构图。英国作家毛姆一生游览四方,种种阅历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也使其作品带有几分异国情调。二十世纪初,毛姆根据其在中国游览的经历创作了几部小说,《面纱》便是其中之一。尽管《面纱》并非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但其戏剧般的空间结构、跌跌宕宕的情节设置、力透纸背的行文风格还是吸引了众多评论家和读者们的注意。小说中描写的中国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之间,一方面是贫穷落后的殖民地,一方面又是世外桃源般的乌托邦,这样对比强烈充满矛盾的中国形象充斥在整部作品之中。

    故事以中国香港和小城湄潭府为背景,描写了经历婚姻、出轨、惩罚、自省一系列事件之后,女主人公凯蒂褪去生活的浮华面纱,开始对人生重新认识与定义的过程。作者透过一个跟随丈夫来到中国生活的英国女人之眼,展现了二十世纪初西方人视角中复杂矛盾的中国形象。本文将通过人物刻画、自然环境、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这种复杂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二、丑陋落后的殖民地

    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家爱德华·萨义德看来,至少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就通过各种话语如文学、历史编撰、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建构了东方。东方只是被西方话语创造出来的“他者”。相对于西方的优雅、文明、先进,东方是卑劣、愚昧、落后的标志。毛姆几次游览亚洲,对东方的看法自然而然带有西方人的通病,将之歪曲、丑化,这也体现在了作品之中。

    这种落后的中国形象首先体现在人物刻画上。透过女主人公视角所看到的中国人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这些中国人的形象都是丑陋粗鄙的。书中出现的第一个中国人形象是古董店的老板和伙计,作者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语言描写,只说他们个子矮小,长着胖脸,店里弥漫着刺鼻的鸦片烟味儿…这隐含了以作者为代表的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鸦片成瘾的黄种人。接下来小说中出现了对下层人士的描写,如轿夫和乞丐。轿夫这一东方独特的社会职业,是一种交通落后、运输不发达的象征,从事这种体力劳动的人,在作者看来则更加肮脏卑微。轿夫们“手里比划着想要引起她的注意…陌生的语言和低沉的喉音都显得神秘莫测。令人惊惧。”①语言本是用来沟通的,语言不同自然阻碍了东西方的沟通。轿夫的比划似乎更趋向猿类,在作者看来,这和趋向高级人类的西方人分属两个等级。轿夫代表着原始落后的种族,而坐在轿子上的女主人公则是现代进步的种族。书中还反复提及到乞丐,将乞丐和疯狂联系在一起。“他赤裸的两腿枯瘦如柴,头上盖着粗硬的灰发,两颊凹陷,眼神狂乱,简直就是一个疯子。”②小说中还多次提到儿童,儿童本应是天使、是希望,纯洁无瑕,然而作者笔下的修道院儿童更像是细菌一样的存在。作者将他们比作小虫子,一个个面黄肌瘦,鼻子塌扁,几乎没有正常人的模样。这种描写带有明显的种族歧视色彩,此外,小说还对弃婴现象进行了夸大和误导。种种人物刻画都体现了作者西方人所持有的对东方人的固有偏见和歧视,处处彰显自己的优越地位。

    小说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加深了中国贫穷落后这一形象特点。湄潭府于女主人公而言,是地狱、是责罚、是受难。这是一个病菌集中地,丈夫为了惩罚她将她带到此地。在这种暗沉的心态下,湄潭府这个异域小镇变得更加可怖。细长绿叶的抖动,让她觉得仿佛有人在暗中窥探她;散乱的小土丘也好像你推我搡;走到窄路时,还碰见了一口黑暗中闪着白光的棺材;远眺河面时,帆船在幽灵般的光线下寂然、神秘。进入城市内部看到的景象也让恐怖情绪进一步升级,神像摆在街道上,堆满祭品;人烟稀少,道路肮脏,哀乐从房中飘出。这座小城在与凯蒂的生活环境相差太多,仿佛另一个维度的空间,黑暗而压抑。

    作者对意识形态的描写同样体现了西方的文化霸权思想。将中国的意识形态视为落后的、倒退的,渲染弘扬了西方宗教的伟大神圣。相对于瘟疫爆发的中心地带,修道院的工作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安排在瘟疫的包围中坚持着,显示出面对威胁的冷静和务实,事实上近乎一种讽刺…”③修道院变成了人间天堂,基督教成为了拯救东方人民的救世主。照顾病人,抚养孤儿,修女们整日忙忙碌碌。相比之下,庙宇则是一片凄凉景象。悲戚的气氛笼罩着佛堂,和尚也仿佛随时如鸟兽散,庙堂似乎不待时日便会败落。毛姆对佛教的认识是浅薄的,在他的观点中,佛教并不能够真正救赎人类。这种不客观的意识形态与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相互配合与呼应,正是毛姆固有的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体现。殖民者膨胀的自我感觉只有在和他者相比较时才能维持,“使一个殖民地的民众看起来越偏远、原始和奇异,剥削和压迫似乎就越合法。”④作为他者的中国不能为自己发声,只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殖民地形象。

    三、美丽神秘的乌托邦

    一面是落后的殖民地形象,另一面,毛姆又将中国描写成神秘的东方桃源。作者通过人物刻画、自然环境描写、意识形态展现这三个方面将神秘的中国面貌呈现给读者。

    (一)人物刻画

    作者着重描写了在华英国人沃丁顿这一人物形象。沃丁顿是驻扎在湄潭府的海关副关长,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精通汉语,对中国文化也感受颇深。东西方两种文化在其身上碰撞和融合,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沃丁顿是以凯蒂为代表的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在凯蒂的觉醒之路上担当了领路人的角色。在与凯蒂的一次交谈中,沃丁顿给出了对凯蒂婚外情对象查理的侧面评价,指出其腐败堕落的真实面目,使凯蒂的认知开始了一点点转变。“他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中国人的观念,认为欧洲人粗鲁野蛮,生活荒唐愚蠢,只有在中国过的那种生活才能让一个有理智的人洞悉其中的几分真实。⑤神秘面纱的一角被掀开,在沃丁顿的引领下,凯蒂得以瞥见一个含意悠远的世界。她的视角开始全新审视,作者笔下的中国也开始了转变。沃丁顿的妻子是一位满洲格格,抛弃家族与沃丁顿私定终身。作者对满洲格格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脸上一层胭脂,嘴上厚厚红粉,眼睛斜睨,身形纤美。这一外貌特征符合长久以来西方对东方宫廷女性的想象与审美。毛姆将满洲格格冠以智慧光环:修长的手仿佛握着未知世界的钥匙;众生的忙碌苦乐在她面前也荒诞不经。从这种近似菩萨的形象可以看出毛姆对中华文明的崇拜态度。与满洲格格的见面尽管没有直接的语言交流,却使凯蒂感受到了这位女人身上所代表的灿烂文明,产生了对东方的崇敬之情。沃丁顿这一形象更像是毛姆的化身,代表的是毛姆亲历中国后对中国进行的重新思考以及对自身西方偏见的反思。而满洲格格使凯蒂认识到,东西方不仅在物质上分属两个世界,在精神上也是如此。虽为殖民地,东方的文明远远超过西方。

    (二)自然环境描写

    毛姆在揭开殖民地贫穷落后的面纱后,又展现了其桃花源般美丽的一面。目睹了瘟疫肆虐的惨状,宁静美丽的田间自然风光让凯蒂的心安适下来:原野舒展,山丘密匝,稻田蜿蜒,微风惬意。对于遠离家乡、遭受心理折磨、还可能随时感染疾病的凯蒂来说,舒适的田园景象可以带来放松和安慰。“不可思议的是,当人类在痛苦挣扎、在恐惧中走向死亡时,大自然竟会如此无动于衷。”⑥死亡面前,大自然展现给人类的是博大的情怀,让人们忘却生死,与山水融为一体。这种展现是被工业文明淹没的西方所向往的,以凯蒂为代表的西方人渴望借此开始自己新的追求,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

    (三)意识形态展现

    中国世外桃源的形象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体现在道家思想上。毛姆借沃丁顿之口说出了他对道家思想的理解与感悟:万物由道所生,又回归于道,让一切顺其自然。沃丁顿在这个瘟疫小城生活多年,熟知且热爱中国文化。庄子的思想使他看淡了一切,笑对生死。遭受情感危机找不到出路的女主人公凯蒂受沃丁顿启发,也领悟到了道家思想。道家的文化吸引着她,指引着她走出困境,走向觉醒。二十世纪初的西方,战争横扫了文明与和谐,工业发展桎梏了人类的精神自由,庄子淡然的处世态度正是焦虑不安的西方人所梦寐已久的精神处方,如一剂良药抚慰安稳着人们动荡的内心。至此,毛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与之前殖民地形象不同的中国印象——崭新、美好、和谐的世外桃源。

    四、结语

    西方文学作品中,从古至今不乏对中国形象的描写与刻画,然而客观全面的并不多见。西方作者无论多么接近或了解中国,似乎总是摆脱不了不自觉的滤镜。“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⑦文字如明镜,作品呈现的是作者自我欲望的投射,《面纱》这部小说展现了毛姆对中国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视中国为落后殖民地,一方面视之为神秘桃花源。这种矛盾的中国印象就如同盖在事物上的薄纱,随着文字脉络舒展,逐渐被风掀起,随风摇曳,时而清晰,时而隐约。

    注释:

    ①威廉·萨默塞特,于大卫(译).毛姆.面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190.

    ②威廉·萨默塞特,于大卫(译).毛姆.面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135.

    ③威廉·萨默塞特,于大卫(译).毛姆.面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126.

    ④丹尼·卡瓦拉罗,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文化理论关键词[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120.

    ⑤威廉·萨默塞特,于大卫(译).毛姆.面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105.

    ⑥威廉·萨默塞特,于大卫(译).毛姆.面纱[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135.

    ⑦姜智芹.当东方与西方相遇——比较文学专题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8:32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5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