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岭南文化映照下的广场舞创编 |
范文 | 王纯 摘要:广场舞是现今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一,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传播地域文化、时代风采。笔者从自身创编的作品《芭雨戏蕉林》为着眼点,分别从动作元素的提炼与编创、道具元素的运用与体现、构图元素的编排与设计三方面具体描述广场舞创编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地域性特征等内容。 关键词:广场舞;创编;地域性风格 中图分类号:J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03-01 广场舞《芭雨戏蕉林》是笔者2016年创编的广场舞作品。隶属于广州市白云区的金沙洲畔是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的发源地,笔者以此为灵感来源,细腻地刻画了雨打芭蕉的轻盈柔美。该作品曾荣获2016广州市羊城之夏系列活动广场舞大赛一等奖和最佳编创奖。广场舞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新时代下广大人民的精神风貌。广场舞的创编应考虑广场舞蹈的表演场地、表演人群、受众人群等各方面因素,因此编排广场舞时一定要簡单易学,而且舞姿还要舒展优美,节奏也要轻、重、缓、急,让人们能在舞蹈中寻求快乐,在舞蹈中强身健体,在舞蹈中陶冶心灵,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一、动作元素的提炼与编创 “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民间文化是创作和创新的依据和根基。这就要求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要介入对特定对象的深入学习和研究,从而突显特定对象的符号特征,得到族群的文化认同。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充满诗情画意的风俗图景令世人久久不能忘怀,笔者从“芭蕉”“戏雨”中汲取灵感,以“轻”、“巧”、“媚”、“美”为动作轴心,通过符号性动作的加工、修饰性动作的加工和象形性动作的加工三方面形成作品动作元素的创作与编排。 广场舞的舞姿、步法及结构通常简单易学,既能娱乐健身又能益智健脑,因此笔者也遵循这一原则,在动作的编创中大量运用节奏完整的脚下步法,辅以上身的优美舞姿,表现岭南女子的曼妙轻盈。同时在高潮部分运用十字步、原地旋转、波浪等动势体现女子在雨中嬉闹的热闹场景。在动作编排上大量融入方向变化、节奏变化、形式变化等形式丰富动作表现力和张力,伴着轻快的舞蹈音乐,突显岭南地区的妙曼女子欢愉的生活状态。 二、道具元素的运用与体现 舞蹈道具是舞蹈中肢体语言的延展,道具的来源往往只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具,却在作品中通过编导匠心独运的编排,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在广场舞的编创中,编导也经常使用生活中常见的道具进行舞蹈创作,扇子、手绢、花棍、长绸等等更是常见的道具类型,道具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和可舞性。笔者创编的《芭雨戏蕉林》,使用了芭蕉叶作为道具,一方面点题,突出“芭蕉”二字,另一方面凸显出道具“一多对应”的功用。芭蕉叶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植物,在女演员演手中上下翻飞,延展动作形态,丰富构图色彩,同时还是雨幕下的“伞”、嬉戏中的“扇”、飘摇中的“船”等,这种“一多对应”的功能,不仅增强了舞蹈表现力,还极大地拓展了舞蹈的变现空间和表现能力,用艺术化的舞蹈道具、舞蹈动作来展现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实物,既是一种“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再现,又强调了“艺术不得脱离生活实际”的真谛。 三、构图元素的编排与设计 广场舞的表演,因是在空旷的广场或者空地上,观众可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来观看和欣赏,这就有别于舞台化的舞蹈作品,观赏点就一面,即正面,而广场舞可以说是四面都是舞台,四面都是观众。因此在广场舞的创编过程中,舞蹈的构图不容忽视,如果没有队形变化,广场舞在视觉上会显得单一、呆板,不够全面。丰富的队形变化会使广场舞看起来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尤其是大型广场舞它的构图既要简单,还要大气,更要有艺术性。 笔者在编创时除了强调舞蹈语言要颇具风格外,更是寄希望于通过队形调度来体现“蕉林”与“戏雨”的丝丝情愫。24位少女从“圆”缓缓流动成长斜排,勾勒出芭蕉柔美的线条,波浪形的上下摆动好似潺潺流水,寓意着人们在美好生活的沐浴下,幸福美满;大块状的舞台调度,或块状、或圆形、或对角线、或大竖排,通过脚下步法进行走位,一方面活化构图意识,另一方面突显作品的活泼与灵动。 四、结语 通过广场舞《芭雨戏蕉林》的创编实践,笔者认为对于广场舞的创编,应当更多地创作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遵循当地地域性风格特色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舞蹈作品,更好地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从而真正做到和提升文化自信,做到文化自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