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论工笔画与水彩画在表现技法上的融合 |
范文 | 黄丽英 摘要:工笔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呈现多元化转变,各种西画技法、形式、构成等影响着工笔画的发展。如今工笔画出现了不同形态,主要有两方面:自然写真和意识流表现。随着西画传入中国,中西方绘画碰撞使得工笔画的技法和表现形态都有了新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工笔画与水彩画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间的某些特点可以相互融合以产生新的化学反应,以达到革新工笔画的目的,一改传统工笔画技法和题材总是变化甚微的现象,主要从色彩与技法入手。 关键词:吴水彩画;工笔画;色彩;技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78-01 一、工笔画出现的形态 (一)自然写真 工笔画中的“写实”应与西方所谓的“写实”区分开来。工笔画的写实实质是在传统写意造型的基础上结合西画的科学写实造型创作出的一种形象,看似生动逼真,却没有准确的透视,即为自然写真。 (二)意识流表现 崔进、陈林、杭春晖等一批新型工笔画家采用中国工笔画语言,从自我精神状态的反思出发,或借鉴当代艺术的表达样式,从而形成“语言”、“语义链接上的重新组合,并构建了新的工笔画的“语意结构”。 二、水彩画在中国的发展 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环境、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步发展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彩画。广州外销画是中国水彩画的最初表现形态,如《远眺广州成》是受西方水彩画的影响,是对西方水彩画的模仿。它运用了西洋水彩画的技法,来描绘中国的人物、风景,创造出一种真实感、表现细腻、色彩明快的风格。初期学习水彩画并没有摆脱模仿的痕迹,表现为“带有西洋味的水彩画”,反映出中国水彩画在萌芽时期的形态。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无论是老一辈水彩画家还是青年水彩画家,都努力探究生活,了解身边事物,利用水彩画来反映中国的新面貌。写实的表现方法,顺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欣赏水平相适应。因此写实风格得到确立。并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同时奠定了中国水彩画的传统模式。 三、工笔画与水彩画在用水方面的共同点 水在工笔画和西方水彩域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工笔画还是水彩画,用水都是不可少的。水是水彩画的灵魂,水在水彩画中不仅起着调和水彩颜料的作用,还可以衔接画面,使画面顺畅自然,水韵生动。水彩颜色随着水的流动在水彩纸上产生的斑驳水迹,亦能使画面产生肌理的效果,利用水渍及水的流动产生偶然效果是水彩画的一大特点。工笔画同样在用水方面也很讲究,水分的多少决定画面的干润的变化。新工笔画中跟水彩画一样常会用水和色交融、冲撞来促成画面背景独特的肌理。 水的流动往往会给画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工笔画与水彩画的共融之处就在于水的运用方面。中国的工笔画与水彩画的用水也极为相似,工笔画用水分染颜色,水彩画用水撞颜色,二者方法亦可以相互借鉴。徐华翎的工笔画就是融入了水彩画丰富的水色造型方法等绘画的语言元素。 四、水彩画与工笔画的融合 (一)色彩 水彩画颜料经水调和后,较多的顏色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其中尤以普蓝、柠檬黄、翠绿等色最为透明,其次是群青、桔黄、朱红等。而土红、土黄、煤黑、褐色则不很透明,但若多加水调和,降低其浓度,也可以出现透明效果。水彩颜料中的群青、赭石、土红等属矿物性颜料,单独使用或与别的色相混都易出现沉淀现象,这些颜色可以弥补传统工笔画中色彩单一变化少的不足。在当代工笔绘画的创作中可以运用不同颜料的特质进行绘画。水彩颜料的色依据光谱色环制成,色彩极其丰富,当工笔画中需要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色,可以使用水彩颜料,根据颜料的调配过程与效果不同制造出符合画面需要的程度。 传统工笔画的赋色具有装饰性的特征常用一些矿物质颜料,如石青、石绿、金粉等等,它们在调合的变化中,也不是在自然色相的还原上,而是在画境的要求上。如果将水彩画透明颜料运用在工笔上,在传统高对比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纯度的色相,那不仅会丰富当代工笔画色彩,而且用色也能具备水彩画醒透的特点。 (二)技法材料 工笔画和水彩在材料上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首先都是以水为媒介,画笔可以通用,作画时,水分的多少要视绘画题材和画面效果而定,并且与所选纸张的吸水性有直接关系,气候的干湿也影响着水的运用。工笔画运用熟宣、绢等作画也需考虑画面水分含量。近年来也出现了近似于水彩纸的日本宣纸和各种颜色的粉签、金潜纸。 技法上,当代工笔画也运用很多水彩技法。水彩画一般的绘画程序就是要先将画纸打湿,然后再加涂颜料。如果一次涂色深度不够,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涂色。这个“叠色”过程和传统工笔画上胶矾的绘制方法极其类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