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意蕴表达 |
范文 | 唐美琳 摘要: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用其独特的写作技巧,表达出女性视域下的意蕴内里,呈现出生命的恒久气质,为读者解剖生命的意义,拓展新的精神空间及思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弗吉尼亚·伍尔夫;灯塔;意蕴表达 中图分类号:1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060-01 一、伍尔夫的女性主义基本观点 英国女作家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青年时代的伍尔夫无限的风光,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的成员之一。 女性主义是伍尔夫思想的核心,伍尔夫曾说:“独立,对一个女人来说乃是第一需要。”她认为独立女性应该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有一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此外,她还认为记忆是生命的根基,而童年的记忆则是每个人生命中最深的根基。除此之外,在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中,独特的女性意识是她所强调的,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而这种女性意识建立下的女性主体是向社会现实、向历史开放的,当然也是向男性开放的,是紧紧与社会现实、与男性聯系在一起的。 二、《到灯塔去》的简要阐释 小说主要叙述了拉姆齐全家和朋友们在海滨别墅度暑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六小儿子詹姆斯,如果翌日天晴,就乘船去游览矗立在海中岩礁上的灯塔。但由于气候原因,詹姆斯到灯塔去的愿望被按上了暂停键。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拉姆齐夫人的离世后,詹姆斯如愿以偿和家人到灯塔去,但岁月已逝,不复过往。这部小说简单的情节下实则呈现了独特的意蕴表达。小说共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的标题各有其不同的象征含义。第一部分的标题为“窗”,它是一种生活的投影,沟通的框架,同时也为众人心灵的延伸。拉姆齐夫人透过窗,观见人事,内心的暗涌以及灯塔之光。第二部分的标题为“岁月流逝”,拉姆齐夫人的溘然长逝,使得这段时光填塞着寂寥、黯然、压抑。第三部分的标题为“灯塔”,拉姆齐先生一等人前往灯塔,詹姆斯实现幼时的愿望,莉丽也完成了她的油画,在记忆与心灵的程度上,小说人物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旅程。 三、“灯塔”的生命意蕴 灯塔,是现实生活所想抵达的地方,是心灵安住的地方,承载着深刻的意义表达。前往灯塔的过程似一场生命里的远征,需要挑战克服来自生理和心理上的缺憾,这场征途浩瀚,长达十年之久,有来自战乱的是非,还有亲人的离别,而抛却来自时空的艰险过后,生命的涅檠随之而来。 远离陆地的灯塔,美丽而神秘,它是拉姆齐夫人形象的载体,另外作为一种精神依托,人们对它怀揣无限的遐想与憧憬。灯塔对詹姆斯来说,就是日思夜想、向往已久的神秘之境。在涉世未深的孩子眼中,灯塔就是一处隐秘的存在,它遥远而又不可捉摸,难以企及却又令人心向往之。詹姆斯将灯塔作为人生一个沉甸甸的愿望,它不仅承载了儿时的美好幻想,而且作为一项母亲带来的承诺。对拉姆齐先生而言,前往灯塔即是奔赴一场与拉姆齐夫人的相遇。拉姆齐夫人光彩照人,是一位贤惠的妻子和温柔的母亲,他将拉姆齐先生当作生命的核心,对爱挚诚,用爱延续爱。莉丽如另一个拉姆齐夫人,但她多了几分女性意识,她勇于挑战来自男性的权威与压力,在拉姆齐先生寻求安慰时,她不同于拉姆齐女人作为一名传统的家庭女性,随时伸出安慰与同情的援手。另外,她将作画看成自己的事业,即使这是一个女画家不被理解的时代。独立而又坚韧的莉丽,是这个男权社会少有的拥有个人色彩的女性。当抵达灯塔,莉丽完成了逾期十年的画作,同时也寻觅到另一重生命的意义。 线性时间意味着生命的一去不复返,“到灯塔去”含有一种朝圣的意味、,追求生命中令人向往的意义。灯塔给人光辉照亮生命,同时也埋有黯淡的种子。无数个体生命融进了人类共同的灯塔追寻之中。到灯塔去,犹如人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写照。伍尔夫借助灯塔这一象征意象解读了生命的意义。 死亡只是生命自我循环的一个阶段,个体生命亦非孤立的实体,而是嵌制在人类记忆的一点斑斓,千千万万的个体绘制人类生命的群体记忆,永恒不息,生生世世。拉姆齐夫人虽溘然长逝,岁月已逝,但总有人将她怀念一生,以永不服输的姿态奔赴灯塔,跨越生死,让生命延续,走向永恒。在这个到灯塔去的框架内,各种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互相应和,每个人的内心独白就如生命一样循环往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万花筒般的心理印象以及人物的自我审视也在到达灯塔那一刻揭示出来。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芙.到灯塔去[M].瞿世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王欣,张志君.《到灯塔去》中象征意象的内在诗化意蕴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3]秦红.永恒的瞬间——《到灯塔去》中的顿悟与叙事时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02). [4]赵婧.解读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生态女姓主义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李嵩岳.塔之惑:也谈弗吉尼亚.伍尔夫《倒灯塔去》中的象征主义[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