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艺术类院校“乡建热”下的设计反心思 |
范文 | 蒋泽云 摘要:乡村建设热正在各艺术类院校兴起,有着独特地理位置的四川美术学院更是将乡村建设作为己任,以艺术的力量为乡村建设助力。但四川美术学院近年来开展的与乡村建设相关的设计艺术展览和活动也引起人们的疑问和困惑,而对这些疑问和困惑的分析,也引发了在乡村建设中的设计反思。 关键词:乡村建设;设计反思;四川美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6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261-02 四川美术学院位于西南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艺术有着不一样的风貌和目标,也使其师生对乡村有着独特的感情。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四川美术学院的师生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积极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艺术的力量,而艺术与乡村建设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川美的热点话题。参照之前的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案例展、重拾营造——传统村落民居营造工艺作品展、“美丽中国行”——西南乡村建设创新营建人才培养计划成果汇报、“一镇一品传统古镇特色创新设计成果汇报展、“亲情家园开放形式”中波互鉴与互建:巴渝原乡在地工坊成果展等等设计艺术活动,和在这些展览之后的2018年10月12日,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了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艺术与乡村研究院致力于“……成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助力乡村更美、乡村更富、乡村更强的重要平台……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实现,贡献‘川美智慧。 上述诸多设计艺术活动的开展和艺术与乡村研究院的成立,都表明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艺术从未缺席,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的今天,在城乡发展的鴻沟还未跨越的今天,艺术的力量值得被期待。但是,现在艺术的力量性还很模糊,在艺术类院校纷纷兴起的乡村新建热潮中,也引起了人们的许多困惑和疑问。 还是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上述的设计艺术活动,都显示了四川美术学院对当前乡村问题的关心,并热切希望对乡村问题的改善能有所帮助,这是设计艺术活动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体现,这也是设计艺术活动的积极一面。但是,又不得不反思一个问题:这类设计艺术活动对乡村问题的解决真的有益吗?或者说是否长久有益? 在校内或校外展览平台上所展出的乡村建设的展览是一个短暂性、有时效性的活动,师生介入其中也只是一时的,人们在看展时难免有这样的疑问:这个展是为了在此时此刻的展出,还是为了真正地去改善乡村的问题?这类展览对当地的乡村建设和村民生活的改善是否有实际意义上的效用?这样的活动是否只是表面功夫?设计艺术活动的后续作用是否可持续……这样的疑问需要有人做出解答。而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又必然引出新的疑问:我们是否应该去关注设计艺术活动之后乡村的实际发展?去关注三年后、五年后甚至是更久后村民的生活?而不是一个设计艺术活动结束就代表着乡村问题的解决,好像不去关注,就不会存在问题。艺术类院校能否把握住乡村的地域性?高校师生的系统化教育和思维,是否能规划出真正适合当地人生活的乡村,从而避免“乌托邦式”的想象地生活。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高校师生与乡村村民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的差异如何调和?作为乡村建设的规划者、执行者和参与者,能否去深入体验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去感受整个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考察和访问? 针对上述的种种疑问和困惑,以下四点可以提供一个解答的参考: 一、设计活动的结束只是新的开始 设计艺术活动的结束,只是另一个新的开始。设计既然是解决问题的存在,那么就应该解决问题的持续性存在,当发现一个社会问题后,设计介入其中,想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便该是有始有终,除了前期的各种设计理念、设计设想、规划效果图、设计样品、设计衍生品等的过程展示,在设计艺术活动完成一个乡村建设的项目后,后续效果的考察更为重要,因为那是检验设计活动成败的关键。如果只是一味的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去完成任务,那么这既违背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也是对乡村村民的“伤害”。 需要指出的是,在强调设计活动的后期关注和反馈的重要性时,并不是在抹杀“乡建”设计艺术展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乡建”设计艺术展览是设计艺术介入“乡建”活动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向公众展示这一活动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给相关领域的人士提供参考,为了表达设计为人的愿望,为了引起公众对乡村的关注。人们在观看“乡建”设计艺术展览时,只看到了“乡建”设计艺术活动的一小部分,所以在说此类展览时,我们关注的是展览传递的信息,而在强调此类展览的后期考察时,我们更关注的是设计的真实效用。但是在实际的“乡建”设计艺术活动中,人们不自觉地将天平往设计艺术展览这边移动,而使设计的初衷被漠视。 真正好的设计应该体现在设计活动结束之后。 二、设计应跨越“我——他”,成为“我——你” 设计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很多时候都是一股外部力量的突然注入,像一剂兴奋剂一下子插入了某个乡村,短暂地光辉后,又陷入无限地沉寂之中。设计艺术不该如此。 设计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关系,或说是设计者与乡村人民的关系,应该从“我——他”转化为“我——你”,这样的转变意味着设计者不再将自己“置身事外”,把乡村建设活动看成是为他人的活动,为了体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为了获得满足感,甚至是为了实际的利益;这样的转变意味着设计人员将“他者”的乡村变成更进一步关系的“你”的乡村,“你”“我”之间没有“第三者”,“你”与“我”准都不是“第三者”,“我们”之间信息的直接传达与接收,对于乡村建设活动的开展更有益处;这样的转变意味着设计者与乡村人民的关系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设计者真心实意地为改变乡村人民的生活环境而努力,积极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真实需要,而村民也不需要低姿态地只是听取。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村民与设计者的思想与表达鸿沟是存在的,有的村民不知道乡村建设是什么,也不知道“你”将要做什么,要做成什么样,这时与村民的交流就显得很困难。这个时候上文所说的深入参与村民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就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村民无法表达出的、而你却十分想知道的信息,在他们的生活实践中会得以显现。 三、设计既要致力于成功,也要为失败负责 当有人问乡村建设设计艺术展览的结果是什么时?其实是在问整个设计活动的结果,但这个结果只存在于具体的乡村中,不仅有空间的局限,还有时间的限制,语言的描述与图片影像的展示不能完整的还原,甚至其中还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果人们不去实地的考察,很难知道它成败与否、它的结果究竟如何。而当人们想要知道乡村建设设计艺术活动的结果时,就对此类设计艺术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是很合理的,并且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要求不仅要求乡村建设设计艺术活动要成功,而且要求相关人员对可能的失败负起相应的责任。设计不同于纯艺术,可以只是观念上的反叛和创新,只要能引起人们的之间的对话和思考,便可以成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设计是为人的设计,必然要解决人所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个设计就是成功的。特别是乡村建设关系到国家重点关心对象的实际利益,设计更是要发挥它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或许有人觉得设计史上很多著名的设计作品并没有如此,但依旧很成功。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的设计对象是谁?以菲利普·斯塔克的榨汁机为例,他的设计对象是衣食无忧的、甚至有时会觉得无聊的人群,他想让这个榨汁机成为人们无话可聊时尴尬境地的终结者,更深层次的看,这个造型奇特的榨汁机带有炫耀的意味。但是乡村建设的对象是中国千千万万的依然面临着生存困境的人,对于他们来说,他们需要菲利普·斯塔克的榨汁机吗?他们甚至连榨汁机都不需要。他们需要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他们需要的是收入的提升,他们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生活,但是除此之外,以专业的角度来看,他们还需要有文化、有地区特色的生活。而这些,是与菲利普·斯塔克的设计对象想要的完全不一样。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去专门考察“乡建”设计艺术活动的后续影响和发展,去考察这些活动是否已沦为这个圈子内部人员的“顾影自怜”,还是真的将“为人的设计”真正为了人。 四、设计应是持续内生的动力 设计艺术活动在介入乡村建设时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当相关设计艺术人员撤离一个乡村建设后,這个乡村便陷入徒留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困境。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是设计艺术者在主导整个过程,他们是关键性的人物,如果其畅想的美好不能由当地村民自己运作来完成,那么,当相关设计艺术者抽离当地的乡村建设时,所有前期的工作和眼前的成功都将沦为泡影。 如何将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灵魂保留住?如何使设计艺术成为乡村建设的持续内生的动力?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案例展或许能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案例展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农村供给模式的更新——《酉阳农村供销新模式》,农村不仅有购买基本物资生活资料的要求,也有卖农副产品的需求,在大数据互联网的背景下,将现代物流系统深入农村,“借由智能物流网系统参与重庆酉阳农村超市的建设,以贫困农户借贷入股的方式,探索创立新的产销关系和本地产品本地销售可持续网络。”这样的系统一旦建立起来,便独立于相关设计人员,和当地的村民融合为一体,形成自身内生发展的动力,当设计人员抽离时,也不会影响到这个系统的持续运作。《酉阳农村供销新模式》实质上是创造了一个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系统,设计从传统的具体的产品设计转向具有自身生命力的服务系统设计,设计不再单一、具体,而变得复杂、多样,但这样的复杂和多样是值得设计艺术人员去追寻和探索的。 五、结语 总之,“乡村建设热”在艺术类院校的兴起,是设计艺术的责任感、道德感的体现,在国家和社会所需解决的问题面前,设计艺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贡献艺术的力量,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前行,发掘自身更大的可能。但在设计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时,也出现了很多令人疑惑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随即引发了关于设计的反思:设计不仅应该具有有效性,还应具备长效性。有效性是对设计的功能性表述,长效性是对设计的时间性考量,对设计提出这两方面的要求不仅是设计自身的要求,也是设计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