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益共享空间设计 |
范文 | 董日珠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部分人流往城市偏移,造成城市人口基数增多,城市问题愈发增多,城市环境问题引发“边缘人”生存方式亟需改善的话题。文章以公益共享空间的设计为例,进行了人文景观空间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和研究,为保护城市边缘人,挖掘城市新式居住的经济人文价值,建设公益共享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感,营造美好温馨的生活环境。全文分为三部分:基于社会边缘人的城市问题、边缘人现状、社会救助模式现状分析,案例说明以及公益共享空间的构想设计。 关键词:边缘人;共享空间;社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026-02 一、基于社会边缘人的城市问题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可是在另一方面,我国城市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城市贫困问题也悄然产生。社会救助制度也应运而生,近十年来城市边缘人群的窘迫生活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一些沿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针对这部分人群制定了相关的救助措施,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一套能够覆盖他们的完善的救助办法。 二、边缘人的现状分析 城市边缘人群的生活状况十分艰辛。他们不像城市低保对象每月有固定的低保金收入,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或路边卖艺乞讨维持基本生计,而这些微薄的收入也不足以交付城市住所租金。间隔使得城市天桥,火车站,银行门口出现边缘人占地为谋的现象。 边缘人类型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残疾无法工作,有的精神智力有问题,有的有犯罪记录没法工作,年龄阶段有老有少。广州部分边缘人采集走访内容如下表: 采访得出,社会边缘人都十分贫困,各种原因使得边缘人无法摆脱固有的标号,并以家庭繁衍的方式传接下去,因此得出,普通救助方式使得边缘人的存在现象得不到根本的解决,通过深入的采访,大部分受访者乐意分享,在清楚自己的生活状态下的他们依旧对生活持有积极态度,他们表示,若是社会给予机会及平台,他们很乐意被社会重新接纳,并从新投入社会与社会接轨,脱离“边缘人”称号。 三、社会救助方式的现状分析 国家层面社会实例有“2015年习近平提出“4个切实”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2020“全面整体脱贫”全国政协委员王国海提出“扶薪扶心”中央财政用于各地廉租房制度建设总的资金投入达到330亿元等国家重视关注案例,但实施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1)致贫原因多样较难对症下药;(2)相关资金及保障支持力度低;(3)运行机制不够健全,覆盖度低。而具体到政府救助站及个人慈善机构层面,2016年9月23日,市民政局赴从化太平镇开展计生帮扶活动,2016年10月24日,市民政局何镜清局长带队赴梅州市调研考察对口帮扶工作,从2013年10月21日00时00分起广州市启用114统一求助熱线短号,首个“慈善为民月”27项重点慈善活动助力广州创建慈善之城,这些实地项目也为边缘人提供了一丝丝温暖及帮助,以下是社会救助模式优缺点: 优势:保护受助人隐私,给予受助人一定程度的救助,促进受助人们的交流,这些都体现了救助制度形式的基本必要 缺点:封闭了受助人与外界的交流,没有实际解决受助人后期面临的问题,机制不完善,受助人无法及时受助,体现了现有的救助模式存在一定问题,表面上解决了小部分受助人的物资基础,但根本上没法改变“边缘人”本质身份,只有在帮助的道路过程中从根本上治愈他们的心灵,感化他们的知觉,唤醒他们的理念,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存有希望。本文提出四个方块的理念“治愈”“感化”“唤醒”“激发”,营造生机盎然的公益互动社区。 四、关于公益共享空间案例 案例1:呦口利福尼亚建筑公司Brooks+Scarpa在洛杉矶为流离失所的服务人员设计一座低成本的住宅。受Skid RowHousing Trust(当地的流浪汉支援组织)的委托,The?Six为当地的流浪汉或残疾退伍军人提供低成本的永久性房屋。 案例2:The Bud clark共享是一个城市综合建设向无家可归者提供服务的项目。街上,庭院和外部空间都被这条街的所有人看成是一个充满希望,尊重,积极变革的场所。开放半年后,将近300人获得安全、永久住房项目。我们认为芽克拉克下议院将激励其他城市管理类似的项目和服务他们无家可归的人群。 国外两个共享社区的大胆设计都表明,设计师及整个社会都为改善这一群人所努力,不可忽视的是,共享社区的发展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同时鉴于国情不一,我们将从实际出发致力创作出符合国情,适合大众的公益共享空间,营造良好的,健康的,自尊有爱的社区环境。 五、设计的表达——“治愈”——视觉 关于治愈系景观及室内设计,是我们通过环境对特定人群心理产生治愈疗效的一种设计,治愈系没有特定的风格,都是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的审美取向和需求而决定,通过环境让人们得到心灵上的治愈,而调查显示,我们的“边缘人”大部分幸福感较低,心理受其长时间的流浪环境影响而表现出脆弱,谨慎,一惊一乍的黑灰面,色彩无时无刻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渗透在自我的文化领域上,左右我们的思想情绪,心理及生理反应。我们意在通过建筑色彩及室内布局来改善“边缘人”的心理障碍,达到治愈的效果。 六、设计的表达——“感化”——触觉 通过调研访问,我们提出“边缘人”需要感化,使得“边缘人”被理解,被认可,我们采用动物感化法,即为“边缘人”分配流浪猫狗,让人与动物相互接触,同时社区流浪动物与社会动物收容所合作,以动物“被”领养方式做到互惠处理,小动物有着天生能让人感到慰藉的能力,大多数人们对于弱小的动物也会产生怜悯之心,小动物依赖人们给予关爱,而通过走访边缘人得出数据83.4%的人喜爱小动物。共享社区里人与动物是平等互爱的,由此营造自然和谐的社区生活。 七、设计的表达——“唤醒”——听觉 通过搜查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大部分救助站中,绝大多数对于被救助人群的帮助仍停留在了最基本的救助功能。而我们该公益共享空间的设置则希望通过加入一些能让被救助者有更多不同体验的公共艺术设计,通过音乐以及一些不同的声音让被救助者感觉在该空间内身心得以放松。我们也从各类研究中发现,在陌生空间内,适当的听觉加入,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代入感体验,从而更好更快的适应该空间。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在该共享空间内的被救助者能快的适应,加以共享空间内设置的其他功能相结合,也从而唤醒他们对于生活的重新思考。 八、设计的表达——“激发” 在公益共享空间内设置工作体验所及划分园内种植区,让无业有劳动能力的边缘人接触工作,认识工作,并给予他们工作机会,激发他们对社会的美好未来展望,从而走出社区,为社会贡献一份自身的价值能力。同时种植区的自给种植法能使得大众都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并生产出自己的劳动成果,用作社区生活的粮食供给,同时使这个共享社区持续运营发展。除了为了帮助“边缘人”回归社会之外更增加了对外开放共享生活的体验项目,吸引人们体验共享空间,治愈现代处于高压生活的工作者们的内心,同时也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由此实现人与人之间互动十足,和谐尊重的美好社区生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