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济南后宰门街传统民居宅门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
范文 | 周雨思+刘媛存+赵亚+杨沫+张玉玉+吕淑聪 摘 要:济南传统民居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北方民居形式,而民居中的宅门最能直观地映射出整体民居的风格与内涵。本文以济南后宰门街的传统民居为例,探析现存宅门的艺术形态,以总结出其艺术特征,并提出保护和更新的原则。 关键词:后宰门街;宅门;艺术;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TU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2-0164-02 一、前言 济南的传统民居虽然是典型的北方民居,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历史人文,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它是集建筑艺术、自然历史、人文情感为一体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体现着济南的整体城市风貌,同时也怀揣着当地民众不可替代的历史情怀。 古人有云:“宅以门户为冠带”,可见宅门不仅起着安全功用,更具有显示形象的作用,是一户人家门户兴衰的象征。①宅门作为人们进入宅院前最先看到的建筑,集绘画、雕刻、书法等多种装饰艺术于一身,成为了宅院中重点装饰的对象,以此来展示住户人家的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 济南的传统民居大门入口遵循传统合院形制,一般设置在宅院的东南角。东南角是八卦里的“巽”,代表风,“巽地”也寓意为吉地。②民居普遍采用的是如意门、蛮子门或者垂花门,金柱大门都极其少见,采用最为广泛的要数如意门楼了。 二、济南后宰门街民居宅门现状 后宰门街是济南旧城的一条老街,它东起县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钟楼寺街,南邻院后街。③ (一)现存传统宅门 后宰门街现已很少见保存完好的民居宅门,多数为修补过的或者翻新的。目前原貌保持比较完好的有86号田家公馆、57号、108号宅院的大门。 田家公馆建于清末,其最内侧院落的宅门不同于其他宅门,是随墙门的形式,并且当时建造时可能是受到基督教和宗教的影响,从街上的基督教堂和府学文庙等可以看出,从而融合了欧式和中国传统道教、儒教建筑元素。宅门方形墙体略高出院墙,开一圆形门洞,因而此门也称“月洞门”,顶上覆卷棚小瓦檐,采用板瓦仰铺,筒瓦严丝合缝相扣在板瓦上的形式。瓦勾头上雕刻生动的兽面纹,滴水上雕刻的则是宝相花和卷草纹。再往下是一排折面菱形的瓦檐,十分别致,瓦檐下的墙裙水平分为三部分,门洞四角雕刻精美的云纹,搭配朱红色门扇,颇有道教仙风道骨之风气。宅门右侧院墙最顶端用筒瓦和板砖塑造出了圆角四方形的西式墙体,下端衔接板瓦与滴水,其下是利用筒瓦两两相背组合成花式檐头,而墙体主体则用2厘米左右的方形砖搭架出镂空的“Ⅱ”形墙面。但左侧墙面年已失修,粗糙地用白漆抹面,顶端仅仅错落搭架着红砖。虽然田家大院内的正房、西厢房及南院门都保存的比较完好,但由于院落现已分为不同户的人家居住,院内杂物乱堆乱放,连走路都比较困难,着实可惜了院内以自然山石堆砌的照壁以及雕刻精美的门楼。 57号院的宅门不如田家公馆的独特,但是却是传统的如意门形式。筒瓦与板瓦相扣组成卷棚小瓦檐,筒瓦前端设三角形钉帽,正脊由简单的线脚装饰,两端有鱼形螭尾,檐下由方形砖交错摆成菱形花纹。宅门主体由条形煤灰砖砌筑而成,木扇门已被重新漆饰过,上有铜制铺首,金色门钉已脱落二三。 (二)翻新民居宅门 后宰门街现如今的院落宅门都进行了翻修,如23号院、5号院、同元楼饭庄、万家宅院等。 23号院的宅门是传统的如意门,顶上小瓦檐垂直划分为三种形式,中间部分单独仰铺一层板瓦,往两侧有两排板瓦倒扣相嵌,最边上则分别是两排筒瓦覆盖,其上有钉帽,顶端形成“猫头”,整排瓦檐有滴水,但其上雕刻粗糙模糊,与旧时保留下来精美的雕刻相去甚远。值得注意的是,小瓦檐上有秀美俊俏的“元宝脊”,同样分为两段,中间为板瓦交错形成的镂空花纹,两端为逐层升高翘起的脊臂,形成弧形曲面,整体好似清代宫廷女子的“骑头”。门头中部挂有“船土坊”的红色匾额,两侧为承托屋檐的墀头,门为黑漆木门,无铺首与门钉,下有方形门枕石,墙面由同样的方形石块砌成,两侧挂上自题的红底金字楹联。 5号院的宅门则采用的是金柱大门的形式,门扇后退至金柱位置,两侧以石墙填充。屋顶全部使用筒瓦覆盖,墀头也全都以水泥抹平。但不同于23号院的如意门,将檐枋漆饰为红色,其下椽头顶端饰“卍”字形彩绘,但椽子尺度明显过大不符常规,应该只是模仿形式而非結构作用。门头的额枋为满副匾额,下方以木质雀替装饰,但其镂空的形式也略显粗糙。门扇为黑漆木门,其上还有红色线条与金色题字装饰,无铺首而采用近代的门栓代替,其下也无门枕石。但在宅门最前端分别有一对抱鼓石,顶上有坐式麒麟兽。 (三)总体艺术特色 后宰门街的传统民居大多都只剩下翻新的宅门,且多为如意门的形制,只有少数院落采用了金柱大门或其他组合形式。总体来看,都分为三段式——卷棚瓦檐、门头、门身。屋檐采用板瓦铺设居多,略微讲究的住户会使用若干筒瓦覆于其上,顶部是别致的元宝脊或传统的正脊与鸱吻。檐下墀头分段雕花,承托瓦檐并衔接墙身,但其理应是重点装饰的部位,以体现户主的身份地位、文化审美等。额枋多挂匾额,门扇统一为黑漆木门,铺首或门钉之类的装饰都为金色,对比鲜明。门下多设简易门枕石,无装饰。 宅门整体因石制而显稳重,又因门小而显玲珑,还因独特的小瓦檐屋顶而显俊秀。 三、目前出现的问题及保护传承原则 (一)目前出现的问题 由于济南后宰门街紧邻历史文化街区“芙蓉街”,因此,出于商业或其他目的,许多传统民居也不可避免地被进行了改造。目前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传统民居宅门破坏的较为严重。即使有保存完好的宅门,其墙壁的坍塌、砖面的剥落也十分严重,最可惜的是,几乎所有宅门的屋檐上都搭落着纠缠杂乱的电线,遮挡住了后面精美的脊饰。 2.“以新代旧”。一些传统的宅门年已失修,恐实在无法完整恢复全貌,加之现在古建筑对旅游业有十分强劲的推动作用,因此,居民们便重建仿造同样形式的宅门以期来“保留”旧时风貌。但在对建筑艺术没有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新式宅门最多也只能是“有其形,无其神”,甚至可能连最基本的形式模仿都相差太远。 3.大多数保存完好的宅门上却都挂着“谢绝参观”的牌子,不愿外人参观宅院。游客的参观确实会影响居民的生活,但是谢绝参观也着实可惜了这些精美的建筑艺术,因而这种矛盾仍需政府和居民共同的协商努力来解决。 (二)保护传承原则 1.保护原则 首先,对传统民居宅门的保护不能仅仅从个体上来进行,而应该联系起整个院落、建筑群、街道、周边环境以及整个城市文脉,把握整体性原则。只有完整地保护与协调好整个民居体系,才能使单体建筑在其中展现它应有的光彩。 再次,不论是对宅门这个建筑单体还是对整个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最终目的都不是利用浅显的形式上的复制来保留旧时的艺术,而是对建筑艺术传达出来的特殊的艺术、文化气息,同时也是对一个地区、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及情感诉求的保护。 然而,对宅门艺术的保护必须要以现实生活为前提,艺术也是为了提升生活的层次与境界而存在的,不能为了保护艺术而牺牲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因此,对于民居宅门应该分情况来进行保护——对艺术价值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宅门及院落,应当单独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来保护与修复,不再让居民入住而继续破坏原貌;而对于普通的宅门则应针对瓦檐、墀头、额枋、挂落、门拔、门枕石等重点装饰部位进行统一的专业修复,不再粗制滥造得到反效果。 2.传承原则 赵农先生曾书:“复归应仅仅是一种过渡,而不是结果。④”我们对艺术形态的保护同样应该作为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但首先,对传统宅门形式上的审美艺术应做到深入理解、掌握、并传承。后宰门街传统民居的大多数宅门都只模仿了旧时的大致形式,但局部构件例如脊梁、瓦片、墀头、门枕石的雕刻艺术,椽头、雀替、门扇上的彩绘艺术等都毫无体现或盲目修饰。此举不仅破坏了建筑艺术的“原真性”,同时还会对艺术形态的传承造成消极的反作用。因此,应对各个部件的结构、装饰做细致的分析归类,例如雕刻的材质、纹样、题材、寓意;彩绘的色彩、图案等,以此来恢复宅门的形式美感。 其次,精湛的艺术必然由优秀的工艺技术来完成。现如今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情况不容乐观,也许更多的是因为传统建筑技术的流失,因此对艺术的传承同时要从工艺出发,保护好了源头,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水流。 但是最为关键的应该还是对其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的传承,传统民居宅门由于其独特的性质,被赋予了多重功能与意义。通过对表面艺术形态的延续,而使建筑文化源远流长。 四、结语 济南传统民居的宅门艺术集中体现着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和艺术审美,但随着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普通居民缺乏对传统建筑艺术的保护意识,盲目改建或修补,致使民居受到破坏与改变也是不可避免的,加之多年的风雨侵袭,传统建筑风貌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宅门作为一所民居的“门脸”,凝聚着宝贵的建筑艺术精华,因此对其艺术形态的保护与传承是迫在眉睫的。我们需要将其珍贵的民间艺术流传下去,来保留济南自身的地域性建筑风格,使济南的传统院落拥有永久的生命力。 注释: ①解焕新,贾玉嘉.胶东民居的璀璨明珠--李氏庄园[J].走向世界,2015(40). ②王晖,张越,孙洪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北京四合院中的体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③姜波.后宰门的记忆[J].走向世界,2007(12). ④赵农.鉴古知今—中国传统图形的现代化[C].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2004. 參考文献: [1]王辉,赵琳.在秩序与诗意之间--试析济南传统合院民居的地域特色[J].小城镇建设,2005(07). [2]解焕新,贾玉嘉.胶东民居的璀璨明珠--李氏庄园[J].走向世界,2015(40). [3]王晖,张越,孙洪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在北京四合院中的体现[J].辽宁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4]张蕾.济南老城城市空间特色研究[D].福州:华侨大学,2014. [5]姜波.后宰门的记忆[J].走向世界,2007(12). [6]赵农.鉴古知今—中国传统图形的现代化[C].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学术研讨会,2004. [7]汪之力.中国传统民居建筑[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李秋香.北方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沈晓辉.门饰艺术[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4. [10]周贵生.北京老宅院门楼[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11]阎瑛.传统民居艺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