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戏曲表演的综合性与戏剧性的矛盾统一 |
范文 | 申奇武 (双鸭山市传统艺术研究中心,黑龙江 双鸭山 155100) 摘 要:审美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充分认识“特殊性”,更是直接丰富审美知识。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既与中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关,又与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文化精神有关,戏曲艺术教育围绕着戏曲艺术的特殊性展开,必然会传达出很多在其他审美活动中得不到的东西。一个舞台艺术工作者,培养戏曲审判能力是永远不止的任务。 关键词:戏曲艺术;审美;表演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8-0052-01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性艺术,因此戏曲教育所介绍的很多审美知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艺术门类以及现实美的认知。比如,虚拟性、写意性的特征,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舞蹈、美术、而真、善、美统一的原则和适度的原则,对于现实美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比如,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既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表演,也不同于现代影视作品的表演,是戏曲所特有的。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的不同,不会简单地用西方戏剧理论来解读中国戏曲。戏曲艺术的特殊美学特征,也就带来了审美的特殊性,因此,通过戏曲艺术表演,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目的。 戏曲史家认为:戏曲的表演艺术有三个源头,即:滑稽表演、歌舞和说唱,如果算上武术和杂技,那就是四个源头了。这些不同的技艺在进入戏曲表演的领域以前,都是独立的艺术和技术品种,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并且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这些技艺大体有两个流向:一个是按照各自的个性向着更高的峰巅攀登,成为更高级、更多样的独立品种,比如:说唱、相声、舞蹈、武术、杂技,等等,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另一个流向就是同能够表现戏剧情节的诗艺相结合,形成戏曲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并不是单向的结合引起各种技艺的分流,进而形成以突出某种表现手段为主的戏剧样式,例如歌剧、舞剧、话剧或哑剧,等等,而是各种技艺同时向着艺术的深层进行融合和渗透,达到新的综合,并在全新的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包容唱念做打在内的、独具品格的歌舞表演。 这种艺术现象的产生,有着深远广阔的社会文化渊源,仅从表演艺术的自身运动来说,就是一个复杂的障化过程。从独立存在的诸般技艺转化成为综合性的、戏剧性的歌舞表演,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使不同的技艺互相融合,在艺术上达到和谐统一。二是要改变各种技艺原来的属性以适应刻画人物性格和表现戏剧情节的需要。这个转化是艰巨的,中间经历了一个从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内容;从各种表现手段的简单调整,到复杂的有机综合的艺术加工过程。历代的艺术劳动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智慧和心力。 从戏曲表演的发展来看,这个加工过程至少贯串了三条重要脉络,这就是: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歌舞化 滑稽表演、歌舞、说唱、武术或杂技,作为独立的艺术或技术品种,它们本身都是和谐的、统一的;但放在一起,却是不和谐、不统一的。而艺术美的要素之一是和谐。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一位外国理论家也说:“和谐是雜多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多样统一,谓之和谐。如何使“异音”达到相从,杂多达到统一,用来表现完整的艺术形象和完整的戏剧情节,不能没有一定的手法。把听觉形象音乐化、视觉形象舞蹈化,就是戏曲便多种技艺达到和谐统一的手法。 中国戏曲是诗的戏剧。诗是最富于乐感的文体,中国的诗多数都是可以入乐歌唱的,“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八音六律为之羽翼耳”。戏曲源出于诗并始终没有改变其诗的素质,不能不带有它的母体所赋予的同样特色。因此,如果说戏曲的文学剧本是诗,戏曲表演艺术的核心就是音乐。 具体说来,戏曲表演是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的。从戏曲发展的历史上看,一个剧种的兴起,首先表现为一种声腔的兴起。从表演艺术本身看,唱念做打,唱居于首位。戏曲的导演和演员都有这样的体会:戏曲导演排戏,如果对唱腔和音乐的总体结构心中无数,就难于产生合乎戏曲舞台要求的艺术构思,并组织起全剧的舞台行动;哪怕是一个人物的出场,找不准合式的锣鼓点子,就很难引导演员产生正确的自我感觉和准确的舞台动作。同样,戏曲演员创造人物,如果不首先掌握唱腔和音乐,也很难掌握人物的内心节奏并设计出相应的表演身段。所有这些,都说明音乐、尤其是歌唱在戏曲表演中的主导地位。由于有歌,念白就不能保持生活语言的自然音调,它也必须音乐化,才能同歌唱取得协调。 但中国戏曲与西方的歌剧不同,在西方歌剧中,叙事和对白等场合通常是用宣叙调表现,来同另一类旋律性很强的抒情乐曲咏叹调取得音乐上的统一的。然而,宣叙调也是歌唱。戏曲的念白不是歌唱,而是一种既不同于歌唱、也不同于生活语言的吟诵,它要求“调声协律”、“音调铿锵”,讲究吾音的美感、音韵的和谐,强调语言音调的韵律和语言节奏的回环跌宕,以突廿语言的音乐美。而汉字平仄四声的不同调值所造成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则是戏曲念白音乐美的基础。李渔则认为上场诗、定场白和长篇叙事等念白,“定宜高低相错,缓急得宜”,反对“一片高声”或“一派细语”的“水平调”。这都是说,戏曲的念白虽不是唱,却要使语言的音乐美得到充分的戋挥。 总之,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具有高度综合性、情节丰富性、表演多样性的审美特征。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