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
范文 | 孟令如 摘要:当今社会,流行音乐已经从当初的“靡靡之音”、“洪水猛兽”发展成为音乐市场的主流形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高中校园虽是一方净土,但也不可避免的陷入流行音乐所制造的“漩涡”。本文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他们酷爱流行歌曲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流行歌曲走进高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关键词:流行歌曲;高中生;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238-01 一、引言 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不给学生讲授音乐知识,鉴赏音乐作品,只播放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结果学生对这位老师赞许有加;相反,一位认真讲授教材音乐知识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却不是很高,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甚至有些学生还说这个老师是“老古董”。暂且不谈论教师教学方法孰优孰劣,单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流行音乐在当今高中生心目中的地位便可见一斑。大量的数据显示,高中生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音乐种类,如古典音乐、民族音乐。 二、高中生喜欢流行歌曲的主要原因 根据对学生的深入调查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高中生喜欢流行歌曲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 (一)流行歌曲自身的优越性 流行歌曲不但旋律流畅,歌词通俗易懂,节奏富有动感,灵活多变,而且易唱易学、朗朗上口。此外,流行歌曲伴奏时尚动感、情绪鲜明,演出形式变化多样,这些积极的因素时刻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讓他们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 (二)生理、心理的因素 高中生作为日趋成熟的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有了独立的见解,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就高中学生的整体来说,辨证思维的发展也还没有完全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没有完全确立,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流行歌曲恰恰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流行歌曲优美流畅的音调,动感的节奏,直抒胸臆的歌词以及令人眼花撩乱的表演都对高中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与他们的心理、生理期待不谋而合。 1.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然高中生的逆反心理较初中生已有所减弱,但是他们对于新奇、禁忌的事物同样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老师越不让接触的东西他们就越喜欢,越感兴趣,越想接触。从众心理也很容易理解,高中阶段处于集体感、友谊感逐渐增强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们渴望被认同,害怕被同学孤立,所以,在他们看来,当一件事物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时候,他们也跟着接受,流行歌曲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 2.定势心理也需要引起注意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高中生对音乐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古典音乐过于艰涩,很难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过于“土气”,缺乏活力。在这种定势心理的影响之下,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状态,主观上排斥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而热衷于教材没有涉及的流行音乐。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四十年问,流行歌曲已经从当初的“洪水猛兽”走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当前中国音乐的市场来看,流行歌曲已经占据了主流音乐的“宝座”,深刻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趋势。中学生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深陷流行音乐的“包围之中”。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广泛影响力,使中学生认为流行歌曲就是音乐的全部,流行歌曲就是最先进的音乐。 三、如何科学、高效的将流行歌曲引入高中音乐课堂 既然流行歌曲成为高中生最钟爱的音乐形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就要正视这一问题,不能置学生的兴趣于不顾,将流行歌曲拒之门外。新的《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兴趣的话,他们就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意境当中去,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很难保证,其结果是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 (一)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入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 上文中笔者提到过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形式新颖、充满活力的流行歌曲。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健康的、优秀的、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学所内容的印象,也拓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例如,在讲授《生命之歌》(花城版高中音乐教材)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播放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地球之歌》(Mv)作为对课堂内容的补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教学的目的。又如,在欣赏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钟》时,可以给同学播放李克勤演唱的《我不会唱歌》,这样既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印象,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音乐是没有界限的,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所以,音乐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精心、细致地挑选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的流行歌曲,做到宁缺毋滥,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锦上添花,升华主题。 (二)适当安排流行歌曲的专题讲解 现行的高中音乐教材在内容的设置上几乎都是关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介绍和欣赏,对流行歌曲的介绍少之又少。所以,笔者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喜好,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对流行歌曲进行专题的讲解。 之所以这样安排课程教学,是因为笔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虽然对流行歌曲钟爱有加,但是,真正谈起为什么喜欢它,对它了解多少时学生往往会表现出一脸的茫然。笔者以此为切入点,对流行歌曲做更加详尽具体的介绍,让同学们对流行歌曲有科学的认识,能够客观的评价。例如,在讲解黑人音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介绍和欣赏一些“R&B”、“Hip-Hop”、“Rap”等风格的流行歌曲,比较这些风格之间的异同,并区分中国的与欧美的说唱音乐有什么异同,使学生面对浩如烟海的流行歌曲时,能够正确认识、鉴别流行歌曲,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流行歌曲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在音乐中感受真善美。 (三)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分配教学内容 尽管笔者强调将流行歌曲引入高中音乐课堂有其客观的需要,但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流行歌曲的引入只是一种途径或方式,音乐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不是让流行歌曲成为音乐课的全部,而顾此失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安排,以学生的兴趣需要为前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的分配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做到既满足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渴望,又不失时机的、以独特的视角、崭新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或其他音乐种类。 四、结语 马克思曾经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高中音乐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力。在这一前提和宗旨之下,教师可以投学生之所“好”,并以此为契机和切入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待流行音乐,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学习高雅音乐,体会高雅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趣味。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