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隈研吾设计思想的转变 |
范文 | 李厚臻 于月龙 王丽 摘要:隈研吾早期跟随西方后现代,他的恶俗的早期作品即马自达汽车公司M2,这个失败导致他反思,走向反形式,走向重视材质的构建性、工艺性。转变后的隈研吾在设计中,可以发现他的设计都很重视整体的感受,不激进,不保守。打破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将整个场当做一个融合的气来做,人、建筑、环境共同组成和谐的场。 关键词:隈研吾;转变;建筑思想;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86;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4-0198-01 一、隈研吾 日本四大建筑巨頭的隈研吾,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荣获得很多国际建筑奖。著作有《负建筑》《建筑的声音》等。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建筑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应该融入城市、融入环境。”“负建筑”是隈研吾贯彻的理念。隈研吾提炼的手法:尊重场地,尊重历史,借鉴当地文化或特色自然形态,如当地的再生玻璃,当地的断崖地貌以及石榴果的形态。隈研吾使用(如玻璃块、瓦、木片、)等材质的悬挂或吊装,形成一种量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有时候逐渐转化为自由的无序,是一个过渡,而本身这种量的秩序又是内敛的,是通透的,建筑内外没有强硬的分割,因此建筑与环境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称为融合。 因此让建筑消失并不是外形消失,而是建筑(相对过去建筑作为空间占有物的强势姿态)在历史、文化、环境面前的“消失”,他不在是场地中拔地而起的入侵者,也不是统占空间的专制者,而是服务者,是附属的地位。 二、隈研吾设计思想的转变 隈研吾早期跟随西方后现代,他的恶俗的早期作品即马自达汽车公司M2,这个失败导致他反思,走向反形式,走向重视材质的构建性、工艺性。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对隈研吾来说很有启发作用,织理的建构方法成为更深层次的启明灯。赖特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日本传统文化加以吸收和借鉴。 (一)失败的M2项目 197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席卷全球,他为马自达汽车公司设计的M2项目,一根比普通柱子放大8倍的爱奥尼式巨柱耸立中央,他被建筑评论界贬为“是向都市恐怖主义的倾斜”。这可以说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前建筑师追求标新立异的最疯狂表现。后被“逐出”东京建筑圈,他别无选择,只能参加像高知和爱媛这样的偏远小城镇的小项目。 (二)龟老山展望台转型之作 1994年建成的爱媛龟老山展望台,这个项目体现了隈研吾自己声称的建筑理念,着重考虑的是建筑和环境的融合关系,使建筑化解在环境中。龟老山观景台嵌在山体中,而与我们常见暴露在外,建亭台建楼阁的那种观景台不同,隈研吾把它埋在了山中,消融入环境中。龟老山展望台的设计于隈研吾的“负建筑”思想非常复合。 (三)《负建筑》 《负建筑》是隈研吾多年的文集,有很多讲历史的东西,有很多对建筑领域的看法,从中看出一直以来隈研吾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批判。让我们对建筑与环境融合更深入的理解。书中多次提到了主体与客体,一直以来占据主流的方向里,人是主体对应建筑是客体,建筑是主体对应环境是客体,场是主体对应物是客体,等等之类,我们将设计里的各个部分明确的划分开,每个部分都对应了自己明确的角色,建筑的各种部分被分割,割裂,而这种割裂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负建筑的概念,从可持续方面理解的话,是可以提供能源的建筑。如果正建筑是消耗能源,那么可以自我产生能源与消耗相抵的就是零建筑,而不仅“自给自足”还可以提供能源的就是负建筑,这是其中一个概念。 从感官上理解的话,负建筑是看不见的,这个很多人都明白,就是与自然融合,从材料和结构上做文章,不让人关注体块但是体块又是基础,而并不是不重视体块。从文字方面理解,负建筑是两个词,“负”和“建筑”,个人理解为是对建筑的不满情绪,长久以来建筑一直是世界的“负担”,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体系中建筑一直在“负”(输)。 所以,“负建筑”既是设计概念,也是设计思想,更是一种批判。负建筑可解读为:内敛的,对自然没有敌意的,好用的,不强势的,直至消失的。 三、结语 对应到隈研吾具体的设计中,可以发现他的设计都很重视整体的感受,不激进,不保守。打破主体与客体的界限,将整个场当做一个融合的气来做,人、建筑、环境共同组成和谐的场。注意,界限的消失不是边界的消失,这里是和正常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不一样的地方,负建筑的取名应该也是由这里来的。隈研吾确实想了很多,但又会发现他还是在日本设计细腻出新的大风格里的,可能这就是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吧,隐忍,不张扬,区别于欧美,也是隈研吾和其他设计师的区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