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鞍山民俗文化网络发展及传承研究
范文

    张喆 刘圆圆

    摘要:鞍山民俗文化因其独特而极富特色的文化意蕴成为中国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缺乏深刻的研究与有效保护,使文化在传承和发展方面较为薄弱。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中,网络成为民俗文化发展的高效手段,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文化传承发展。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并在数据收集后提出可行方案。

    关键词:鞍山地区;民俗文化;互联网;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號:1005-5312(2019)27-0245-O2

    一、民俗文化与互联网

    民俗文化“起源于基层民众,是自我创造和自发的,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生活与各种经验”①在这个时代,民俗文化是意义重大的文化载体。是培养人民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有力手段。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地域民俗文化,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俗、歌舞文化、神话信仰及其他方面。鞍山民俗文化体现了鞍山人民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自然变换的敬仰与崇拜之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与此同时,当今时代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的必需品,于社会方面,它影响政治经济等方面;于日常生活,它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网络涉及人们学习、工作、娱乐等众多方面,所以将其作为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优势突出。互联网在文化传播领域以方便、快速、交互性强的特点而突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早已融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传统行业的产品、业务和模式被不断冲击改造。网络传播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打造出新的民俗文化形态,亦为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多维路径。②网络为人们了解民俗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目前有如“中国民俗网”“中国民间艺术”“中国民艺”等网站进行民间艺术文化传播,促进学术的交流。

    二、鞍山民俗文化概述及发展现状

    (一)鞍山民俗文化概述

    在地域语言方面,鞍山地区的以方言为特色的二人转非常富有魅力。东北二人转已经有270年的历史③,于2006年6月被收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在宗教信仰方面,鞍山地区以萨满教信仰为代表。萨满教是东北地区一种影响深远的民间土著宗教,它影响了鞍山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当地人民意识形态④。特别是对于鞍山婚葬、祭拜以及节日习俗的影响。萨满教虽有很强的迷信色彩,比如:跳大神,迎狐仙,表现出落后愚昧的一面,但其作为信仰却激励了鞍山人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萨满教历史久远的文化积淀和鞍山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

    (二)发展现状

    1.文化传播较为薄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泪动第四条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但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在承载着民俗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上越来越敷衍,其涵盖的文化意蕴也模糊不清;鞍山地区的民俗文化无系统性整理,资料零碎不完整,缺乏更新与记录;相关方面的宣传与传播被忽视;民俗文化在农村地区相对完整,而在城市地区因为文化的迅速更替传承情况较差。

    2.文化传播手段单一

    民俗文化的传播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家族传承。“家族性传承主要是指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的传承方式。”⑤作为最原始的文化传承机制它的影响甚微。比如在鞍山地区一些具有较强技艺性的民俗文化事项,如绘画、剪纸等手艺,以家族内部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为主。但这种小范围的传播手段阻碍了民俗文化的广泛传播。现在并不适于大范围的文化传播。

    (2)行业性传承。“行业性传承主要是指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内,对民俗文化进行传承的一种机制,师徒制是主要表现形式。”⑥目前传统行业所受冲击较大,互联网时代新兴产业影响了行业性传播的传统模式。因为义务教育体制,从小拜师学艺的人员极少,传统民俗文化在师徒之间的传授难以带来大范围的影响。这也是传统师徒传道授业式微的原因之一。

    (3)社会性传承。“社会性传承主要是指通过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或者是学校,面向社会招收学员,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性的介绍,对技能技术进行系统性的传授,从而实现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⑦以带有培训性质的学校和机构为主,以文艺汇演等形式传播传统文化。目前较为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即社会性传承。社会性传承在一定时间之后若不加以创新则会使群众产生厌倦感。

    3.文化缺乏创新,无成熟体系

    农村地区残存封建迷信的陋习,急需一个成熟的传承体系。缺乏有市场影响力的民俗品牌。传统的鞍山民俗文化缺乏创新点。在民俗文化传承中保持文化的本质,再加以创造革新,达到保护、传承和创新的统一,成熟完善的文化传承体系必不可少。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目前是一处短板。

    三、网络传播民俗文化的优势

    (一)网络异于传统纸媒,它具有高效快速、范围广泛的特点

    网络突破了曾经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让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为便捷,它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多向流动。文化的高效交流碰撞为新文化的产生打好了基础,不适应时代的文化逐渐被淘汰,产生的新文化逐渐站上了历史舞台

    (二)网络有利于人们对民间艺术的感知,便于人们快捷感受到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

    在网络平台上,民俗文化可以多种形式混合在一起使用,创造出不同的表达形式,网络L的文化传播打破了纸质媒体及存储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文化生产的思维方式变革。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的结合,人们用手指点击滑动,便可以获取众多文化信息。

    (三)网络有利于催生出突破传统的民俗文化

    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娱乐性和低进入口门槛使全民参与文化生产活动成为可能,民俗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甚至是推广者越来越大众化⑧。不同文化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碰撞融合,求同存异,创造出崭新的文化大环境。网络正如催化剂,在传统的民俗文化中催生出新的文化。

    四、鞍山民俗文化网络传播的策略

    (一)加强鞍山标志性文化的网络宣传和推广

    确定鞍山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寻找鞍山民俗文化中具有深意的文化意向,这种标志可以体现出鞍山人民生存发展的能力,以及和外部世界相联系交往的经历。因而成为鞍山人民自我认同,并展示于外人的意象,这就是“标志性文化”⑨。基于互联网数据大,为增强鞍山民俗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度,给予观者深刻的视觉冲击力,确定鞍山的标志性民俗文化,把鞍山民俗文化的亮点进行宣传和推广。同时,对观众的反馈信息进行收集,不断的调整、改善、反馈,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以“民俗文化结合媒体技术”的形式传播新型互联网文化产品

    民俗文化和媒体技术结合必不可少,传统的单调文字叙述使人兴趣匮乏。“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标志性文化产品即视频发展前景很好,将民俗文化結合进视频再进行网络传播。比如经典的东北二人转,通过影视创作如小品、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视频的形式进行了更大范围的传播。以鞍山民俗作为主题进行创作,挖掘其时代内涵,使它的文化价值被认可。效仿二人转对鞍山地区传统民俗文化例如剪纸文化、岫岩大鼓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进行宣传,还可以加入现代先进的视频效果,插画,文字等提高文化传播的质量和内涵,增强鞍山民俗文化的感染力。

    除视频这种媒体手段,近些年兴起的VR技术和用户的实时实地体验的技术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新思路,将情感、嗅觉、视觉、听觉、触觉融于鞍山民俗文化体验,提升鞍山民俗文化的客观性及文化魅力。

    (三)打造具有吸引力的鞍山民俗数字文化产品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众多传统节日与网络结合,比如端午节,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在网络上获取端午传统的文化资讯,在相关的网络游戏上虚拟体验包粽子等文化活动的乐趣。春节时,一些网络程序所展示的电子鞭炮有趣环保。由此看出,文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文化和网络结合”形式已是大势所趋。

    简而言之,“留”住文化的根就是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此基础上对鞍山民俗文化再进一步的发展。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民俗文化,为其发展创造新的活力,让民俗文化进行“生活化”的实践。网络时代日新月异,应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对其加以利用,挖掘出民俗文化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打造相关的鞍山民俗文化的数字产品,实现鞍山民俗文化的价值,回应时代的文化需求。以不同的思维打造出鞍山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型平台,扩宽文化发展的视野,为鞍山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鞍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项目编号:as20192025;2019年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注释:

    ①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

    ②杨秀芝.“互联网+”视野下的民俗文化活态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3):63

    ③田子馥.东北二人转审美描述[M],长沙: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09).

    ④谭广超,胡卫军,郑权.萨满教对东北仪礼节日习俗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0.(11):66

    ⑤⑥⑦陈保霞.分析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J].生态环境保护,2019(01):190-191.

    ⑧王爽.互联网与文化生产推广和消费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作者简介:张喆(1998-),女,大学本科;刘圆圆(1978-),女,硕士,副教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