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聆听别样的天籁之音 |
范文 | 吴丹 摘要:本文以蒙古族青年合唱团音乐会观后感为前提展开叙述,凸显出蒙古族民族别样的风情。 关键词: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7-0097-01 听他们的音乐会之前,对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其实是知之甚少的,只是作为一个声乐爱好者,对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无法言喻的欢喜,尤其看到是来自蒙古族的无伴奏合唱团队,总会让人忍不住去关联到呼麦、关联到长调、关联到马头琴、关联到沃野千里的蒙古大草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不禁又多了几份期待! 据悉,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创建于1987年,团员均来自内蒙古,由各艺术院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团队以混声无伴奏为主,融汇蒙古族特有的长调、呼麦、马头琴等艺术形势与一体,将本民族的原创歌曲融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用来自草原的歌喉唱响了全世界。 我们都知道无伴奏合唱是合唱艺术中最吸引入的形式之一,他不仅要有为无伴奏合唱形式演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合唱队员具备相当的合唱修养和合唱技巧,才能完全的掌握这种合唱形式。作为国内第一个无伴奏演唱团体,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水平是毋庸置的。也许是为了更快的拉近与当地人的距离,此次音乐会均已观众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民歌为主,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天边》、《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敖包相会》、《鸿雁》等,有长调歌曲《辽阔草原》,有呼麦演唱《特斯河》,有蒙古族原生态演绎为主的套草原小姐妹》、《蒙古靴》,有现代改编作品《夜来香》还有异域风情的意大利歌曲《insalata ltaliana》。 男声合唱《欢乐的那达慕》把蒙古族男儿的豪迈奔放表现的淋漓尽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从引子的哼鸣部分就把听众带进了辽阔美丽而恬静的内蒙大草原中,男女交错的声部依稀展开了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卷。 在一众作品中,最让我惊艳的是著名蒙古族作曲家恩克巴雅尔和词作家那顺为合唱团专门创作的合唱歌曲《八骏赞》,恩克巴雅尔把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族“长调”绝技与西洋阿卡贝拉无伴奏唱法进行了完美融合,曲子大段使用蒙语中的象声词,长调与呼麦点缀。合唱队员们用夸张的强弱变化,节奏与速度强烈对比,成功的用人声模仿了马头琴,描绘了辽阔草原上骏马时而昂首阔步,时而飞奔向前,此起彼伏汇聚成万马奔腾的壮观景象!每一丝每一缕乐声都扣人心弦,将音乐会推向高潮,让观众们真正享受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宴。 有人说,好的作品不是勾引情绪,而是引发你去思考。音乐会结束后,我在浏览器里敲下“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八骏赞”的关键字,我太想知道这样一个团队的成长历程了。以下记载来自:草原的一颗明珠——记内蒙古青联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作者:严镝。 1987年3月8日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间简陋的小屋中,传出了一个浑厚纯美的和弦,她向世人宣布“内蒙古青联蒙古族青年合唱团”正式宣布成立了!这个刚刚问世的合唱团仅有队员24人,平均年龄29岁,他们每周一、四晚七点半开始排练,排练地点临时通知,没有严格的考勤制度,但团员们有自觉的集体观念,更有发展民族合唱的事业的共同愿望,因此在长达3年的排练过程中,是除了生病或因公出差外,没有一个人请假缺席,合唱团队没有一分钱的经费,相反,队员们每个月甚至还要向团里交2元的团费。 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对艺术的追求和同志间的真切友谊把大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他们热爱这个团体!隊员们用形象的语言比喻说:“合唱就像一个火柴盒,如果有长了的火柴必将被截去,统一在这个整体中。在这里没有人出风头,只有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努力完成指挥的要求,一心为集体争荣誉,做好事。 从1987年成立之初的“无为而为”到1989年9月的第一场音乐会到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音乐厅、西班牙大教堂、德国市政音乐厅,一直唱到肯尼迪艺术中心,他们毫无例外地让世界轮番惊叹。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首演,《纽约时报》报道的标题是:“上帝经过了这里!” 2000年他们演唱的《八骏赞》等歌曲在世界最高级别的奥林匹克合唱大赛一举拿下三项最高金奖,从此被称为中国无伴奏合唱的第一夫团,至今地位不可撼动。 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在挖掘、继承和发展蒙古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了西方的合唱技法,从而形成了崭新的、独具民族特色的草原合唱艺术风格。经过现代合唱艺术的提炼和升华,更突显出蒙古族民族别样的风情,更能扣动不同肤色听众的心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