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意义 |
范文 | 摘要:桑植民歌是湖南民族文化中的技奇葩,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特点是淳朴、真挚的情感而扣人心弦,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湖南桑植民歌;高校音乐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9) 30-0117-01 一、引言 桑植民歌内容丰富,包含了人类生存、劳动创造、土家渊源、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生老病死等内容,可以这么说,桑植民歌是一部土家生动的文明史诗,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化史诗,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节奏鲜明庄重,声调深厚雄壮。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一代代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如流传桑植白石、西莲、人潮溪一带的“薅草锣鼓”,保存着“请神”、“送神”等原始遗风,劳作者在“锣鼓”点子的指挥下,歌声应和,开展劳动竞赛,哟嗬喧天。桑植民歌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湖南桑植民歌研究现状综述 1.桑植民歌不仅是桑植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桑植人民历史的见证,它依靠桑植民俗凤情,节日集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情感、文化的传承。这一传承方式是无意识的,没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习俗中的一部分,但它却很好的保留了民歌中最为完整的部分,且极富生命力。 2.从教育学的角度看,这种传承方式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桑植人民通过民歌的传承,将个人自身素质发展同社会环境和文化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进行传递,促进了社会和人类的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单纯的,依靠自然传承的方式在当今嫉妒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是已经很难完成文化的薪火相传的任务了。如果我们放任这种情况,那么用不了多久,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丰富的内涵就会慢慢缩小,鲜明的特色就会慢慢消失。尤其是现在,人们在享受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资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文化方面的东西。在这一物质化的浪潮中,很多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优秀民间艺术由于传承方式的单一、呆滞和古板己经失传或面临失传。遗憾的是己经失去的宝贵财富却还是唤不醒人们保护的决心。 3.桑植民歌大多直接来源于桑植人民多姿多彩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过程,它像冬日的阳光、夏日的和风一样,给无数劳动者的心灵带来温暖、慰藉和力量。桑植人民通过桑植民歌进行民族信仰、风俗习惯、生活经验的传递和习得,有人曾打趣的说,在桑植人民的血液中都流传着民歌的旋律。勤劳善良的桑植人民个个都能张口就来:表达对国家政策的欢迎时有时政歌;传情达意有爱情歌;劳作的时候有劳动歌。 4.桑植民歌取得的成就。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的术语,进入桑植人民的视听范围,尤其是自2004年我国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桑植县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保护意识不断提高。桑植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把民族文化保护列入重要发展目标,制定计划,成立专门工作部门,形成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工作机制,制定了《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及相关文件、政策等。同时,还十分注重对全民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培育,利用“文化遗产日”、民歌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民歌、民舞大赛,还将桑植民歌纳入全县中小学生音乐教材,成为必唱曲目,提高了全县人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收集整理出版工作成效显著。2006年以来,桑植县非遗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收集了17个门类共561项非遗资源。同时,建立起了桑植县非遗保护数据库,有助于以后更好的进行非遗保护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整理印刷了《中国民间文化集成?桑植卷》四卷。2006年以来,又整理编辑《桑植民歌精选》等18集《桑植民族文化系列丛书》,计文字860余万,音乐曲牌3200首,并得以公开印刷出版,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艺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出版发行了民歌光碟,进一步宣传了桑植民歌,促进了桑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3)依托“桑植民歌”品牌,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中国成立以来,桑植县就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注重发挥桑植民歌的独特魅力,宣传和保护桑植民族文化。从1956年至今,桑植民歌手卢菊香、李德杰、尚立顺、尚生武、黄道英、向佐绒等人将桑植民歌唱到省会长沙、首都北京甚至国际舞台上。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更是把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到了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桑植民歌成为响彻大中国江南北的民歌品牌。 三、湖南桑植民歌传承的意义 1.研究和挖掘桑植民歌这一珍稀歌种和研究民间传承技法,有利于保护传承濒危歌种。由于一些人人皆知的原因,桑植民歌濒危状态。一是文革极左思潮的影响使桑植民歌传承出现断层。在文化大革命中,桑植民歌被作为封、资、修的東西受到批判,桑植民歌的传承人也遭到极大的伤害。致使相当一段时间内,桑植民歌处于销声匿迹的状态。加之一些有影响的民歌手相继亡故,从而使桑植民歌的传唱出现了严重的断层。二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族民间音乐受到强烈冲击。随着现代音乐的盛行,导致人们审美情绪的改变,淡化了人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三是受经济和人才条件的制约,桑植民歌的传承和保护缺乏后劲,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桑植民歌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四是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桑植民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条件。五是现代音乐传播手段的先进性和民歌的口头传授方式的单一性,使桑植民歌处于弱势地位。桑植民歌是通过子子孙孙一代代口头传承下来的,而现代音乐是通过大众媒介来传播,这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愿望,同时也就加速了民歌的衰亡。因此,研究和挖掘桑植民歌这一珍稀歌种和研究民间传承技法,有利于加大力度保护传承濒危歌种。 2.研究和挖掘桑植民歌,有利于增进大众对桑植民歌的了解,增加传播路径,增强传承力度。桑植是个以土家族、白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县份。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桑植民歌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作为口碑古籍,有的来自堆兰积翠的田间,有的来自碧波荡漾的溪旁,有的来自铺满鲜花的山谷,有的来自日落黄昏的旷野,但无论是在阳光里,或是在月光下,虽然悠扬悦耳,余音绕梁,然而却极易流逝、演变和讹传。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抢救、保存和发展桑植民歌这朵绚丽多彩的民族鲜花,使她能像张家界风光一样,在世纪之交快步走出深闺,向大江南北,向世界名地展示她迷人的风彩,张家界市民族古籍办会同桑植县民委和文化局,从历年收集的几千首民歌中,筛选出七百余首,加以整理编辑成《桑植民歌》一书。 3.研究和挖掘桑植民歌,有利于增强和扩大其价值影响。桑植民歌丰富多彩,浩如烟海,历史悠久。曲调丰富,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加上别具一格的衬调、衬腔,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韵昧。桑植民歌瑰丽多彩的语言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桑植民歌广为传唱桑植民歌之所以不胜采撷,绚丽多姿,是与孕育它的地理环境、各族人民风俗习惯和特定历史背景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相互影响分不开的。桑植民歌曾得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1987年,在波兰举行的第十九届国际民间舞蹈赛演出会上,桑植民歌手尚生武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深情演唱了《桑木扁担软溜溜》、《一棒棒儿垂在岩板上》等五首民歌。桑植民歌手彭玉翠、李德杰、尚立顺等分别得到朱德、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邓小平、贺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著名青年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时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著名歌唱家何纪光于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唱的《板栗开花一条线》以及《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等,已成为中国民歌宝库中的经典。 作者简介:范夏菲,女,硕士研究生,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