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刍议“万法皆空”思想对玉雕表现形式的影响 |
范文 | 陈昊 摘要:佛教自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逐渐发展发起来,其中深刻的人生哲学思想几千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传统观念。在佛教发展的同时,更是以它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到各个文化领域,玉雕艺术更是深受影响。佛教中的禅宗思想和当代玉雕还有着非常的密切联系,本文浅谈佛禅思想中的“万法皆空”对玉雕的表现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万法皆空;玉雕;佛禅思想 中图分类号:J3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171-01 一、玉雕题材中对“空”的诠释 “万法皆空”这句话是佛禅思想中的经典的,同样也是大家公认的。因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并没有单独的、固定的、永恒的存在。这里所讲的一切的事物,就是万法。包括了能看得见的实物,同样也包括了看不见的思想,更甚至包括了佛法本身。佛家所倡导的生活禅,是将佛禅的精神融入生活。同样是修行,这样的话就与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君子修德如琢玉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也对玉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这样的影响对大家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不仅仅是对玉石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影响,同时也是对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玉石设计师的艺术与审美追求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由此,很多的与佛禅思想有关的作品不断地被创作出来。以玉石雕刻的各类的佛教题材来说,比如弥勒佛、释迦牟尼等等佛教人物,以及莲、法轮等佛教的圣物,这些的佛教题材人物形象表达着不同的寓意,很多是与人为善,又或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但是都离不开的是佛禅思想。玉雕大师董春玉的作品《j青生浊》,作品的佛陀面容安详、意态温婉。五官面容细节表现得清晰,慈悲的神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让人们一看就会产生共鸣。简单的一个佛陀的表情就会让人们心生很多想法,从而体现佛禅思想的“空”,亦空亦有。这样的佛禅思想对玉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件雕工精湛的玉雕作品,会把佛禅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玉雕作品在创作中不管是人物、动物还是山水,在表现的过程中,出神入化,如诗一般的“含不尽之意与言外”,一件形神皆备的玉雕作品,才会有强大的震慑力,才会有打动人心的玉雕艺术重视的人文关怀,玉石和玉雕人内在的心灵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玉雕创作的过程中,运用原料的特点或者是精湛的技艺,这每一点都表现出人们对美好世界、生活禅宗哲学的本心论,东方民族在意人的内涵、重视内涵,看中玉雕作品之外的含义,如同雾里看花,体验一种悠长的回味。中国的玉雕艺术正是通过这种婉转地表达,从而产生优雅的美感,在作品的内部激起一种张力,创造一个回荡的空间,引人思考。 二、玉雕表现中对“空”的运用 玉雕中的佛教题材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也渐渐的通过玉雕题材的表达,也渐渐的潜移默化的渗入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当中。佛教的题材同时也对玉雕设计者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现代玉雕设计中的大多数思想都是受佛教的洗涤,所以这使他们之后创作的作品有了更深的寓意。“朦胧”的空间处理手法。直接繁缛的美通过禅宗的影响,欣赏多了便失去了意味。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是一种简约形式,玉雕中的简约从禅宗文化来看,是空的理念的结果。不去追求那面面“具象”,从而使其局部虚化,在那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的遐想。不对那些客观的现象进行反应和简单的摹写。这种少、残、空的艺术构图特点,也直接影响着玉雕人心中的艺术思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更使其有虚实两重性和空间包容性,营造一种空寂,无界的意境。从创作形式上总的来说,禅宗思想对于雕设计的运用具有根源性的影响。禅宗的自性论与艺术形式之间存在的共同性就是以人类的自我意识为最高目的,都强调主观性。不管玉雕设计用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处理手法,都是在尊重自我的思想上来进行的。从根本上来说,玉雕艺术的创作本身就是人类对自我意识的追求和认知。更进一步地说,佛禅精神表现的语言和玉雕所追求的“形神兼备”的道理一样,正是用“形”去比喻象征,而“神”得让听者自己去领悟,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不同的人会领会到不同的道理,从而欣赏玉雕作品也是这样,这同样也是佛禅精神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华文化的巧妙之处。玉雕艺术在表现的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韵,与佛禅思想不谋而合。 三、結语 当代玉雕人在设计创作时,应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作品中,在佛教题材的玉雕作品创作时,将佛禅精神带入其中,使其佛文化和玉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作品可以直击人的心灵,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作为一名的玉雕设计者与制作者,一定要真正地深入研究和吸收各门类艺术的精华,不断充实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认真地创作出一些有时代特征、内涵、个性的优秀作品。玉雕设计当中不同程度的运用着佛教题材,显然他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了一体,是中华文化的在不断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获得的最宝贵的财富。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运用佛教题材,是新一代玉雕人的重任,将佛教题材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去,也算是一门学问。快节奏的生活脚步,玉雕创作者要给人们带去一片可以让他们歇息的净土,佛教的放慢脚步,清静思想,放松自己让更多在世俗之中茫然的人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用意,普度众生,这才是佛教的真正的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宏武.佛像艺术与佛教题材玉雕(上)[J].中国宝石,2007 (04). [2]侯飞飞,浅谈玉雕设计创新中的简约主义之美[J].戏剧之家,2018 (14). [3]杨雪,浅析玉石雕刻中的玉石佛缘与禅风入玉[J].文艺生活,2016(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