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影响 |
范文 | 摘要:随着社会水平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当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应该具有相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音乐作为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事物,在渗透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将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途径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影响入手,探究在新媒体视域下,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音乐教育;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6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1-0177-02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的价值观念往往决定了国家的主流价值思想观念,要想引导社会整体价值观念走向正确发展道路,必须着重于青年的价值观导向工作,而大学生正是社会青年的中坚力量。因此,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点工作方向,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需要,因此音乐教育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如何将音乐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中,是当下音乐教育的重点课题。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同样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土壤,使其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途径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意义层面以及价值尺度上的深度认知。价值观是人们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基于价值理想而形成的观念体系。由于价值观本身涉及范围广泛,本文重点研究的则是以党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大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工作。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思政课是其主要的教育手段,也是教学资源投入比重最高的思想教育活动。各大高校对思政课的依赖过高,使得思政课本身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干扰到整个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例如部分高校的思政课仍然沿用过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需求。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更具时代感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而非单一的思想灌输与说教。 因此,各高校积极开发除“思政课”之外的教育方式,音乐作为承载审美与思想意识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①。早在儒家时期,孔子就非常重视礼乐制度,认为礼乐对于治国教化有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的礼乐,乐是指音乐,礼则是指人的行为规范,礼乐一体,其目的在于通过教化来引导人心向善,使其将仁义礼智信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当中,与近现代音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近代的抗日救国主旋律音乐,到后来的红色歌曲,歌剧等,音乐因其本身具有的美感与感染力,一直在不同时代当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促使人类实现思想与感情的和谐统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此,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引入音乐教育,并没有脱离主流的思想教育方式,相反,音乐教育可以为思想教育工作,增添一抹色彩。在音乐色彩的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工作逐渐由说教灌输,转为熏陶,由受到排斥的被动局面,转为被大学生主动接纳的主导局面。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教育者拥有更灵活的教育方式与更广阔的提升空间,推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改善高校思想教育环境生态,进而助推整个大学思想建设工作②。 二、新媒体视域下的音乐教育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至社会的各个层面,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整体环境。在这样的形势下,新媒体进入鼎盛时期,音乐同样受到极大的影响,导致音乐教育同样也演变出新的发展方向,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目前,教育依托互联网,主要有两种新媒体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其一,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包含慕课网、超星、智慧树等网课教育平台。其二,开通网络媒体渠道,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账号等等。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无论是在内容传播方式上,还是在传播范围上都具有新的特征。传播方式方面主要表现为交互性与即时性,传播范围方面表现为地域性与全球性③。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音乐教育也面临比较严峻的转型挑战,在信息时代的影响下,如何在保证音乐教育核心内容教育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新媒体发挥音乐教育的优势,成為目前音乐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对教师而言,新媒体的兴起意味着自身的教学方式具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在音乐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讲解歌曲时代背景与创作意义,其后由教师进行领唱,学生在跟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精神熏陶。但这种教育模式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课堂当中教师由于要进行领唱,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上,对学生的监管与教育比较少,更多是通过学生的跟唱效果来判断其学习情况,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④。同时,部分学生对这种音乐教育模式比较厌倦甚至排斥,导致其课堂参与度较低,逐渐与音乐教育相脱节,造成教育内容流失,削弱了音乐教育成果,对其长期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借助于新媒体,音乐教育可以摆脱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窘境。例如,在课前,教师可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准备好本堂讲解音乐的相关资料,包括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蕴含的精神思想以及音乐流露出的感情等。教师在课上检查学生的课前学习成果后,将其分成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在课后,教师同样可以布置课后任务,针对课上教师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上传作品,将他们的作品成绩,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当中。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帮助教师降低了课堂时间成本,使其可以将更多精力倾注在音乐演奏歌唱的专业讲解上,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学生方面,新媒体式教学不仅提升了音乐教育的趣味性,更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舞台,学生可以尽情将自己的想法创意融入到作品当中,极大地激发了其对音乐教育的兴趣,这是传统音乐教育做不到的⑤。例如在国庆前后,部分高校会开展歌颂祖国活动,这时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经典爱国歌曲,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背景等,同时可以让他们自己创建歌颂祖国的歌单,在课上进行展示,教师可挑选最合适的歌单进行播放,使学生在浓厚的爱国音乐气氛下,感受歌曲的不同流派,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课下,教师可令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歌曲进行创作,如短视频等,在增强他们的创作能力的同时,激发其主动对相关音乐主题进行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深化对音乐的认知与认同,强化音乐教育的效果⑥。 除此之外,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由于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不同高校的音乐教育效果会产生较大差异,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可以整合优秀的教师资源,降低音乐教育的学习门槛,同时也打破了高校音乐教育的区域限制、时间限制、师资限制等等,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相关课程,在第一时间接触到音乐的优秀讲解,整体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新媒体下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是价值观发展的基础构成 相较于其他阶段,音乐教育在大学阶段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发挥这项优势,强化其在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利用音乐,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良好导向,推动高校思想观念培养工作顺利进行⑦。 首先,教师可将我国传统文化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培养其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使其对中华民族从内心表示认同。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底蕴,音乐文化深厚,具有丰富的音乐体系与音乐风格。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传统音乐进行学习与鉴赏的同时,将精神传承以及文化教育融入到课堂当中,在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为其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精神自信,进而推动其形成具有音乐文化底蕴的价值观念,发挥音乐教育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例如,教师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外国人对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演奏反应。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音乐对国外人士造成的震撼,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实现音乐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此基础上,适当对梁祝的故事加以介绍,强化学生对典型中国传统故事的记忆⑧。完成铺垫后,教师及时针对梁祝的不同曲段开展具体音乐教学,引导学生感受《梁祝》曲目当中的情感变化,加深其对《梁祝》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渗透至音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在音乐教育中,以红色精神,长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红色文化一直占有重要的教育地位,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直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工作的重点方向。教师应针对不同时期衍生的相关精神内核,开展相关音乐主题教育工作,讲解“红色歌曲”与“主旋律歌曲”蕴含的爱国情感。例如,教师可通过短视频媒体平台,微博等方式,发起“红歌挑战”等活动,师生可将自己针对红歌创作的作品发布到该平台。教师在活动结束前,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校内宣传。既为高校招生宣传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又为学生提供了创作动力。 最后,教师应当发挥音乐教育在德育与审美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合理引导,实现“德美统一”的教育目的。教师应当在音乐教学中挖掘音乐本身内容与形式呈现出的美感,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欣赏,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的价值观进行良性影响。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央视节目的内容,通过新媒体进行展示。新媒体不仅可以保证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接收教师节选的节目内容,还使得教师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使得音乐“德美一体”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随时随地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教育。 (二)价值观是教育的核心 新媒体对音乐教育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由课内到课外,形成线上与线下交互的多元教学模式,使得音乐教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完全按照教育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开展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结合向高校自身条件与学生实际水平,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其音乐认知与鉴赏能力,合理设计新式音乐教学内容,实现“由学入教”的教学模式。而新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活动方式,丰富“由学入教”模式下的教学内容,还为教师具体分析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提供了直观的基础数据,为教师完善自身教学内容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价值观取向相关教育工作,全方位滲透至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当中,实现高校思想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双向互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兴起,为高校音乐教育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种种不足,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将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思想精神,进行多方位渗透,推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与音乐教育工作的有效融合。 ★基金项目:贵阳市2020年财政经费支持教研项目“音乐学院课程思政建设”。 注释: ①夏雄军,鄢雨朦朦,音乐教育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渗透与引导[J].北方音乐,2019 (01):184-185. ②刘梦婷,浅析新媒体视阈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209- 210. ③孙一杰,新媒介视域下的大学生公共音乐教育“一体化”建构[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7):207-208. ④徐桦.“互联网+”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音乐,2019 (07):28 30. ⑤靳琪慧.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J].当代音乐,2018 (01):16-17. ⑥师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8 (05):185. ⑦李丽莉.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评鉴,2018 (12):71-73. ⑧王慧莹.分析新媒体时代的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北方音乐,2018(14):129-130. 作者简介:曾果果(1982-).女,黑龙江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戏曲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