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卡巴列夫斯基《二十四首前奏曲》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特性分析 |
范文 | 摘要 本文以20世纪苏联作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钢琴作品《二十四首前奏曲》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特性,从作品创作背景的角度,逐一探讨了音乐形象、和弦结构、乐句结构、节拍等方面的特点,并对此曲给予音乐创作上的启示进行了说明。 [關键词]卡巴列夫斯基;《二十四首前奏曲》;俄罗斯;民间音乐;特性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11-0014-02 收稿日期2019-07-19 作者简介(范佳宁(1992—),女,下诺夫哥罗德国立格林卡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下诺夫哥罗德603000) 卡巴列夫斯基(1904—1987)是前苏联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在20世纪钢琴音乐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其生活的年代看,20世纪正是西方音乐走向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特别是现代音乐的发展给予古典音乐很大的冲击,最为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创作技法上。卡氏在最初的钢琴音乐创作如《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就具有现代主义特征,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卡氏的创作倾向于社会现实主义发展,而民族性特征成为他的音乐核心风格。钢琴作品《二十四首前奏曲》(Op38)创作于1943年,由于其创作背景的原因,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了卡氏钢琴音乐的民族性倾向,并充分体现出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特性,因此本文以此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创作背景 前奏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其前身为16—17世纪器乐组曲的第一首,具有引子的形式,从17世纪末开始,前奏曲成为一种独立体裁,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很多音乐家都非常关注这一体裁的运用与发展,如巴赫的《前奏曲与赋格》,浪漫主义时期肖邦、李斯特等人创作的钢琴前奏曲等,都是音乐史上的经典作品。卡巴列夫斯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赋予了前奏曲更为深刻的含义和民族主义特色,其创作背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背景,主要是受到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强力集团”为代表的民族乐派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他们深受欧洲各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从俄罗斯音乐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于是在创作中结合俄罗斯民间文学、民歌、民间舞蹈创作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这为20世纪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时代背景。有两条主线:其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十二音音乐的发展,打破了西方音乐的古典常规,完成了从调性音乐向无调性音乐、古典音乐向现代音乐的嬗变,多元化、现代性成为这一时期音乐发展的主流;其二则是从当时苏联的社会背景看,40年代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时苏联政府号召音乐家们要从政治因素的角度用音乐来表现和歌颂苏联人民的卫国战争,从社会现实主义的角度进行创作,因此民族性的音乐表现再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由此卡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正是承接历史、顺应时代的一部充满民族性的钢琴作品。 二、俄罗斯民歌旋律的音乐形象表达 俄罗斯地域宽广,民族构成复杂,各民族在长期的生存繁衍中,产生了众多的民间歌曲。也正是在这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俄罗斯民歌在体裁、风格等方面都异常丰富,也决定了音乐形象的多元化特点。3所谓音乐形象,指的是以音响为载体,表现出相对独立性的音乐内容和情感,音乐形象可以细化人的形象、事物的形象等不同的方面,在民歌中,则主要是以旋律作为依托和表现手段,以此来展现出独特的俄罗斯民族精神气质。以作品中的第20首《c小调前奏曲》为例,此曲的原型为一首复乐段民歌,表现了一位俄罗斯少女不幸的婚姻,整体节奏慢板、情绪压抑,采用小调式写成。作曲家为了能够保持原民歌的风格特点,运用了主调织体的声部手法,上声部以单音旋律表现民歌主题,突出线条感,下声部采用柱式和弦与和弦音的结合为伴奏,衬托主旋律的发展,在c小调上进行,表现了少女对自己不幸婚姻的一种轻叹和诉求,由此可以看出,此曲基本上再现了原民歌的风格特点,同时对音乐形象也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作品第十五首《降D大调前奏曲》是一首明快、诙谐的乐曲,表现人们在丰收的季节中愉快劳动的心情,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原民歌为中板,4/4拍,采用C大调写成,以四分音型与八分音型的结合作为节奏组合,具有较强的律动性。作曲家在借鉴原民歌风格的基础上,采用了明快的小快板速度,2/2拍,在降D大调上进行,为了能够把这种积极向上的音乐形象和情感表现出来,使旋律在降D调的高音区呈现,欢快的节奏与高音区明亮的音色相结合,勾画出了一番充满和谐与欢快的劳动场景。 三、多元化和弦结构的民间调式音阶基础 和弦是构成和声的基础,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发展的角度看,在前期由于受到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属于调性音乐时期,和声的进行突出功能性和弦的运用,到了中期及以后,西方音乐的发展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在和声的变化上,注重半音化和弦与非功能性和弦的运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4在《二十四首前奏曲》这部作品中,在和声风格上呈现出两种特征:一是在调式基础上的传统和声运用,这二十四首作品都属于调性作品,具有古典主义时期以来的共性音乐特征,因此在调性音乐背景下,其和声具有传统性,这也就是决定了和弦在结构方面的共性特点;二是从时代背景上看,这部作品同样受到了20世纪和声发展战的影响,具有和声的现代性,因此决定了和弦结构方面的个性特点,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构筑了和弦结构的多元化。在这部作品中,多元化和弦结构与调式音阶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同时又与俄罗斯民间音乐和调式音阶特征有着共通性。以《D大调前奏曲》为例,此曲的主题建立在D大调上,其调式音阶为自然大调七声音阶,因此为了能够明确调性,采用了常规的三度叠置和弦,强调了功能性和弦的运用,和声进行为Ⅰ/D-Ⅳ/D-V/D-SⅡ/D-V/D,最后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在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无论是民歌还是舞曲,在大调的运用上以自然音阶为主,这就决定了在和声的运用上突出大调功能性和弦的运用;无独有偶,在小调乐曲中,则突出升七级音的表现,注重升七级音的导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如在《g小调前奏曲》中,以升F音为根音的导七和弦与转为和弦随处可见,这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的和声小调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四、非对称特点的乐句结构与节拍变化 俄罗斯民间音乐在结构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乐句结构的非对称性,在乐句结构上常以三、五、七小节作为结构基础,这也是與中国民间音乐在结构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二十四首前奏曲》中,很多乐曲的乐句结构都呈现出这种非对称的结构特点,以《e小调前奏曲》为例,乐曲开始部分的主题由三个乐句构成,乐句的结构为7+7+3,其中第一乐句为3+4小节,即三个小节为动机,四个小节为旋律的发展,第二乐句也是3+4小节的结构与第一乐句表现为呈递关系,可以看出,这两个乐句都是以三小节动机作为旋律发展基础的。这种非对称乐句结构非常容易造成节奏、节拍上的不规则变化。如《g小调前奏曲》的中段部分,其节拍为2/4与3/4的交替拍子,在2/4拍子的小节中,由于十六分音符的符尾相连,改变了原来的拍子律动规律,在下一小节中就造成了重音位置的变化,形成3/4拍子的重音效果。因此可以看出,非对称乐句结构是对俄罗斯民间音乐特点的继承,由此而产生的节拍变化则体现出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运用。 五、对俄罗斯民族乐派音乐元素的模仿 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在俄罗斯盛行的音乐主要是以欧洲音乐为主,以“强力集团”为代表的民族乐派的音乐创作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后柴可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拉赫玛尼诺夫等人的创作为20世纪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从《二十四首前奏曲》中就能够看出作曲家对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作品的借鉴和间接运用。如《D大调前奏曲》在以层次化的声部交叉与对比和八度旋律的运用与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基辅大门”一曲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两者在风格上都体现出辉煌宏伟的效果。《B大调前奏曲》中引用的民歌旋律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大提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所引用的民歌旋律几乎相同,其区别在于前者的乐句结构变化较为丰富。在《降e小调前奏曲》中,整体音乐处于一种无穷动的进行状态中,尤其是强调小调半音阶的级进与模进的反复进行,这种创作手法非常明显地参考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一曲,具有高度的模仿效果。 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卡巴列夫斯基的钢琴曲《二十四首前奏曲》在音乐创作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俄罗斯民间音乐特色,尤其是在音乐形象、和弦结构、乐句结构、节拍变化这几个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其次就是从民族性的角度看,除了以上在音乐特点方面的体现外,此曲在创作上还参考了19世纪60年代以来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作特点,体现出了对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传承与发展。因此从此部作品的意义上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启示:一是在音乐创作上要坚持走民族性的发展道路,民间音乐是作曲家创作思维的源泉,它为作曲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材料,无论是采用哪种创作手法或者音乐体裁,坚持民族性都是音乐创作的生命力所在;二是在创作中坚持民族性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时代性,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出的是作曲家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这与当时苏联的现实状况是相吻合的,而作品中所具有的20世纪音乐创作手法,也是音乐创作时代性的具体表现。由此通过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只有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发展道路,才能体现传统、创造经典。 注释: 1(#牛艺臻.卡巴列夫斯基《24首钢琴前奏曲》和声形态特点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9(05):49—50. 2王婕斯.卡巴列夫斯基《二十四首前奏曲》及其调式形态J.人民音乐,2011(06):81—83. 3陈国威.卡巴列夫斯基前奏曲Op.38,No.1解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3):24—27. 4龚迅.卡巴列夫斯基钢琴作品的和声语言探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S2):26—32.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