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问卷调查报告 |
范文 | 赖凯+洪余敏 广州市美术中学从2005年开始由职业高中转制为以美术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后,所招收的生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学生:第一类:在进入美术中学之前,有系统地学过美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并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第二类:在进入美中前,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无美术基础,但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第三类:无美术基础,对美术也无兴趣,盲目地报考美术中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无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大部分学生与家长误认为“通过参加美术高考,考大学容易”而报考美术专业。在进入美术中学学习后,家长也没有认真和孩子讨论今后的人生规划、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只求通过学美术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行。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将学习、升学乃至中学以后的发展看作是为了家人和学校,没有考虑到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导致学习后劲不足,逐渐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因此,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是导致本校一些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我们课题组以美术类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入学之初就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职业理想与目标,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具备去实现职业目标的动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在目标的引导下,从入学之初就朝自己目标努力。还能改善目前学校学生因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而产生的厌学情绪,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究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的调查做详细分析说明。 1. 被试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美术中学在校高中生共500人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填完问卷后当场收回,共收回问卷489份,回收率97.8%。随后进一步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删除无效的问卷,共得到46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09%。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 2. 工具 我国学者张淑华等人(2010)将Stumpf等人编制的职业探索问卷大学生版进行修订为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中学生版(CES中学生版)。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 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 研究结果 4. 1 美术类高中生生涯探索的基本特点。 本调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一般”计为3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对被试在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总均分及其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总均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说明本校学生对职业的探索低于一般水平。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行为层面得分最低,得分为2.317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其次是认知层面,得分为2.917分,接近一般水平。最高的是情感层面,得分为3.176分。具体来讲,行为层面中除了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的维度超过一般水平外,其他维度得分都偏低。情感层面中,我校学生所面临的决策压力和对信息的满意度超过一般水平,探索的压力低于一般水平。认知层面中,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维度得分最高,得分为3.719分,除此之外,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外部探索手段的认识超过了一般水平。对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相对来说得分较低,低于一般水平。 4. 2 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根据被试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性别、年级、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年级等进行方差分析,各变量的统计结果如下: 4. 2. 1 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及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层面上,男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的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具体来讲,在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显著。在就业前景、获取信息的方法、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4. 2. 3 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高三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一学生。从平均分来看,在高中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和行为层面、自我探索、对拥有信息的满意度、就业前景、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方法等维度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是逐步提高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多次组织课题研究推进会,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研究途径来进行课题研究。 实践上,以班会课为阵地,设置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课程宗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情境或让学生真实参与实践活动,在情境和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对比差距,确定努力的方向,规划好自己的高中生活。我们还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个别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 方法上,突破以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仅停留在学校个别层面的局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广泛利用家庭和社区的积极资源,建构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现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途径上的创新。通过“寻找校友足迹”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斗志。 课题组将进一步学习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理清思路,提出问题。尝试创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注:本文为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课题编号:12B01)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校 ? 徐国坚 广州市美术中学从2005年开始由职业高中转制为以美术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后,所招收的生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学生:第一类:在进入美术中学之前,有系统地学过美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并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第二类:在进入美中前,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无美术基础,但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第三类:无美术基础,对美术也无兴趣,盲目地报考美术中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无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大部分学生与家长误认为“通过参加美术高考,考大学容易”而报考美术专业。在进入美术中学学习后,家长也没有认真和孩子讨论今后的人生规划、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只求通过学美术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行。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将学习、升学乃至中学以后的发展看作是为了家人和学校,没有考虑到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导致学习后劲不足,逐渐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因此,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是导致本校一些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我们课题组以美术类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入学之初就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职业理想与目标,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具备去实现职业目标的动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在目标的引导下,从入学之初就朝自己目标努力。还能改善目前学校学生因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而产生的厌学情绪,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究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的调查做详细分析说明。 1. 被试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美术中学在校高中生共500人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填完问卷后当场收回,共收回问卷489份,回收率97.8%。随后进一步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删除无效的问卷,共得到46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09%。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 2. 工具 我国学者张淑华等人(2010)将Stumpf等人编制的职业探索问卷大学生版进行修订为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中学生版(CES中学生版)。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 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 研究结果 4. 1 美术类高中生生涯探索的基本特点。 本调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一般”计为3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对被试在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总均分及其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总均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说明本校学生对职业的探索低于一般水平。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行为层面得分最低,得分为2.317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其次是认知层面,得分为2.917分,接近一般水平。最高的是情感层面,得分为3.176分。具体来讲,行为层面中除了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的维度超过一般水平外,其他维度得分都偏低。情感层面中,我校学生所面临的决策压力和对信息的满意度超过一般水平,探索的压力低于一般水平。认知层面中,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维度得分最高,得分为3.719分,除此之外,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外部探索手段的认识超过了一般水平。对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相对来说得分较低,低于一般水平。 4. 2 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根据被试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性别、年级、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年级等进行方差分析,各变量的统计结果如下: 4. 2. 1 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及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层面上,男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的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具体来讲,在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显著。在就业前景、获取信息的方法、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4. 2. 3 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高三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一学生。从平均分来看,在高中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和行为层面、自我探索、对拥有信息的满意度、就业前景、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方法等维度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是逐步提高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多次组织课题研究推进会,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研究途径来进行课题研究。 实践上,以班会课为阵地,设置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课程宗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情境或让学生真实参与实践活动,在情境和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对比差距,确定努力的方向,规划好自己的高中生活。我们还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个别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 方法上,突破以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仅停留在学校个别层面的局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广泛利用家庭和社区的积极资源,建构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现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途径上的创新。通过“寻找校友足迹”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斗志。 课题组将进一步学习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理清思路,提出问题。尝试创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注:本文为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课题编号:12B01)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校 ? 徐国坚 广州市美术中学从2005年开始由职业高中转制为以美术为特色的普通高中后,所招收的生源大致有以下几类学生:第一类:在进入美术中学之前,有系统地学过美术,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并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第二类:在进入美中前,没有系统地学过美术,无美术基础,但对美术具有浓厚的兴趣;第三类:无美术基础,对美术也无兴趣,盲目地报考美术中学。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都无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大部分学生与家长误认为“通过参加美术高考,考大学容易”而报考美术专业。在进入美术中学学习后,家长也没有认真和孩子讨论今后的人生规划、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只求通过学美术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就行。更有甚者,有部分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将学习、升学乃至中学以后的发展看作是为了家人和学校,没有考虑到自己今后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导致学习后劲不足,逐渐失去了对美术的兴趣。因此,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也是导致本校一些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我们课题组以美术类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入学之初就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树立职业理想与目标,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具备去实现职业目标的动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在目标的引导下,从入学之初就朝自己目标努力。还能改善目前学校学生因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而产生的厌学情绪,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课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究的问卷调查”。现将本次的调查做详细分析说明。 1. 被试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州市美术中学在校高中生共500人进行问卷调查。被试填完问卷后当场收回,共收回问卷489份,回收率97.8%。随后进一步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删除无效的问卷,共得到46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09%。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 2. 工具 我国学者张淑华等人(2010)将Stumpf等人编制的职业探索问卷大学生版进行修订为职业生涯探索问卷中学生版(CES中学生版)。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 3. 统计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采用统计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4. 研究结果 4. 1 美术类高中生生涯探索的基本特点。 本调查问卷共有63道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一般”计为3分。得分越高表示中学生职业探索的水平越高。对被试在职业生涯探索问卷的总均分及其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总均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说明本校学生对职业的探索低于一般水平。分别从三个层面来分析,行为层面得分最低,得分为2.317分,低于“一般”所对应的分数。其次是认知层面,得分为2.917分,接近一般水平。最高的是情感层面,得分为3.176分。具体来讲,行为层面中除了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的维度超过一般水平外,其他维度得分都偏低。情感层面中,我校学生所面临的决策压力和对信息的满意度超过一般水平,探索的压力低于一般水平。认知层面中,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维度得分最高,得分为3.719分,除此之外,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外部探索手段的认识超过了一般水平。对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和就业前景的认识相对来说得分较低,低于一般水平。 4. 2 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根据被试的性别、年级、以及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等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对于性别、年级、是否接受过职业生涯咨询或辅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年级等进行方差分析,各变量的统计结果如下: 4. 2. 1 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性别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及各层面各维度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层面上,男女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的差异显著,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具体来讲,在职业探索结果的确定性,外部探索的手段方面,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性别差异显著。在就业前景、获取信息的方法、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这些维度上,男生和女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在行为层面和情感层面上,男女生不存在显著差异。 4. 2. 3 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差异比较。 对不同年级的美术类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高三学生在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行动层面以及在就业前景和获取信息的方法维度上显著高于高一学生。从平均分来看,在高中职业生涯探索的总水平和行为层面、自我探索、对拥有信息的满意度、就业前景、对理想职位重要性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方法等维度上,高一、高二、高三学生的得分是逐步提高的。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在本次调查的基础上,课题负责人多次组织课题研究推进会,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最终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研究途径来进行课题研究。 实践上,以班会课为阵地,设置生涯规划辅导课程。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目标和内容。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课程宗旨不在于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而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模拟情境或让学生真实参与实践活动,在情境和活动中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对比差距,确定努力的方向,规划好自己的高中生活。我们还可以针对个别同学,进行个别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指导。 方法上,突破以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仅仅停留在学校个别层面的局面,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广泛利用家庭和社区的积极资源,建构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现对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途径上的创新。通过“寻找校友足迹”等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斗志。 课题组将进一步学习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理清思路,提出问题。尝试创新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构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注:本文为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美术类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课题编号:12B01)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校 ? 徐国坚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