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龙灯”“伞棒舞”初探 |
范文 | 李雯 [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生概念不断地进入人们的视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强的重視,世界范围内更是掀起了研究和申报“非遗”的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多方面重要价值,是我们无形的精神财富,是滋养中华民族灵魂的根脉。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日益受到了威胁,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传承聊城民间舞蹈,打造本土教育特色”是近几年来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一直遵循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富有聊城当地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进入舞蹈专业的课堂教学,如何让聊城地区的民间舞蹈得到传播,一直是我们在探索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临清“龙灯”;梁水镇“伞棒舞”;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口传身授,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使之得以保护和发展,并代代相传。“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秉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挖掘、发现和保护传承者,并培养新一代传承人与传承群体,从而使“非遗”传承链得到良好的恢复与持续性发展。非遗进校园,让学校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非凡的价值。 基于此,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有幸邀请到临清市民间社火协会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伞棒舞老艺术家们莅临我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两次活动分别围绕龙灯与伞棒舞展开,主要目的在于引入聊城地区舞蹈文化走进高校校园,使其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所喜爱,并有效地得以传播与传承。 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实践当中,临清社火协会与东昌府区梁水镇伞棒舞的老艺人们均以PPT、视频和现场表演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们对龙灯与伞棒舞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知,对其特点及审美价值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对民间舞蹈文化兴致盎然、跃跃欲试,与此同时还提高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老师们纷纷上台亲自授艺,带领学生们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伞棒舞”,并进行现场学跳;本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进行技艺的直接传授。从“龙灯”的艺术形式、鼓点特征,到“伞棒舞”的手法、步伐,均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学生们认真听取动作要领、大胆进行尝试,在老师传授动作、学生学习的同时,与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也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储备,加强青年一代对民间文化的尊重与敬仰。 1、临清龙灯 (一)文化渊源 形式与内容上的宗教色彩是古代龙舞中的鲜明特点,古代龙舞是一种多用于求雨的祭祀舞蹈,舞龙的萌芽正是源自于这一祭祀舞蹈形式的存在,使之成为了今天舞龙活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舞龙表演形式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是一种古代的祭祀民间舞蹈。 舞龙发展到汉代,已被人们所周知,并十分流行。舞龙从祭祀舞蹈发展为赏龙灯性质的观赏舞蹈其过程中包含有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龙灯在元宵佳节的演出及发展,二是“鱼龙蔓延”在汉代时兴起,是一种化妆演出。舞龙的演出规模、表演种类以及道具的制作工艺在这一阶段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且更符合表演艺术的要求,“舞龙”的娱乐性和可观赏性大大加强,因此,“舞龙”在此时已经进入形成时期。进入唐代,舞龙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宗教色彩,不再是原先的祭祀舞蹈表演,而是与民间传统的节日庆典等社会活动密切的接触起来,成为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临清龙灯的历史记载:“舞龙灯”也叫“舞龙”,在《临清市志》(1991―2005版)752页记载,龙灯于唐代已存在于临清庙会,龙灯是临清市节日社火活动的主要传统项目,人们坚信龙富有吉祥的寓意,因此临清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及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龙灯是临清市最具特色的社会民俗艺术文化活动,自唐、宋至今,已延续一千四百余年历史,人们通过舞龙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龙灯展示了临清市民间艺术的智慧。舞龙集集文字、绘画、雕刻、剪纸、乐理于一体,综合了各种艺术元素,使之完善地统一在整个舞龙活动之中,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艺术特征 1.龙灯音乐鼓点 龙灯鼓点以打击乐器为主,各种乐器配备的多少以舞龙的需要为准,明清文化主要以“三、五、七”的鼓点为主,以锣、镲、鼓为主要乐器,临清龙灯的“龙灯鼓点”在全国是独有的,现已归入了传统的技艺保护。 2.艺术表现形式 “龙灯”由九节组成(意为:老龙被斩为九节),龙头用竹条扎成架子,绑上白色清明纸,涂上各种颜色,形态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胡须,龙身各节用绸篾扎成圆筒形,外糊清明纸,龙尾亦用绸扎成鱼尾形,用红布带将龙头、龙身、龙尾连接起来,并在龙头、龙身、龙尾各节内点一蜡烛灯,似为灯笼,舞龙灯时非常热闹,在锣鼓号角声中晃头摆尾,畅游临清市各街头巷尾。舞灯龙的动作有黄龙下海、金龙抱柱、二龙抢宝、老龙翻身、金龙过海…… 舞九节主要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龙抱圈” “舞龙” “卧龙” “展龙” “滚龙” “盘龙” “蛟龙漫游” “龙头钻裆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等。舞龙尾者必须由步法灵速度快、眼力好的人担任。舞龙的人身高基本要求一致,第一节为龙头,第九节为龙尾,其余为龙身,龙头在耍龙人的带领下时起时落,穿来拐去,活像出水蛟龙,整条龙要求配合默契、节节相随。舞龙中,不论表演哪种花样,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舞十一、十三节龙的,主要表演蛟龙的动作就是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曲折,煞是好看。 3.龙分五色 临清社火协会的龙灯共分五色,分别为“火龙”(红)、 “水龙”(青)、 “绿龙”、 “黄龙”、“紫龙”,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方位,蕴含四海一统、天下和合之意。每种颜色也都有不同的寓意。红色代表太阳,寓含希望美好;青色代表天空,寓含风调雨顺;绿色代表大地,寓含万物生长、五谷丰登之意;紫色代表运气,寓含人与自然和谐之意;黄色代表权利、财富,寓含生活美好之意。因此龙灯出迎前,仪式十分庄重。临清社火协会的龙灯,通过对老一辈民间艺人的走访,挖掘出龙喷烟火的配方,近距离带给观赏者十足的感官体验,使得龙的形象更加惟妙惟肖,符合人们一直以来对龙的定义,庞大且有威严。颜色的丰富、形式的多样和逼真,给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增色增亮。 (三)龙灯的传承与发展 据《临清县志》记载,唐代便存在于临清庙会,因此临清每逢春节、元宵节、灯会、庙会、丰收年都举行舞龙灯的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打击没落,因此中断几十年。进入到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丰足,文化娱乐需求增强,由临清配价厂龙灯队李占祥等三人分别组建恢复了临清龙灯,丰富了临清民间社会活动。临清市龙灯现为聊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次代表我市参加了“龙腾盛世,聊舞和谐”龙舞狮展演荣获最佳表演奖。6月9日,参加了由山东省文化厅和枣庄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大运河非遗优秀项目展演,在八省三十多组参展队伍中,临清龙灯荣获最佳展演奖,并在中央及省电视台中进行新闻报道。为了更好地保护临清龙灯这一传统的民间社火活动,发展临清遗失的社火文化,组织自筹成立了临清社火文化的人事组成,包含退休职工、自由职业、企业员工等。为保证临清社火协会的传承,临清市社火协会积极进行组织建设,吸引青年人参加组织,共同发扬临清社火文化,至今共发展协会120余人,其中15岁以下少年舞龙队共28人,女子舞龙队21人,这是社火协会新的血液,是临清社火文化新的传承,为临清社火协会更好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梁水镇伞棒舞 “运河秧歌”因其发展源头为运河漕运的繁荣和兴盛而得名。在后续的三百余年间,运河秧歌以梁闸村(今梁水镇梁闸村)为中心南北流传,并将这种秧歌表演与民间舞蹈、民俗民情进行糅合,形成新的秧歌表演艺术形式,独具特色。“运河伞棒舞”经过岁月的流变,以及历代艺人的发展与完善,使其人物角色愈加丰富,道具种类愈加繁多,同时还增添了打击乐器进行伴奏,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秧歌队形式。“奶奶庙,两头翘,出门就是秧歌调”的民谣至今仍在传唱;沿运河向北临清市的大秧歌糅进了“十二美女”“扑蝶”等民俗风情、沿运河向南阳谷的大秧歌糅进了“花车”“花船”“二鬼摔”“高跷”等技巧。[1] 在运河秧歌的表现形式中,“伞棒舞”当属最精华的表演部分。舞棒者在表演过程中,跳跃旋转,动作幅度大而沉稳,情绪激昂高亢,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据说,这种表演风格只在梁闸村有,其他村的村民很难学到。“伞棒舞”的动作给人以豪迈粗犷的视觉效果,舞棒者身法矫健、造型威武、动作套路具有完整性,使其与武术套路相糅合,难度较高,并且要求舞者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舞蹈动作力度大,并与之伴有打击乐的伴奏相融合,愈显铿锵有力,凸显了山东人民的豪放,展现出鲁西大地人民的魂魄。 (一)“伞”与“棒” 伞的动作有:脖花、苏秦背剑、掌花、双搂花、金丝缠腕等。棒的动作有:跳式前探海击棒、左蹦打棒、右蹦打棒等。伞的路线为抛出时走下弧线,回来时走上弧线,同时伞面不停地自转。当做整套动作时,预备动作先吸左脚,脚心于膝盖处,同时回伞,主要用右手发力,手以逆时针方向握伞柄;出伞时左脚上前做弓步,右脚微跟身体重心,此时右手发力使伞依路线走;回伞时继续吸左脚,重心迅速回到右腿(伴有微微的起跳),左手拧动使伞面持续旋转,伞的路线为上弧线,过程中可以增加花样,稍稍拋起伞来并迅速转身,使其滚落在肩上后再转身或者钻过杆子继续“赶人”;另一种为高高拋起再接住。舞棒时,双手握于棒的三分之二处,上比下多,共五次。第一次两个棒的上部分相互击打,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用棒的上部分打下部分相互共两次,第四次上步附身用棒在腿下击打,第五次再上步击打做反面。前三次击打时退两步回原地,后两步上步。伞棍舞各部分之间相互配合,节奏默契,在圆形队形的基础上进行,舞伞人要面朝观众。[2] (二)丰富的人物角色 “伞棒舞”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还逐步增添了“花大姐”,其动律主要有微颤、拧腰、拨背、含胸、拧八字等,形成了典型“三道弯”的女性美。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的有机融合,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使其动律得以展现,将男刚女柔、刚柔并济的特点得以呈现;还有诸多的角色,如:花公子、三花脸、没皮虎、憨老婆、憨小、绅士、老翁、火流星、高跷、跑驴、摔鬼、老背少等。通过不同角色的不同表达,将传统人民的生活形式進行展现,使其丰富的农田生活和社会百态更具特色,诙谐逗趣。 (三)典型的艺术特征 传统民间舞蹈均为人民中来,与人民的劳作生活息息相关,在舞蹈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夙愿,借助舞蹈抒发生活的情怀,在劳作生活之余自娱自乐,成为陶冶情操的美好形式;在表演过程中,男性的粗犷豪放与女性的妩媚坚韧构成了“伞棒舞”独特的风格特点,在表演形式上,扮演着传承中国文化传统审美观、理想情趣和精神追求的角色;我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对传统的礼仪文化、古运河文化不同程度地吸收,使主题动作的设计或思想的统一均以原始文化为原型,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田间劳作的人、物以及情感成为其素材取材的源头;将“以物寄情”作为主要创作手法,蕴含五谷丰登之意,期盼来年的丰收;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加大宣传力度,以致备受关注,传承着约定俗成的既定格式,体现出其特定的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风格。[3] 结 语 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理解,对它进行挖掘、关注与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使传承的范围逐步扩大,并进行有限资源的无限发展与创新,通过多种手段,例如采风、教学、编创等形式,使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新的认识,使其形成有效传承的良好局面,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起到教育传承和保护的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们亲临现场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距离接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更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使得学生们在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在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认知、了解达到传承作用,从而形成传承的意义。 注释: [1]梁 辰,黄玉松.聊城“运河伞棒舞”初探[J].聊城大学学报,2012(06):87—91. [2]王 颖.“运河伞棒舞”中“打棒”的文化生成背景[J].艺术科技,2016(11):138. [3]李新红,薛明陆.运河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05):111—114. [收稿日期]2019-10-21 [基金项目]2019年度聊城大学校级科研项目(321021960)。 [作者简介]李 雯(1982— ),女,山东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讲师。(聊城 252000) (责任编辑:崔晓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