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肖邦24首前奏曲》中前十二首曲式分析及作曲技法 |
范文 | 邹润楠 【摘要】前奏曲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音乐体裁,肖邦是第一位将前奏曲作为独立的音乐体裁来写的作曲家。这本书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因此透着肖邦的个人风格。本文对肖邦的前十二首前奏曲进行曲式与作曲技法的分析,进一步的了解肖邦的写作风格特点。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曲式分析 ;作曲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一、肖邦前奏曲创作的背景及意义 (一)前奏曲的概念及演变 前奏曲原本的意思是“引子”或“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前奏曲往往作为开场白起到了引入的作用。当时都是即兴演奏,起到了活动手指和热身的功能。到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不断完善前奏曲使之成为了一种具有完整结构的小型乐曲,但是还是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并且前奏曲的写法像练习曲,仍旧是一个作品的序或者是活动一下演奏者的手指。J·S巴赫在这一时期把前奏曲这一音乐形式继承并且发展,而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把前奏曲、赋格、组曲等曲式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套曲,使前奏曲以一个新的方式出现。他的《十二平均律》就是将前奏曲和赋格融在了一起,被称为“旧约圣经”。到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开始对奏鸣曲非常偏爱,因此前奏曲慢慢地被遗忘了。到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将前奏曲变成了一种真正的独立题材形式,并写了《二十四首前奏曲》,有人说这部作品是后人无法超越的前奏曲的巅峰之作。 19世纪以后,因为肖邦所写的前奏曲使之更多作曲家对前奏曲有着青睐,也因此前奏曲成为了常见的钢琴小品的体裁。但是作曲家在写前奏曲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李斯特也写了《前奏曲》,但是他的这个前奏曲更像是“交响诗”。拉赫马尼诺夫写了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但是他的前奏曲是分散在他的三部作品当中。肖斯塔科维奇模仿巴赫写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曲》,将复调与现代音乐技法结合在了一起。德彪西在他音乐风格成熟时期写了二十四首前奏曲,分为两集,这部前奏曲及德彪西个人风格、创作技法、音乐特征于一身,是二十世纪音乐的里程碑。这些各具特色的前奏曲集,使前奏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二十四首前奏曲》创作的背景及意义 肖邦是19世纪唯一一个以钢琴创作为主的音乐家,虽然它是早起浪漫主义音乐家,但是他是浪漫主义音乐语汇的创造者之一,并且他的作品已经具备了先锋音乐的特点。肖邦将波兰民间音乐很好的融合在了自己的创作中,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特点。肖邦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830年以前的华沙时期和1830年以后的巴黎全盛时期。《二十四首前奏曲》是在1830年以后的巴黎全盛时期创作的。 在这一时期,肖邦来到了法国巴黎,他的创作技法已经炉火纯青,涉及的体裁和形式多样。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音乐打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常规,风格形成了多样化的特点。前奏曲以其即兴性强、形式自由、发挥空间大等特点受到了作曲家的青睐。肖邦在1836—1839年间完成了前奏曲的创作。这一时期肖邦的肺病越来越严重,导致精神也是喜怒无常,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病态疯狂的特性。二十四首前奏曲分别以二十四个大小调写成,都是一首独立的乐曲,在这段时间,他密切地关注着祖国的命运,所以这部作品也体现出肖邦的爱国情怀。 肖邦对前奏曲这一题材能够沿用至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更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肖邦前十二首前奏曲的曲式分析及创作技法 (一)这首曲子是C大调,一部曲式,结构是非方整,由两个平行不对称的乐句组成,a句(1—8),a句(9—34),整个曲子的节奏音型为切分,全曲充满了不安和激动的情绪,是一首即兴性质的小曲。 (二)这首曲子是a小调,一部曲式,组成为三个平行乐句和尾声,引子(1—2)小节,e小调,a(3—7)小节G大调,a(8—12)D大调,连接(13)a小调,a”(14—19),尾声(20—23)。这首曲子是非主调开始的,从e小调转到它的关系大调G大调上,然后再到G大调的属调D大调上,最后再到D大调的属调A大调的同主音小调a小调上。调性的频繁变化,使整曲具有印象主义先导性的特点。在材料上是模进发展。 (三)这首曲子是G大调,一部曲式,组成为两个平行乐句加尾声,引子(1—2)G大调,a(3—12)C大调,a(13—26)G大调,尾声(27—33)。这首曲子有练习曲的性质。 (四)这首曲子是e小调,一部曲式,组成为两个平行乐句,a(1—12),a(13—25),第一个乐句可以分为4+4+4的三个乐节,第二个乐句可以分为4+3+4+2的乐节群。这首曲子的旋律组成是由长附点和半音下行,在倒数第三小节用了一个降三音的重属DVII7,并在休止处加了一个延长的记号,比较戏剧。 (五)这首曲子是D大调,一部曲式,组成为4个乐句,复乐段。a(1—8)D大调,b(9—16)升F大调,a(17—24)e小调,b(25—39)D大调。这首曲子动机贯穿全曲,并不断变化重音,使之产生了很强的动感。 (六)这首曲子是b小调,一部曲式,组成为三个乐句。被称为“雨滴”前奏曲。a(1—8)b小调,a(9—14)C大调,b(15—22)b小调,尾声(22—25)全曲由动机1、2小节重复、模进、分裂、变形发展而来。这首曲子的旋律在下方。 (七)这首曲子是A大调,一部曲式,组成为两个乐句,方整形结构。a(1—8)A大调,b(9—16),这是一首具有玛祖卡风格的乐曲。 (八)这首曲子是升f小调,再现单三曲式,A段(1—8)由a,a两个乐句组成,升f小调,B(9—18),由b句构成,降B大调,A(19—26)再现,升f小调,尾声(27—34)。装饰音与附点节奏一起,非常具有流动感。 (九)这首曲子是E大调,一部曲式,组成为三个平行的方整性乐句。a(1—4)E大调,a(5—8)C大调—F大调,a(9—13)E大调。这首曲子调性布局丰富,旋律的发展手法有模进和转调。 (十)这首曲子是升c小调,一部曲式,由四个乐句组成。a(1—4)升c小调,a(5—8)升c小调,b(9—12)升f小调,a(13—18)升f小调。第一乐句升c小调开始,结束在D9上,第二乐句最后离调到它的属调升G大调上。第三乐句在升f小调上开始,第四乐句又回到了升c小调。 (十一)这首曲子是B大调,一部曲式,用的是部分重复的并列式三句结构,两端材料各自重复一次。引子(1—2),a(3—6),a(7—10),b(11—14),a(15—18),a(19—27)。 (十二)这首曲子是升G大调,再现单三曲式。A(1—20),由两个平行乐句构成,升g小调到B大调,B(21—40)由b、c两个乐句构成,b小调,A(41—65)为再现部,升g小调,尾声(66—81)。 三、结语 《二十四首前奏曲》不仅体现了当时浪漫主义的风格,也展现了肖邦的个人风格,这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非常具有研究价值。通过对肖邦前奏曲二十四首前十二首的分析,发现这些前奏曲都具有即兴性,旋律肢体化等特征,并在和声上也是进行了大胆地改变,超越了前人的和声。 参考文献 [1]何金.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创作技法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2. [2]刘潇.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陈疏赢.肖邦前奏曲的精神世界[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5. [4]高琳.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的音乐特征分析[J].大舞台,2014(10):103-104. [5]马贇.肖邦二十四首前奏曲op.28第一至十二首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6]胡赟.肖邦24首前奏曲op.28的共性與联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04):75-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