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温州民歌——永强撞歌初探
范文

    郑思思 李晓燕

    

    

    【摘要】永强撞歌是温州民歌的组成部分,是温州永强的地方色彩与音乐元素结合的产物。本文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和对收集的资料研究整理,并结合永强撞歌的曲谱来分析其音乐艺术特色。

    【关键词】温州民歌;永强撞歌;音乐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永强撞歌是开放在温州民歌中的一朵绚丽花朵,采集于温州永强地区,在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永强撞歌的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但也侧面反映了永强撞歌正濒临失传的困境,因此,本文试图让沉寂许久的永强撞歌重回人们的视野,凸显永强撞歌的音乐艺术魅力。

    一、永强撞歌

    温州民歌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明代《歧海琐谭集》里就有关于元宵佳节“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的记载。而作为温州民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永强撞歌,其由来和发展也是颇为悠久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永强农村孩子放牛到郊外,边牧牛,边唱歌,唱者出题,对者回答,一来一回,也就形成了撞歌。可以说,永强撞歌是温州永强地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群众情感生活的凝练。永强人民生活的绚丽多彩,也使得永强撞歌的演唱内容不尽相同:永强一带海鲜颇丰,因此创作了很多与海鲜有关的撞歌,如“何乜头大尾巴长?带鱼头大尾巴长”;也有年轻男女互表情愫的内容,如“媛主儿啊真生好,远看近瞧都像一朵花,河埠头啊洗白纱,团鱼见着打横爬”;也有关于聚会时,宾客们斗智斗勇的撞歌,如 “三横一直本是王,这杯酒你不喝完,讲弗爻”;还有专门对古人的撞歌,如“一条布老丝擒一擒,擒你对面娒儿来对古人。别的古人沃弗对,三国唐朝少撞二三个”;还有些是农民为解乏而作的撞歌,如“一条茅竹戳到天,虎眼生儿生一千,鹁鸪生卵成双对,懒孵鸡生儿叫皇天”等。

    通過对永强撞歌演唱内容分析,笔者发现,永强撞歌充分运用了温州方言,如“布老丝”“真生好”等,这是温州永强地区民俗特色的体现。其次,永强撞歌内容来源于生活,大多为歌颂好事、嘲笑鞭打社会丑恶现象、总结生活经验、阐明某种事理、折射时代变迁、唤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和沉思等内容。

    二、永强撞歌的曲式分析

    笔者通过实践调查,搜集了3首永强撞歌谱例,并对其进行曲式分析。

    谱例1从调式的构成来看,是以1、2、3、5、6五个音作为a五声羽调式,乐句停在主、属音上。整首乐曲将主音一直保持在6音,也就是主音之上,让音乐呈现出羽调式的音响效果。

    谱例2为a五声羽调式,从调式的构成来看,是以1、2、3、5、6五个音作为a五声羽调式的主干音,乐句停在主音和属音上。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较为直白,音程之间的关系以二、三度进行为主,旋律线条起伏不大,歌曲的整体风格较为轻松活泼。

    谱例3从调式的构成来看,是以2、3、5、6、7五个音作为e五声羽调式,第一句停在下属音,第二句停在主音,第三句停在属音,最后一句停在主音上,这样,下属-主音-属音-主音的调式安排逐步形成了e五声角调式。

    通过前面3首谱例分析,我们发现永强撞歌的旋律大多以方言的语调为基础发展而来,创作以小调歌曲居多,多散拍,曲调为“啰啰嘞”“来罗”“哎”,乐曲曲式结构发展较为单一,较利于传唱。纵观整体来看,永强撞歌的创作模式并不是固定死板的,笔者认为,这跟温州人不受约束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永强撞歌是温州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永强地区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和对收集的资料研究整理,并结合曲谱来分析永强撞歌的音乐艺术特色。通过分析发现,从歌词来看,永强撞歌充分运用了温州方言,内容源于生活,较为写实。从音乐旋律特点来看,基本以方言的语调为基础发展而来,大多为小调歌曲,多散拍,有着浓厚的永强地方色彩。

    现今,由于文化、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传统文化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传承与发展永强撞歌时,应给予相应的保护发展措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发展,让永强撞歌散发新光芒。

    注释:

    永强地区:现指永中、永兴、沙城、天河等地区。

    ②真生好:指真漂亮的意思

    ③弗爻:讲不过去

    ④布老丝:棒子或放牛用的鞭子

    ⑤娒儿:娒(mai),指孩子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郑张尚芳.温州方言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1993.

    [4].陈恩清.经济发达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温州民歌《叮叮当》个案研巧[J].艺苑,2009.

    [5].易雄志.民俗文化中的温州民歌研究[J].科学导报, 2013.

    [6].陈洁.关于温州民歌《叮叮当》的几点思考[J].文艺生活,2012.

    [7].陈芸.山歌《对鸟》的艺术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

    [8].陈矛矛.温州方言的文化透视[A].青年文学家·语言研巧,2013.

    作者简介:郑思思(1992—),女,浙江温州人,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研究生在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