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信阳花挑舞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 |
范文 | 【摘要】信阳花挑舞河南民间歌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以及文化体现,显示出河南信阳地区所特有的历史积淀。本文主要以信阳的花挑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的角度切入进行分析研究,了解花挑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而分析当地人们的审美取向,最后就这一艺术形式在当地的传承问题做相关了解,以及在今后的传承过程中如何才能将这一民族艺术文化的精髓更好地传承下去。 【关键词】花挑舞;艺术形式;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信阳地区的人们能歌善舞,歌曲活动也成为当地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花挑舞”“花鼓灯”“花伞”作为当地的歌舞文化代表,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花挑舞更是以其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成为信阳地区的重要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相关的演出人员有所减少,很多的人甚至不了解这一艺术种类,从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十分痛心的。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一问题,并引起她们的重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花挑舞的由来 位于信阳东南端的固始县是信阳花挑舞的发源地,地处豫皖交界处,文化上承接东西,连通南北。固始县的民间乐舞文化也非常丰富,不同地区之间的歌舞风格各异。其中“花挑舞”更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据说早已拥有了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固始县的花挑舞也被称作“花挑子”,因舞蹈所用到的道具是一个挑着花篮的扁担而得名。关于花挑舞的由来,民间有很多的流传版本,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以及对花挑舞老艺人的采访,对其中的几个版本进行了梳理。 (一)观灯斗艺 我们从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花挑舞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在固始县附近的商县城中,每年元宵节都会有闹花灯的习俗,尤其是当地一些有名望的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在元宵节时会邀请当地知名艺人闹灯会,来祈求来年的生活风调雨顺。据传在某一年中,当地的周、洪两个大家族很早就想借着闹花灯的机会一比高下,两家连演数日之后,将当时流行的花灯形式都演出了一个遍,还是没有分出上下。每个人都在绞尽脑汁想找出一种形式可以帮助他们继续进行对决,就在大家冥思苦想新的比赛招数时,周家少爷看见一个伙计担着菜走过,就由此受启发,专门设计出了一个挑子。挑子的左边担一小丑,右边担一彩旦,配上鼓吹手们的伴奏,进行表演,这一表演形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当时并没有人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演形式,直到领班艺人领唱几段唱词之后,高呼:“哎,花挑顺风喽”,人们才将其命名为花挑。 (二)爱情受阻 在采访当地一些花挑老艺人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有关花挑舞由来的另一种说法。花挑舞的表演也会有三人组合的形式,当询问道有关花挑舞由来的问题时,了解到了当地流传的浪漫爱情故事。花农家的姑娘与善良的农家少年相爱了,但是由于封建社会思想的禁锢,两个人只能偷偷相约见面。但姑娘的家里发现了,为了阻止他们两人见面就让家里的仆人挑着花挑子跟着前去卖花,就有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花挑”。 (三)买卖鲜花 据表演花挑的老艺人介绍,这种说法是从父辈那里传下来的。多年之前,固始县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花田,当盛产鲜花的时节,每逢集会各家各户都会聚集在一起卖花。花挑子在这里也是指卖花的人,他们用扁担挑着鲜花,买花的人以及卖花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还有过往路人的看热闹心理,就出现了三个人组合形式的花挑子卖花的人一般就是其中姑娘的角色,看热闹的路人就是其中的小丑,这种说法比较形象地说明了表演中三个角色之间的关系。 虽然对于花挑舞的由来说法不一,但是我们通过了解其背景的发展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对花挑舞进行分析。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一民间舞蹈艺术在当地有着怎样的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对它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花挑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 花挑舞以花扁担挑花篮为演出道具,在表演形式上相对多样,表演内容上颇具趣味性,非常适合在当地的庙会等节庆场合表演。在表演形式上有三人组、五人组以及多人组等多种表演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三人组合的花挑形式。 (一)道具与角色 以三人组合的花挑为例,其角色中包含姑娘、丫鬟和丑角,据当地老艺人介绍说,这种结构模式的表演是历代传下来的。最初这三种角色多是由男性艺人来表演,一直到解放之后,女性艺人的演出机会才逐渐增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的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演员的减少使得在演出过程中丑角的扮演者也不得不由女性艺人来完成。花挑舞道具最显著的特色就是花挑子,主要由姑娘这一角色负责,其中花挑的制作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扁担的具体长度,而两端花篮的重量也会根据表演藝人的承受能力有所差别,花篮中的花过去大多是用彩纸扎成的,后来为了节省成本以及道具的使用期限,改用绢花,丫鬟这一角色的道具手绢和扇子,丑角一般都是徒手或手持扇子。 (二)表演程式 据花挑老艺人介绍,固始花挑与花鼓灯的表演程式大致是相似的,其中姑娘这一角色承担着最重要的演出任务,属于节目中的灵魂所在。表演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有即兴的参与。开始时,姑娘拿着手绢与扇子登场,经过一小段引出式的演出之后,丫鬟捧着花挑与丑角登场,之后三人配合同舞,这也是花挑舞最主要的环节,这一环节中包含了大部分的表演技巧。姑娘这一角色在表演中要完成多个技巧性动作,整个过程还得与丫鬟和丑角之间有默契的配合。老艺人还介绍说,不管是花挑表演者之间还是与乐队的伴奏之间,都需要很好的默契度,这都是需要在日常的训练中慢慢打磨的,这样即使在演出之前出现什么状况,凭借着演员以及乐队班底之间的默契配合也能很好地完成表演。在高潮部分的技巧展示过后,节目也到了尾声。我们可以将花挑的表演程式总结为:引导式开场——高潮技巧展示——华丽收尾。 (三)审美特征 花挑舞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造就了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舞蹈表演者在挑着花挑的同时要完成翻身、旋转等一系列高难的技巧,本身就带给观众很强的视觉冲击,三位表演者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以及整个舞台氛围的营造,都使整个表演显得张弛有度。在节目的呈现过程中,丫鬟这一角色,身体动作的幅度都比较小,不管是舞扇还是绕扇等动作,都将南方顶女子所特有的的温婉气质凸现出来。跳花挑的演员,由于道具的特殊性,在动作的展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动作幅度大,但脚下以小碎步为主;丑角的扮演者在表演过程中主要负责炫技与逗乐。因此,其表演中多出现矮子步、旋子、飞脚等技巧。 信阳处于淮河以南,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适合鲜花的生长。人们也非常的爱花、惜花,我们可以想象成长在这中环境中的人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浪漫情怀,人们每天与花相伴,对于美的理解与认知能力自然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这一点我们通过花挑舞的道具制作以及花挑表演剧情的安排上就可以了解到信阳人们的审美特征。 三、花挑舞的民俗文化价值及传承 民俗文化近年来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对于民间艺术形式中对于民俗文化价值的传承与保护也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从民俗文化价值的角度看待花挑舞这一艺术形式,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找到关联之处。首先,花挑舞作为一种民间歌舞,就是存在于当地的民俗事象之中,属于在民俗事象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与当地人们的社区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从舞蹈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信阳地区的花挑舞不仅蕴含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从这一舞蹈形式中折射除了当地人们的风度习惯、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 产生在人们日常劳动中以及在特定生活环境之中的信阳民间舞蹈,在表演上讲究动静结合与收放自如,在表演风格、舞台装扮以及表现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生活的载体,它是会说话的历史,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好这些民族文化既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信阳花挑是一种极具民俗文化与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通过花挑的表演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信阳地区人们的精神力量与历史传承,也启发我们对其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信仰的花挑舞作为当地民间歌舞文化的代表,非常直观地反映出了其艺术形式的特色以及当地的审美取向。从文化角度来讲,“挑”这一表演形式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人们熟悉的道具对生活进行演绎,使得这一艺术形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亲切性。信阳地区的人们兼具北方的热情奔放与南方的含蓄温婉,这一特色也很好地体现在了花挑舞的表演之中,从花挑舞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自身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在了解這一民间艺术的同时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是当务之急,这也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伟,李琰.固始花挑的市井文化特征与当代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5). [2]陈依雯.豫南歌舞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浅谈豫南民间舞蹈“三花”之固始花挑[J].戏剧之家,2015(16). [3]李婷.浅谈固始花挑舞[J].参花(下),2016(07). 作者简介:魏玥玥(1992—),女,本科,助教,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豫南民间舞蹈流变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6BYS021)主持人:邓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